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端午可以謝謝她
      來源:北京晚報 | 三點水  2022年06月02日08:02
      關鍵詞:端午節

      孔子把《詩經》當做了博物學讀本。《論語》中建議“小子何莫學夫詩”,好處多多,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僅說草木。《詩經》中植物名目眾多,涉及到的篇目有136首。如清代牟應震在《毛詩物名考》中統計,《詩經》計有木60種,草91種,谷33種;徐鼎《毛詩名物圖說》中草計有88種,木54種;顧棟高《毛詩類釋》計有谷類24種、蔬菜38種、藥物17種、草37種、花果15種、木43種;當代學者夏傳才在《詩經研究史概要》中認為“有草名一百零五,木名七十五”。《詩經》中的植物名稱,在類別和功用上多有不同解釋,因此統計上自然出入不少。

      《詩經》中有關采集的詩歌近30首,以“采”為篇名的有8首。第一首《關雎》寫采荇,“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采葛》是名篇。“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中的三秋,指的不是三年,應該是三季。

      葛是葛藤,蕭是白蒿,艾是艾草。《詩經》中從事采集的,主要是女子。《詩經》中采摘的女子會將自身的相思或懷歸之情對著草木傾訴,或是借助草木詠嘆。“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懷者女,則懷之者男。(聞一多語)”女子們借物起興,其中情感之大膽熾烈,俯拾皆是。

      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說:“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婦女節之前被叫成女神節,讓人覺得商業和網紅味道太重,明人好端端的,把端午節叫做女兒節,誠可謂“盡態極妍”。

      總覺得這“女兒節”的源頭就在《詩經》中。比如端午民俗,要掛艾草、換葛衣,就全寫在那首《采葛》中了。再比如《詩經》寫女子“手如柔荑”,荑是初生之茅草,在《靜女》中,荑是用來作為饋贈男子的禮物。有用茅草葉子包粽子,粽子在日本便叫作“茅包”。

      袁枚《隨園詩話》中記姑蘇城的端午盛況:“端陽水嬉,姑蘇最盛。千船鱗列,歌吹喧闐,然嬉游者意不在龍舟也。汪比部秀峰詩云:暖日烘云景物新,衣香鬢影漾芳津。少年綺扇篷窗下,不看龍舟只看人。”端午出游,少年之意不在競渡,而在競芳。

      最顯女兒氣的端午民俗,是斗草。《紅樓夢》和《鏡花緣》里都有斗草的情節。要論規模,《鏡花緣》里的那場斗草戲場面更大,競爭更激烈,共有25位姑娘參賽,一連串的巧思妙對,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又可以參照《牡丹亭》的那出“花判”。女兒家原來個個都是“閬苑仙葩”。

      宋代晏殊《破陣子·春景》里說斗草,是在清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斗草斗到了魂牽夢繞。“君有麻與枲,妾有葛與藟。君有蕭與艾,妾有蘭與芷。君有合歡枝,妾有相思子。君有拔心生,妾有斷腸死。”明代吳兆在《秦淮斗草篇》中的這幾句,要是歪解一下,簡直斗到了你死我活。

      斗草有行酒令,要背《詩經》的。《酒令叢抄》中記“葩經花名令”,規則是用《詩經》行令,比如“并頭花”,就是說兩句《詩經》之句,而兩句詩中的第一個字要能組成一種植物名,依次輪流,答不上來的罰酒。像“月離于畢”和“季女斯饑”,兩句組合成“月季”,再比如“交加花”,就是首尾相連,如“楊園之道”和“有菀者柳”,組合而成“楊柳”。

      《詩經》天然就是斗草教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西漢申培在《詩說》中認為,《芣苢》說的就是“童兒斗草嬉戲歌謠之詞賦也”。

      “童子爭尋鵓鴿飯,醫翁日曝蝦蟆衣。欲賡楚客詠餐菊,卻媿周人歌采薇。”陸游《戲詠園中春草》一詩中,鵓鴿飯和蛤蟆衣說的都是車前草。鵓鴿指鴿子,車前草可以喂鴿子,蛤蟆喜歡躲在車前草下,所以叫蛤蟆衣、蝦蟆草、蝦蟆、蟾蜍草。童子們要斗草,四處找的就是車前草。

      車前草又叫牛溲,和馬勃合為成語“牛溲馬勃”,意為普通卻有大用。車前草生于路邊,因此有當道、車輪菜、車轱轆菜、馬蹄草等稱呼。又有“舄”字系列的名字,如馬舄、牛舄、陵舄、勝舄等稱呼,舄音細,本義是鞋。

      因為形態,車前草又叫牛舌草、牛舌、牛耳朵棵、豬耳朵草、五根草、七星草、錢串草、灰盆草……花序像一串錢,因為“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俗諺,車前草又叫打官司草。

      各個民族對車前草也有各自的叫法。彝族叫瓦那他,苗族叫構拿車,普米族叫牙煙育,壯族叫日堆洗捏,高山族叫卡巴落……請劃重點,下次會考。

      《詩經》中一類植物就有不同叫法,比如蒿、菣、艾、蘋、蕭、藾、萩、蘩、蔞、蔚,說的都是蒿類植物。《小雅·鹿鳴》有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在《紅樓夢》里,賈政突然過問起寶玉讀書進度,小廝李貴跪下稟報,正在讀什么“呦呦鹿鳴,荷葉浮萍”,把賈政都給逗笑了。“食野之蘋”的蘋,指的不是荷葉,也不是蘋果,說是艾蒿。

      古人到了夏天一身葛,頭戴葛巾,身穿葛衣,腳蹬葛屨。《詩經》有四篇寫“葛”,《葛覃》中說“為為绤,服之無斁”是細葛布,绤是粗葛布,穿著不會厭煩。

      “漢中興,士人皆冠葛巾。”漢代士人不戴冠,以葛巾為雅,因此葛巾又稱漢巾。葛巾功能多用,還可以用來濾酒。《宋書·隱逸傳》載:陶潛“郡將候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漢人一杯濁酒喜相逢,陶潛這喝酒做派,想著就上頭。

      端午節要洗蘭浴,葛巾不可少。《禮記·玉藻》中說:“浴用二巾,上下绤。出杅,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屨。”上半身一塊細葛巾,下半身一塊粗葛布。澡巾和頭巾是不是一個樣式的?

      唐代端午節宮中有賜葛衣的傳統。杜甫感恩圣上:“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還是李白最懂該謝誰:“閨人費素手,採緝作绤……此物雖過時,是妾手中跡。”

      明代馬鐸和林志一時瑜亮。馬鐸中了狀元,林志第二,自然不服。朱棣召兩人上殿面試,出了一句“風吹不響鈴兒草”讓聯句,馬鐸脫口而出“雨打無聲鼓子花”,林志則對不上。問馬鐸原因,說是幼時做夢,有個女孩告訴他的。這就是人家的夢中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