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廣東文學的形象使者 ——《風起嶺南——廣東著名作家訪談筆記》序
      來源:文藝報 | 張培忠  2022年07月08日09:28
      關鍵詞:廣東文學

      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從五四運動的思想啟蒙到抗戰時期的精神鼓舞,從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文化動員到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解放,再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凝魂聚魄,一批又一批優秀作家勇當文化先鋒,以一系列精品佳作發揮了獨特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赝麖V東文學百年歷程,丘東平曾是作家中屈指可數的在戰場上英勇捐軀的烈士,有“戰地文學開拓者”的稱號;歐陽山懷著“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滿腔赤忱,讓秧歌、小說成為“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其長篇小說《高干大》被視為實踐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最早碩果之一;吳有恒從戰場到文壇、從司令員到作家,以如椽之筆寫下膾炙人口的《山鄉風云錄》,被譽為“北有《紅燈記》,南有《山鄉風云》”;陳國凱的小說《我應該怎么辦?》是傷痕文學的發軔之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人們對迷亂歲月的深刻反思。在百年紅色文學的精神譜系中,廣東作家有著輝煌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堪稱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

      優秀作家更是一個地區的“形象代言人”。一個地區的作家數量之多少、成就之高低、影響之大小,是衡量一個地區的人文環境之優劣、文化底蘊之厚薄的重要指標,也成了衡量一個地區的“軟實力”之強弱的重要指標。雨果曾經說過:“試將莎士比亞從英國取走,請看這個國家的光輝一下子就會削弱多少!”莎士比亞之于英國,但丁之于意大利,歌德之于德國,巴爾扎克之于巴黎,狄更斯之于倫敦,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彼得堡,喬伊斯之于都柏林,君特·格拉斯之于但澤,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方水土構筑著作家的文學想象和思想疆域,作家則閃耀了一方水土的藝術長廊和文化星空。廣東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國際視野、時代精神、民族傳統、理想信念和現實主義成就了廣東作家的特質和優勢,廣東一大批優秀文學作品在海內外廣泛傳誦與傳播,成為展現廣東社會發展程度的“文化名片”,對于形成南粵印象、塑造廣東形象產生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廣東省作家協會本著挽救人文資料、挖掘歷史記憶、展現名家風采、樹立文化品牌的宗旨,探索開展了一系列搶救性、保護性記錄廣東文學名家影像資料的工作。一方面,依托專業團隊開展專題拍攝。在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下,依托專業力量對廣東優秀作家進行影像拍攝和制作。先后協助廣東電視臺拍攝完成《大家流芳——首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人物系列紀錄片》(共15集)、《文藝大家——第二屆廣東省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紀錄片》(共15集),集中宣傳推介梁信、陳國凱、金敬邁、張永枚、黃慶云、岑桑、章以武、劉斯奮8位作家的文學成就和崇高品格。專題片分別于2017年、2018年經電視臺播出,在社會各界產生了良好反響。一方面,以開展活動為契機靈活安排拍攝。結合籌建廣東文學館,廣東省作協主動作為,發揮工作能動性,以開展迎春茶話會、系列慰問探訪等文學活動為契機,靈活安排人員上門拍攝一批優秀老作家視頻資料存檔,并先后整理完成劉斯奮、張漢青、章以武、范漢生、黃偉宗、吳南生、黃浩、饒芃子、張永枚、岑桑等作家視頻制作,在相關文學活動上播放,達到了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目的。

      自2019年11月以來,廣東省作協積極響應中國作協有關組織開展全國著名作家影像拍攝工作的倡議,認真開展“廣東著名作家影像拍攝”工作,分階段、分區域拍攝200名作家影像資料,受到廣大會員作家的好評。一是確定拍攝對象。堅持藝術成就標準、德藝雙馨導向、工作實績要求、全面客觀原則、兼顧文學門類,具體范圍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或成就較突出的廣東省作協會員,且原則上年齡在65歲以上,有廣東省戶籍或在廣東省工作、創作滿10年以上(含10年)、創作的文學作品或塑造的文學形象曾經在省內外廣泛傳播,在記錄社會進步、反映時代風貌、體現文化發展中發揮過積極作用等。二是統籌推進工作。成立廣東省作協開展著名作家影像拍攝工作領導小組,黨組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黨組其他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安排工作專班具體負責視頻策劃、拍攝、制作、文案等工作。既“走下去”拍攝,工作專班風雨無阻,主動深入著名作家工作地和家庭,拍攝創作、生活、工作情況;又“請上來”拍攝,邀請著名作家到廣東省文學藝術中心圍繞系列主題開展文學對話、影像拍攝。結合重大節日走訪慰問老作家、老同志活動,動態拍攝一系列視頻。三是抓好成果轉化。在完成影像素材資料拍攝的基礎上,采取自主工作、購買服務相結合方式,抓好視頻整理、后期剪輯和相關專題片制作。有關影像資料將供廣東文學館展覽和研究使用。

      作家高小莉帶隊歷時三年辛勞工作,勤勤懇懇,不辱使命,一邊通過鏡頭記錄作家們的“口述歷史”,圓滿完成影像拍攝任務,一邊以細膩文筆記錄鏡頭背后的故事和感悟,配套奉獻出厚重的《風起嶺南——廣東著名作家訪談筆記》。這既是一本反映真實歷程的工作筆記,也是一部彰顯文心文德的散文集子。高小莉不追逐標新立異的潮流,不顯擺故弄玄虛的技巧,字里行間始終洋溢著一種返璞歸真的自然美感。作品彰顯著一種傳統的散文美學,踐行著“思想為美”的寫作原則,講究意象、意蘊、意味,可以稱得上是真摯、真切、真誠的文學結晶。作家寓樂于工作,善于在反映訪談對象個人歷練與宏大環境的觀照中,著墨于人情、人性與人生的深層開掘,道出豐富的生命體驗,投射出強烈的文學理念,呈現著直抒胸臆的酣暢淋漓,也表現出作家認知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在影像拍攝過程中,高小莉與仇智杰、歐陽代娜、岑桑、章以武、黃偉宗、黃樹森、劉斯奮、蘇晨、張漢青、蔡運桂、王俊康、蔣述卓、楊克、郭小東、彭名燕、廖琪、陳劍暉、黃天驥、陳俊年、范漢生、左多夫、黃廷杰、李鐘聲、張俊彪、桂漢標、胡子明、鄭明標等作家促膝長談、真情對話,回憶個人處女作、成名作、代表作創作過程,回顧文學生涯經歷過廣東文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暢談創作心得、理念和作家往來之間的難忘故事,客觀評價廣東文學成就,展望廣東文學事業發展態勢。通過高小莉的系列筆記,我們讀到廣東一批優秀作家的獨特感受。為文,既有“經濟文章磨白晝,幽光狂慧復中宵”的壯志豪情,也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遠慮深謀;既有“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使命擔當,也有“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的厚積薄發;既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操守品格,更有“不羨千金買歌舞,一篇珠玉是生涯”的篤定執著。為人,有的作家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抱負,有的作家堅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有的作家抱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遠大理想精神,有的作家堅守“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樂觀主義,以美啟真,以文養心,知行合一,給人啟迪,值得致敬。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文學事業猶如接力賽,正是因為薪火相傳、一脈相承,我們的文學事業才綿延不絕、生機勃發。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培養造就名家大師提出明確要求,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上強調“大師、大家,不是說有大派頭,而是說要有大作品”;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強調“讓當代中國文學家、藝術家像泉水一樣奔涌而出,讓中國文藝的天空更加群星燦爛”。這一系列重要論述飽含著對文藝事業發展的深邃思考,飽含著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多年來,廣東文學創作體制不斷改革和完善,創作主體的構成形成了多層次、覆蓋面廣的局面,除了駐會作家、會員作家、專業作家、簽約作家外,大量的創作室、工作室匯聚了為數不少的作家,相當數量的自由職業者、自由撰稿人也已成為作家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土作家,亦有“不是猛龍不過江”的入粵作家。入粵作家的外省經驗和嶺南文化的碰撞,產生出文學的多樣性、復雜性和豐富性。作家身份的來源展示了廣東文學的包容和共融,他們的作品見證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傳奇與內蘊。文學隊伍的開放、繁榮、多元,也大大拓展了廣東文學的時代性、現實性、開放性。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恢宏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深刻變革的新時代,給文學事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土壤、藝術源泉、發展動力。進入新時代,“汔可小康”“天下一家”“以民為本”等等源自中華文化的觀念,不僅提供了滋養文學初心的豐富養分,也創造了作家成長成熟的廣闊舞臺。真誠期待廣東廣大作家當好廣東文學的形象使者,樹立創作傳世之作的雄心壯志,也以精品力作的高標準鞭策自我,善于從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利好疊加、廣州和深圳“雙核聯動”、前海和橫琴合作區“雙翼齊飛”的戰略大局中,胸懷“國之大者”,光大文學價值,以作家應有的史識、史才、史德,運用廣東特色語言、廣東表達方式,書寫更多新時代的《三家巷》《香飄四季》,締造新時代廣東文學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