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站在中國立場推進外國文學研究 ——訪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劉國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張杰  2022年06月02日07:48

      近年來,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呈現出越來越鮮明的自覺意識, 學者們不斷回顧和反思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的成就和問題, 在肯定借鑒西方文學理論的必要性的同時,強調外國文學研究立足當下中國需求,體現鮮明的中國立場,要從中華民族的主體性出發來探討和研究外國文學。

      在學者看來,外國文學研究應進一步調整思路和方法,立足于中國文學文化發展的需要,努力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在外國文學研究中凸顯中國視角和中國立場,發出中國學者自己的聲音,服務于國家和民族的需要,服務于中國文學文化的發展。圍繞外國文學研究中的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劉國清。

      站在中國立場上審視外國文學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外國文學研究過程中,我們不能成為外國理論和外國話語的注釋者,用中國經驗證明西方理論的正確或深刻,而應該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對西方理論進行反思,立足于中國需求,體現鮮明的中國特色。對此,請談一談您的觀點。

      劉國清:對西方各種理論既要重視,又不要唯西方理論是瞻。任何理論都難以做到十全十美,因而對西方理論不應也不必盲信盲從。要敢于對西方理論進行反思,發現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在我國外國文學研究領域,長期以來對西方理論盛行拿來主義與照搬主義,對西方理論普遍缺少反思,批判就更少。有些西方理論是有明顯缺欠的,比如當今文論界一大顯學的生態批評就存在著學理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的界定。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界定存在學理問題,生態批評理論中的生態三維構建就是存疑的。遺憾的是,外國文學研究者普遍對此無感,對存在學理問題的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照用不誤,甚至還大用特用。難能可貴的是,我國學者魯樞元對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進行了富有學理性的界定。盡管他沒有明確批評西方生態批評理論在學理上的嚴重缺欠,但他的生態三分法不僅是對西方學界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精神生態的重構與超越,也暗含對西方生態批評學理欠缺的批判。

      我國學者不僅應該敢于反思更正西方理論之不足與缺欠,還應勇于創建理論。聶珍釗的文學倫理學批評具有很高的創新意義,引發了中國的外國文學倫理批評熱潮。不過,立足中國需求,體現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理論還極為鮮見。中國的文化和思想資源博大精深,中國的學者完全有能力,也應該構筑自己的文學批評理論,建立自己的文學批評理論體系。在外國文學研究過程中,中國的學者必須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審視外國文學,這包括我們的政治立場,文化立場和價值觀立場。只有這樣,才能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發出真正的中國的聲音。

      在不同文化的比較視域中彼此觀照

      中國社會科學網:外國文學研究是基于自身文化立場所進行的跨文化文學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應倡導對話性,將外國文學與中國實際相聯系,在不同文化的比較視域中彼此觀照,互識互補。對此,請您談一談您的觀點。

      劉國清:世界因不同而多姿,文化因相異而多彩。單極世界和單一文化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當今時代潮流。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為了人類的幸福與快樂,和而不同的世界與文化更需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因為民族與文化的差異性,才需要民族之間與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互見互補有助于彼此發展。外國文學研究同樣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比較視域中彼此觀照,互識互補。研究外國文學不僅是為了解外國的風情物貌與異域的各色人等,還是為了在不同文化中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包括在文學創作上的交流與借鑒。

      外國文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研究異質性的民族與文化,其實就是研究者站在自身文化立場上與外國文學中他國之人進行某種意義上的文化溝通與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外國文學研究具有跨文化性,因而應倡導民族間的溝通,文化上的交流與對話。在人類文明史上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溝通惠及雙方,也從未間斷過。毋庸諱言,沒有民族和文化的交流與溝通,就沒有文明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同理,沒有文學上的交流,近現代以來世界各國文學的發展不會如此迅猛,而且也少了世界各國之間彼此了解對方民族與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當然,外國文學研究離不開研究者自身的民族立場、國家立場與文化立場。外國文學研究者不可拋卻自身的文化立場研究外國文學,因為從研究者自身的文化立場出發研究外國文學正是外國文學研究者之所長,也是他國文學界希望見到的別樣的聲音,因為真正的學術交流是希望見到既有真知卓識,又有別于己的創見,畢竟交流珍視的是異質之物而非同質之物。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家。外國文學研究者是有國家、文化和民族歸屬的。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者自然需要有國家、文化和民族意識。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者是在自己的國度研究外國文學,應為國家的繁榮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研究外國文學不僅需要從中國的文化與價值觀出發探查其中有益的思想資源、文化資源和藝術資源,還應與中國實際相聯系,不斷挖掘出新的意義,做到推陳出新,在外國文學研究中與時俱進。

      充分發掘利用本民族理論和文化資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充分發掘利用本民族理論和文化資源,構建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特色的理論和話語體系,是外國文學研究的重要方向。您認為,應該如何構建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特色理論和話語體系?

      劉國清: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幾乎是西方理論一統天下。這種嚴重理論失語癥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還有認識不足和實踐不足的原因。我在《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視角》曾談及,在此不贅述。

      文學研究既有文內研究,也有文外研究,還有文內文外的結合研究,外國文學研究亦然。西方非常重視理論建設和話語體系構建,我們在這方面有歷史欠賬,而且自鴉片戰爭以來理論建設更是少得可憐,但不等于我們難有作為。恰恰相反,在崇尚多元化的時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形勢下,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既有挑戰,也有難得的機遇。除了前面提到的我國外國文學研究要有中國的文化立場(即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立場),中國的政治立場(即馬克思主義立場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立場),中國的價值觀立場(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中國價值觀立場),還要有中國的理論立場,即以中國的理論研究外國文學。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亟須構建中國特色的理論和話語體系。構建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特色理論和話語體系首先要有資源。中國大量的文學作品,文學理論,尤其是古代文學理論,歷史典籍,神話傳說,哲學思想,倫理思想等都是可茲挖掘的理論資源。既要從這些資源中探查理論,也要從這些資源中創生出理論,這些理論不僅要用于中國文學研究,還要用于外國文學研究,要大力提倡和鼓勵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外國文學。

      長期以來,外國文學研究領域疏于理論建設,究其因:一是理論構建不易;二是理論相對充足,當然主要是西方理論充足;三是怯于理論建設,在理論創建上缺少自信;四是缺少理論創新氛圍,缺少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最后一點尤其需要高度關注。雖然學界一再呼吁重視創新,但不僅以刊物級別和出版社級別代論文級別和出版物級別一直普遍存在,而且以數量多寡衡量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根本改變。為了提職晉級與保職保級,學界存在為稻粱謀勝過學品追求的現象。理論建構需要精心、盡心與靜心,而且歷時久長,受俗世所轄,入此道者寥寥,恒者更是難得。有鑒于此,需要對有能力又有志于理論創建的研究者采取特殊的考評機制,還要建立相應的研究團隊和機構,要有整體的設計與規劃。同時,對于理論創新成果根據創新程度或以一代十,甚至以一代百,營造出不以追求著作等身為榮,而以創新為傲的氛圍。

      通過充分發掘利用本民族理論和文化資源,構建出外國文學研究的中國特色的理論和話語體系非常重要,但同時不可忽視的是,中國特色的理論和話語體系必須推向世界,必須步入到外國文學研究的世界舞臺中。先是用西方能理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和話語體系參與外國文學研究,逐漸建立自成體系的外國文學研究理論和話語系統,最終成為外國文學研究理論和話語極為重要的一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