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奮力續寫時代文藝華章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陸航  2022年06月03日09:12

      夏風輕輕掠過,田野的麥穗透著香甜。位于橋兒溝魯藝舊址的延安文藝紀念館,在藍天白云下靜靜佇立。80年前的紅色五月,革命進程中文藝領域響起的第一聲春雷,開啟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嶄新時代。

      時光的年輪刻下奮斗者的足跡,歷史的洪流展開新征程的樂章。

      2014年10月15日,莊嚴的人民大會堂見證了新時代文藝發展偉大圖景的新擘畫。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圍繞文藝工作的根本任務、指導方針、文藝與人民的關系、文藝創作方法、文藝與市場的關系等問題,他回溯過去,俯瞰今朝,展望未來。“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對文藝領域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提出中肯意見,還為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錨定了價值航向。新時代文藝建設的篇章,由此落墨。

      2021年12月14日,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百年黨的文藝發展歷程時指出:“一百年來,黨領導文藝戰線不斷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道路,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黨,黨的百年奮斗凝結著我國文化奮進的歷史。不斷推進新時代中國文藝開創新境界,就是要“讓當代中國文學家、藝術家像泉水一樣奔涌而出,讓中國文藝的天空更加群星燦爛”。

      永恒的華章

      延安文藝紀念館前廳,千古流淌的黃河、延安秧歌舞動的紅飄帶、綿延起伏的黃土高原、《黃河大合唱》的旋律,四重疊印的視覺圖像撲面而來。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白曉剛創作的大型壁畫《延安文藝,永恒華章》,以日出東方和雄偉長城象征延安文藝精神的傳承發展。

      1942年5月2—23日,在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同志主持召開了由文藝工作者、中央各部門負責人共計100多人參加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座談會于5月2日、16日和23日舉行了三次全體大會,毛澤東分別在5月2日和5月23日兩次全體大會上講話。會后,這兩次講話被整理為《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奠定了中國共產黨文藝政策的基石。這篇經典之作,對黨的文藝工作健康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正確總結了中國革命文藝運動的基本經驗,明確了文藝為人民大眾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解決了長期以來沒有解決好的文藝的革命方向問題,為創造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延安歲月,長河一瞬,光照千秋。80年來,《講話》闡述的文藝觀在實踐意義上,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新型文化建設的集中體現,深刻影響著中國當代文藝理論觀念、創作實踐、文藝批評、作品傳播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有力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文藝事業始終是黨的事業,擔負著舉精神旗幟、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神圣職責。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始終堅持“人民”作為中國革命文藝和社會主義文藝的“第一主角”這個中心和重心,并與時代同行,不斷深化。80年滄桑巨變,《講話》精神代代相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改革開放的40多年,《講話》始終是中國文藝實踐創造的精神滋養源泉和思想引領旗幟,更是為時代而作,為人民而作,為中國文藝發展而作的永恒華章。

      到人民中去

      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黨的文藝思想與文藝路線的形成與成熟,都產生在毛澤東思想日臻成熟的延安時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道路”的理論基石和思想原點,都源自于《講話》。

      時間是奮斗最忠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證者。20世紀40年代前后,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建立了局部執政時期的根據地和邊區政府,在“新文化”和抗日救國旗幟的招引下,許多向往光明的愛國人士和知識青年,沖破重重阻力,從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加入了這場“創建理想社會的宏大實驗”,包括歷史學家范文瀾,哲學家艾思奇,文學家田間、何其芳、艾青,藝術家呂驥、蔡若虹,等等。這些知識分子的到來,為當時延安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黨的文藝工作增添了無限活力。

      面對新的環境,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工作者存在著藝術觀和藝術立場上的差異,并因此產生了關于藝術與政治的關系、舊形式與新文藝改造的關系、諷刺與暴露的關系、西方現代派與民族藝術形式探索的關系等諸多爭論。在爭論過程中,部分藝術家在思想上表現出小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宗派主義;在行動上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只把注意力放在研究與描寫知識分子上面,而不愿意接觸工農兵。這樣的思想爭論和創作傾向已經影響到延安的政治文化生態,為確保文藝為抗日戰爭服務、為建設新民主主義文化服務,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整風運動迫在眉睫。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蔭幽草勝花時。”望著橋兒溝魯藝舊址前方的群山,西北大學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主任梁星亮告訴記者,正是這一時期,毛澤東開始思考和構想關于建設“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問題。

      毛澤東深知文學藝術是整個革命戰線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充分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鮮明地提出,文藝應該反映人民生活,文藝工作者應該深入人民之中,與人民群眾交朋友,觀察體驗分析研究人民群眾的一切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站在人民立場,做人民群眾的代言人。《講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與方法,結合中國的特殊國情與具體文情,系統地闡述了文學藝術的基本理論問題,為文藝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指明了前進的道路,確立了正確的方向。

      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一書中,胡喬木記述道,《講話》正式發表傳到國統區,郭沫若看了之后說:“這個講話很好,好就好在有經有權。”胡喬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后》的回憶文章里,就“經”“權”之說作了簡要的論析:“《講話》主要有這樣兩個基本點,一個是文藝與生活的關系,一個是文藝與人民的關系。在這兩個基本點上,《講話》的原則是不可動搖的。”因為《講話》深刻總結了文學藝術發生與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共產黨人對于文學藝術本質與性能的科學認識與深刻把握,所以胡喬木認為其原則不可動搖。“《講話》深刻的思想性和說理性,仍使我們每一個相信真理的人感到折服,它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基本內容,將使我們長久地受到教益。”胡喬木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到實踐中去

      小滿時節,延安橋兒溝魯藝舊址周圍,色彩斑斕,美得像一首浪漫的詩篇。回顧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歷史意義,范迪安思緒萬千:“毛澤東同志發表《講話》,提出了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方向和怎樣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方法,中國文藝從此走向一條充滿嶄新文化理想、體現嶄新文化屬性的寬闊大道。”

      文藝創作來源于生活。文藝創作內容來源于主觀世界構想還是社會生活的實際,這是文藝作品有無強大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在《講話》中,毛澤東明確指出,生活是文藝“唯一的源泉,因為只能有這樣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個源泉”。

      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和總結,通過實踐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艾思奇于1937年10月到達延安后,學者和戰士的雙重身份,使他的哲學研究與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命運息息相關。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報告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了經典表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艾思奇十分敏銳地把握到毛澤東哲學思想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重要意義,他在1941年《抗戰以來的幾種重要哲學思想評述》中指出,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論新階段》《新民主主義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輝煌的范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辯證法唯物論應用的最大的歷史收獲”,“這些著作,證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辯證法唯物論的應用,是能夠最正確地解決中國的革命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論是完全適合于中國的國情的”。

      歷史性的抵達,往往意味著開創性的出發。《講話》的發表及延安文藝整風運動,促使文學藝術工作者和知識分子從“改造自己,改造藝術”的高度出發,投身于和工農兵打成一片的下鄉運動中。知識分子在深入生活、向基層學習的過程中,以獨有的視角開創了獨特的“新文化”樣式與范本,創作了一大批反映軍民關系、民主政治生活、土地改革斗爭、解放區生產建設、社會新風尚、戰斗生活、英雄事跡等主題的優秀作品。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講話》精神的核心,就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藝領域的指導地位,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立場剖析社會生活,創作出同時代相適應的文藝作品;文藝要以人民為中心,從人民生活中來,為滿足人民精神需要而創作,發揮讓人民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提高人民精神境界的功能。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從延安走來的一代知識分子投入到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將《講話》精神貫徹到創作、研究和教育工作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研究方向在當代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和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歷程中薪火相傳。

      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前身是1937年誕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陜北公學,成立之初就鮮明提出要培養“革命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告訴記者,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于世界學術之林。

      歲序常易,華章日新。站在延安文藝紀念館的壁畫前,范迪安表示,這幅作品的名稱之所以確定為《延安文藝,永恒華章》,是要表達我們對藝術先賢和延安文藝精神的由衷崇敬。“我們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方向,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延安文藝精神,為中國文藝的繁榮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經過多年的耕耘,中國文藝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遵循文藝工作座談會精神的指引,中國文藝未來的征程將是星辰大海。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進步,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古老中國的深刻變化和13億中國人民極為豐富的生產生活,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極為肥沃的土壤。只要我們與人民同在,就一定能從祖國大地母親那里獲得無窮的力量。

      “只有立足大地,才能根深葉茂。文藝為人民的傳統,始終是文藝工作者的根魂所在。文藝工作者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主動回應時代呼喚,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站在延安橋兒溝的魯藝舊址,陜西省作協副主席、延安大學文學院教授梁向陽的話語鏗鏘有力。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和實踐,必然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重溫《講話》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想人民之所想,憂人民之所憂,堅持在人民生活中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生動展現和深刻反映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巨變;深入生活,以學術的方式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解決實際工作中的一系列問題;扎根人民,始終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廣大文藝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才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