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書寫中國文藝新篇章 中國藝術研究院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學術研討會發言摘編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5月27日07:53
      關鍵詞:《講話》

      扎根沃土 心系民間

      田 青(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

      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了一系列文藝政策,闡明革命文藝為人民群眾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根本方向。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學者扎根沃土,深入民間,挖掘、搜集、整理了大量來自人民、來自土地的民族民間藝術。以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為例,學者們70年來走遍祖國大地,收集的7000小時“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遴選進入第一批“世界記憶名錄”,最近在院藝術與文獻館的努力下全部上線,向世界開放。

      我是著名學者楊蔭瀏先生的研究生,多年來,秉承先師的學風,長期深入民間,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保護、傳承、弘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2002年,在太行山采風的過程中我聽到了“羊倌”石占明地地道道的左權民歌,我極力推薦石占明參與當年的第一屆“南北民歌擂臺賽”。最終,他一舉拿到了“歌王獎”。2003年8月,我再到左權縣認識了由十幾個盲人組成的“左權盲人宣傳隊”,他們長期游走在太行山,為村上最缺乏娛樂生活的普通百姓歌唱。當年,我把宣傳隊帶上了北京的舞臺。從此,左權盲宣隊長期活躍在演藝圈和電視屏幕上,成為左權縣的一張金名片,左權民歌也因此名揚四海,2019年、2020年兩次舉辦了國際性的“左權民歌匯”,讓全世界的民歌手和民歌愛好者齊聚太行山深處。

      扎根沃土,深入民間,這不但讓我聽到了在祖國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民間音樂,更讓我找到了精神的皈依、文化的根脈。

       

      賡續延安紅色血脈 踐行藝術為民使命

      田沁鑫(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

      八十載崢嶸歲月,八十年風雨兼程。堅持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正確領導,賡續延安紅色血脈,文藝工作者始終踐行藝術為民的崇高使命,奮力吹響時代前進的號角。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堅守住中華文化精神的立場和態度,是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80周年最好的踐行。

      我有三點體會。一是新中國的文藝起源在延安,新中國的話劇根基在延安。延安文藝座談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文藝實踐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對黨的文藝政策的制定和文藝工作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是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戰線。2001年12月25日,中國國家話劇院正式組建。這支從延安出發的紅色文藝隊伍重新整裝,帶著國家戲劇的使命和責任,繼續文藝為民。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成為國家話劇院始終如一的目標和方向。

      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記錄偉大時代,書寫中國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社會主義文藝呈現出“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蓬勃局面。中國國家話劇院認真學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集中發力中國題材,講好中國故事。

       

      重溫《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楊飛云(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院長)

      八十年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核心思想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的全面健康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講話》確立了革命的新文藝要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大眾而創作,為人民而藝術,從根本上改變了藝術的立場和態度問題。

      在當下,藝術普及早已經不是問題,提高變得極為重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在文藝創作方面,也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

      2020年,疫情期間我畫鐘南山醫生的體驗,讓我對《講話》精神體會深刻。當時,全國上下激發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抗疫精神,我拿起畫筆參與其中。題為《抗疫精神》的鐘南山醫生肖像作品受到了很多關注。

      其實,畫出鐘南山醫生具體真實的形象特點、動態神情并不太難,難的是表達出肖像背后承載的精神內涵;塑造形體、用到位的色彩和筆觸營造一個畫面的形式使之有意味也不難,難在整個畫面能把飽含激動的真情實感有力地表現出來。如果一個藝術家不能將自我的情感融入社會的關切和民眾的共情,他的創作就很難獲得共鳴和凝聚人心的力量。

      這幅《抗疫精神》的創作過程,讓我體驗到了“人人心中之有”作品意境的美感,但還遠未達到“他人筆下所無”的水平。我將繼續努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提升自我境界和藝術水平。 

       

      有了真正的批評,文藝作品才能越來越好

      董學文(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毛澤東同志始終重視文藝批評工作。他認為開展批評、進行積極思想斗爭,是達到黨內和革命團體內的團結,使之利于戰斗的武器。

      習近平總書記同樣高度重視文藝批評工作。他說:“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

      可是目前仍有文藝批評褒貶功能在弱化,旗幟鮮明、專業權威的文藝批評較為缺乏的現象。難道沒有批評的對象?顯然不是。丑化和曲解革命和歷史的文藝作品依然存在,文娛圈暴露的畸形審美、良莠不分、違法失德亂象時有發生,明知不對少說為佳、輕描淡寫隔靴搔癢、當“好好先生”“開明人士”的風氣仍在蔓延。這個時候,我們是不能放下文藝批評這一武器的。如果容忍錯誤的東西泛濫,不弄清理論上的是非曲直,不對那些顯性或隱性的壞作品說“不”,不去用科學的觀點抨擊文藝上的歪風邪氣,其結果只能是對弘揚正能量的優秀作品的壓制和打擊,造成對良好文藝創作生態環境建設的阻撓與破壞。

      我們學習毛澤東同志《講話》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就應當把文藝批評工作積極開展起來。

       

      只此青綠 春光無限

      景小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始終是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文藝工作的基本指針。我結合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創作,談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認識和實踐。

      一是充分凝聚百姓人心、滿足人民文藝需求、堅持為人民服務,倡導社會主義文藝創作要以滿足人民的文藝需求為創作動力,為了人民、服務人民;二是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為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文藝創作通途和方法;三是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作為文藝創作的不二法門;四是自覺運用人民的觀點來評價文藝作品和文藝工作,主動以廣大人民群眾的評價意見作為改進文藝工作、提升文藝作品的主要參照;五是創作的文藝作品不僅要服務群眾,更重要的是能夠引導群眾;六是不斷創作出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的文藝作品,不斷創作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藝作品。

      《只此青綠》之所以能讓人印象深刻,除了在創作上對《千里江山圖》進行了意境的還原外,根本原因還是在生產過程中將“人民”和“人民性”作為創作文本和文藝表現的主體。

      舞動的“青綠”,讓千百年來珍藏于深宮之中的藝術瑰寶呈現于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之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觀眾內心深處生根發芽,讓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越發自信。

       

      鑄魂鑒史 為民族代言

      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

      從1942年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到2014年在北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文藝為人民”的宗旨。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在黨的領導之下,30多年來創作了近600件作品,講述中國故事。塑者何為?當凝固歷史,鑄造國魂。當立足于人類歷史的高度,塑造令人刻骨銘心的形象,升華作品以藝鑒史、珍愛和平的境界,讓世界了解中國人民的和平價值觀,記住歷史而不是記住仇恨。

      2008年,在創作完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主題雕塑時,我走訪了夏淑琴、常志強等日軍大屠殺中的幸存者,研究了百萬余字史料文獻。我沉浸于一種悲愴與沉郁的情緒中,自然而然,我個人的情感融入了民族情感,內心有著深沉而強大的動力,化作藝術創作的激情。

      雕塑《家破人亡》中表現了一個嶙峋滄桑的母親無力地托著蒙難的兒子向著蒼天呼號;雕塑《最后一滴奶》表現了常志強親眼目睹其母親被鬼子刺死,弟弟的淚水與母親的血水、奶水凍凝一起,結成永不融化的冰……

      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和平是人類永遠的主題。這組作品在世界巡展時獲得盛贊,這足以說明真善美是藝術之魂,藝術的真義在于為人民而抒寫、為人類而代言、為和平而吶喊。 

       

      挖掘壁畫傳統 激發創新活力

      何家英(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名譽院長)

      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對后來黨的文藝政策的制定和文藝工作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

      如何貫徹落實講話精神,我們不能停留在口頭,更應落實在行動中。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于5年前申報了“‘一帶一路’——古絲綢之路壁畫臨摹項目”。該項目著重以古絲路壁畫遺產為研究重點,以中西方絲路交流史和案例研究為切入點,挖掘出絲路壁畫的新價值。

      5年來,我們完成了新疆地區和甘肅地區壁畫的臨摹,匯集了古絲綢之路壁畫臨摹作品百余幅。經過5年的實踐和探索,古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壁畫臨摹項目已被打造成為我國目前在壁畫臨摹、研究方面數量最大、規模最廣、時間跨度最長、臨摹理念與技術手段最新的一個重大藝術項目,為絲綢之路壁畫研究帶來了一種更為系統、立體、規范的學術案例,激發出了創新活力。

       

      《紅色娘子軍》開創中國芭蕾范式

      馮 英(中央芭蕾舞團團長)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一個文藝創作的根本問題:“我們的文藝是為什么人?”他當時就給出了明確的回答“一切為了人民”。由此,一代代文藝工作者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創作了大量反映中國人民和時代的優秀作品,其中不乏各類藝術經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并強調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作為中國文藝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紅色經典之一,《紅色娘子軍》的誕生宣告了中國文藝舞臺已成功運用國際藝術語匯來表達我們的民族情感,這是中西方文化融合芭蕾藝術民族化的成功典范。

      《紅色娘子軍》是在特定年代以集體創作的特殊形式創作出來的中國芭蕾藝術經典作品,與其他一批經典作品共同構成了中國文藝最重要的審美標志、精神旗幟、創作根基。毫無疑問《紅色娘子軍》開創了中國芭蕾的全新范式,但更重要的是其奠定了中國芭蕾的精神、氣質、風骨、韻味。我們期待新時代中國芭蕾的繼承者,能夠繼續傳承與弘揚《紅色娘子軍》所代表的中國芭蕾精神,發新時代之聲、答新時代之問、展新時代之貌,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人文情懷與智慧,以及對世界文明進程的理解與貢獻。

       

      國潮熱與文化自信

      趙 聰(中央民族樂團團長)

      重溫《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就是要堅持“二為”方向,堅持“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創作為核心任務,以精品為立身之本,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興盛。

      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引領下,文化藝術以及產業消費等領域涌現“國潮熱”“民樂風”,這既反映出當今青少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也反映出文化自信的強勢回歸。面對“國潮熱”我們有切身的感受,總結為幾點認識:

      一是傳承、弘揚中國民樂,要堅定文化自信。二是傳承、弘揚中國民樂,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三是傳承、弘揚中國民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四是傳承、弘揚中國民樂,要與時代要求相一致。

      我們用心體察人民之呼,和年輕人站在同一個平臺和語境當中,通過聆聽、采訪和參與、觀察,真正摸索出年輕人喜歡的一套表達方式,爾后創作出既能為年輕人接納又具有藝術品質的音樂。讓年輕的一代真正了解民樂和博大精深的傳統音樂文化,把“粉絲”變成“知音”,激發青年一代從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為,再帶著他們一步步走進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與革命文藝的使命

      祝東力(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毛澤東同志的《講話》發表迄今80年。我想談談《講話》在中國革命史當中發揮的特殊作用和貢獻。

      文藝創作在中國革命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革命過程中誕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經典作品。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需要發揮群眾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這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從哪里來?不能靠簡單的灌輸,也不只是憑借思想的啟迪,還需要內在情感的激發。在階級斗爭中,廣大民眾被壓抑和長久沉埋的情緒是一種巨大的“勢能”,需要由包括革命文藝作品在內的觸媒進行激發,從而將之轉化成巨大的“動能”,轉化成革命的動力。

      毛澤東同志在《講話》中號召文藝家們同群眾相結合,同時用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將以往習慣于在亭子間里創作的左翼文藝家塑造成在根據地同群眾打成一片的革命文藝家。

      革命文藝家在《講話》的指引下,以他們的創作激活了人民群眾心底的巨大情感能量,將這種“勢能”成功地轉化成了巨大的“動能”噴薄而出,席卷大河上下、大江南北,使人民群眾作為民族革命和階級革命的主體完成了其歷史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革命文藝的確起到了“教育人民、團結人民、消滅敵人、打擊敵人”的偉大功效,這正是《講話》賦予革命文藝的使命。

       

      為人民創作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

      駱芃芃(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院長)

      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文藝實踐創造性地結合起來,是我們黨領導文藝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獻。

      近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深入學習、思考和領會會議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一,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要堅持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舉辦“印記系列”大眾篆刻系列作品展等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篆刻創作。

      第二,以人民為中心,還體現在藝術創作所描繪的對象應該以人民為主體。在疫情期間,我與篆刻院其他藝術家分別鐫刻了《同舟共濟》《萬眾一心》《躬身入局》《百姓英雄》等作品,以人民群眾為主要謳歌和表現對象,集中展現了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抗疫精神。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還應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活實踐作為創作的源泉。通過“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藝術家與當地群眾特別是文藝工作者打成一片,為他們在專業上排憂解難。讓創作更好地反映人民的現實生活,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編劇創作必須面向人民、扎根人民才能無愧于時代

      余 飛(《跨過鴨綠江》《巡回檢察組》總編劇)

      我是1997年進入影視編劇行業的,至今已經有25年了。在這漫長的時間里,我參與創作的影視作品有50部以上,最終播出的也有20多部。

      創作初期,我對創作的積累和認知都是不夠的,既弄不清楚創作是為誰服務的,也不知道如何去服務,只是出于單純的物質追求和職業理想。在這種認識之下,創作處于比較急功近利的狀態,創作的服務對象其實不是人民大眾,只是自己。事實證明,個人的利益如果不能與集體的利益、社會的利益最終是人民的利益同頻共振,那個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2020年底和2021年初,由我擔任總編劇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和擔任獨立編劇的電視劇《巡回檢察組》在央視、湖南衛視、優酷等平臺同時播出,兩部劇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市場效應。這種效應遠遠超過了我過去24年的所有創作成績之和。

      我創作的這兩部劇為什么能成功?我認為關鍵在于它是為了人民大眾這個基本盤而創作的,它契合了人民大眾的需求。這兩部劇都契合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文藝是為人民服務”這一原則,也契合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我認為這是兩部劇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以切實的理論研究推動新時代文藝發展

      魯太光(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

      我簡要介紹一下專題理論文章《賡續“講話”文脈 開啟文藝新征程》的撰寫過程、思路及其主要內容。

      這篇專題理論文章是文化和旅游部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系列活動中的一項內容。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課題組多次討論,初稿完成后又多方征求意見,進行修改,這篇文章是集體勞作的成果。

      這篇專題理論文章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開辟中華文藝新紀元”,概述了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帶領紅軍立足延安后,進行了艱苦的理論探索,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其在文藝領域的代表性成果就是《講話》。第二部分“開拓人民文藝新疆域”,概述了新中國成立后文藝調整的歷程及其取得的成績。第三部分“開啟偉大復興的文藝新征程”,重點論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謀劃、部署、指導推動新時代文藝工作的做法及啟示。

      貫穿這篇文章的一條主線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與時俱進地發展、豐富馬克思主義,才使得我國克服革命、建設、改革時代的重重困難,持續推動各項事業繁榮發展,并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作為“頂層設計”的科學理論要想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還要文藝科研工作者扎實科研、精心研究。這篇專題理論文章就是一個這樣的嘗試。我們會繼續努力。

      (本版文字由張婧根據研討會發言整理,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