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叫一聲老師》:迸射人性的光芒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 趙冬俊  2022年07月06日07:57

      “老師”是一個永恒的文學主題。一直以來,歌頌老師“為人師表”光輝形象的小說、詩歌、散文不計其數。但正如盧梭在《愛彌兒》中提醒的一樣:“做老師的人經常在那里假裝一副師長的尊嚴樣子,企圖讓學生把他看作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這個做法的效果適得其反……要打動別人的心,自己的行為就必須合乎人情!所有這些完人是既不能感動別人也不能說服別人的。”

      從這個角度看,作家黃蓓佳在長篇小說新作《叫一聲老師》中,展現了與盧梭不謀而合的想法。這部作品以獨特的兒童視角、率真的敘事口吻,講述了一群平凡老師的不凡故事。書中的老師個個身懷絕技,“合乎人情”,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這是一部具有自傳性質的小說。作者在《后記》中自述“我的父母都是老師”“書中小城的生活環境是真的,我讀書的那個學校是存在的,溫馨可愛、書香氤氳的教師大院曾經也有”。這份得天獨厚的成長經歷,讓小說擁有了一種無與倫比的親和力。

      主人公小曈出生于教師家庭,成長在教師大院,她的生命里出現過眾多個性鮮明、經歷獨特的老師。慕老師“長得不好看”,但她對待學生極有耐性,堅決地跟小曈的駝背惡習較勁。當不諳世事的小曈糊里糊涂地說了“反動”的話被人揭發,是慕老師用智慧化解了危機。萬老師是縣里最會上地理課的老師,他還有個獨門絕技——叉魚。無論什么魚,只要入了萬老師的眼,就再無逃逸的可能。愛老師純真美麗,隨意一個轉身都能“把我看得迷住了”。她用歌聲、服飾給孩子們美的啟蒙??伤簧瞄L家務,居然向小學生請教如何炸肉丸。錢老師在教學之余,沉迷于費馬大定理,導致走火入魔,最終黯然回鄉。小曈的母親愛學生勝過愛子女。為治好學生尿床的毛病,她掏錢買藥熬藥,可學生卻不領情,當著她的面摔碎了藥瓶。

      在黃蓓佳筆下,老師不再是“高大全”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完美存在。相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局限。然而,“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人物的裂縫處,迸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芒。

      在小說里,小曈是敘事者,也是親歷者、見證者,是故事人物,也是敘事人物。黃蓓佳常常跳出故事時間,借用成年后的小曈對故事作評論。于是,整個作品都充溢著一種聽人傾訴衷腸、推心置腹的現場感,亦有一種斗轉星移的時空交錯感。比如,“幾十年之后,我自己當了母親,輔導女兒的功課時”“很可惜,活到今天,我都已經老了,也沒有像愛老師期望的那樣,有一天在舞臺上發光出彩”,黃蓓佳用這些感慨,突出了老師對小曈的影響,讓讀者沉浸在敘述的感動中。

      作為一名老師,這部小說最打動我的地方還在于它的細節。作者對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的種種細節信手拈來,讓人能迅速進入作品,沉浸其中。比如她描寫教數學的老先生,“總是把作業本上的紅鉤鉤畫得有小拇指那么長,把紅叉叉打得像指甲蓋那么小”,這個細節輕盈地表現了老先生的師者仁心。她寫愛老師勸架,“人沒到,她百靈鳥一樣好聽的聲音先到:‘我看看,是哪個班級的小朋友,打架打得這么開心???’”只一句話,愛老師的魅力和智慧就彰顯無遺。

      老師是孩子最初的啟蒙者,他們在孩子們潔白的世界里寫下最為重要的一撇一捺,他們的言行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閱讀《叫一聲老師》,如逢故友,那些似曾相識的人物喚醒了我對老師的回憶。或許,在這本書的召喚下,每位讀者都能寫出屬于自己的《叫一聲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