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一個走在途中的人》:麥豆詩歌中的都市景觀
      來源:江蘇文學(微信公眾號) | 宋云靜  2022年05月26日09:48

      詩集《一個走在途中的人》是詩人麥豆的第四本詩集,是對“行走”途中所見所聞的記錄。誠如詩集名稱所言,他的詩歌大多創作于上班或閱讀的間隙。于行走途中,他將觀察到的生活場景與當下的思考落于筆端,過去與未來都在他的詩歌中被呈現。他側重城市生活的細部,對城市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攝取,關注不被人留意的細節。同時他也透過現實之眼對生活加以審視,將內心所受觸動形成詩行,這也啟發著讀者對生活進行思考。

      麥豆詩歌在意象選取上具有豐富性,他能夠將變黃的葉子(“有的葉子在變黃,飄落”《散步》)、覓食的烏鶇(“一只烏鶇正在草叢中覓食”《散步》)、吹拂的風(“有風在地面/吹著枯葉”《憂傷的風》)、松木梯子(“路邊的員林工/正踩著松木梯子,在高處修剪法桐”《離家出走》)、藍色的大橋(“傍晚六點/我從藍色的大橋上經過”《一群沖冷水澡的弟弟》)等大量尋常事物糅合進詩歌中,無論是自然意象,還是非自然意象,一經他的手,都變得富有詩意,由此能夠看出詩人純熟的藝術創作手法。借助豐富的意象,麥豆擴大了詩歌的容量,他試圖在詩歌中呈現更多的生活細節,搭建更生動的生活場景。由于麥豆的大部分詩歌都創作于“行走”途中,所以他的詩歌具有強烈的現場感。在閱讀過程中,我們總會在不知不覺中被這種現場感深深吸引并沉浸其中,于是閱讀活動變成一種對都市景觀的欣賞,又像保持一段距離,對生活進行觀察與審視。在擴大詩歌內在空間的同時,他又追求語言的儉省,減少修飾成分,避免使用長句子,我們透過麥豆詩歌簡潔的語言,總能獲得更大的信息量,詩歌的張力也有所提升。同時他還追求語言的思辨性,強調對客觀之物的呈現,這與他的哲學閱讀有緊密聯系。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給了他很大的語言啟發,在“主體意識”之外,他更強調“主語意識”,“主體”指的是人類,而“主語”則擴大了“人類”的范疇,將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事物納入其中,它們皆可作為詩歌的“主語”。他將意識賦予客觀之物,讓事物保持自身的純粹性,讓它們成為自身,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倡導萬物平等的精神理念。以《離家出走》(節選)為例:

      路邊的園林工

      正踩著松木梯子,在高處修剪法桐

      開車的行人笑著把車停下

      挪走擋道的樹枝。

      路邊的蘭花已經盛開

      叫不出它的名字——

      仔細看,居然有一只七星瓢蟲在其間散步

      這幾行詩選取的只是簡單的生活場景——街頭所見,但卻充滿了豐富的生活細節。踩著松木梯子在高處修剪法桐的園林工,挪開擋道樹枝的笑著的開車的行人,漫步蘭花叢中的七星瓢蟲,按照由上往下的順序,詩人將他駐足街頭看到的人與事呈現出來。他沒有采用夸張的修飾,只是單純地對場景進行攝取與描述,將所述對象的動作、神態等原原本本地呈現。蘭花盛開于路邊,七星瓢蟲悠閑地在其間散步,它們和修剪法桐的園林工人與開車的行人都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并且有著各自獨立的意識。正是通過這種方式,麥豆將生活平靜和樂的一面展示出來,所以詩歌閱讀起來才讓人覺得可親,仿佛能觸摸到生活的脈搏。

      麥豆在詩歌中呈現的場景同樣具有多樣性,這些場景或宏大(“一條大魚自水底升起/人們在它的脊背上奔跑”《在龍都》),或渺小(“黃昏時分的空氣是香的/是人間的空氣”《黃昏時分的空氣》),或是純粹的自然(“坡上的那些樹,一律斜著身子/沉重的枝條垂向地面”《晚歸》),或是作者對不同人的觀察(“衣衫不整并非壞人/可能只是無家可歸”《搖籃曲》),或是純粹的季節變化(“春天已經到來/綠色的藤蔓悄然爬上柵欄的墩臺”《我們為什么給靈魂建造鐵柵欄》)……每一個場景都是城市生活的一個側面,他立足于微細,經常能夠關注到那些不被人關注的事物與不被人留意的風景,即便對于常見事物,他也總有自己的看法。將他筆下形態各異的場景拼湊起來,就是我們生活其間的都市,我們當前的生活也就有了雛形。

      都市景觀的內在映射,是人的情緒與情感。詩人是敏感而多思的,面對紛繁復雜的都市,他的內心世界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他有時是感傷憂郁的,“天空是故鄉永恒的地址/抬頭,望月,傷感是一封母親的來信”(《搖籃曲》),雖然穿梭于城市,他內心深處仍然有拂之不去的鄉愿;有時他內心充滿了悲憫與同情,“只是一個人走在路上/難免會對另一個孤單的人/心生同情”(《111路晚班公交》),城市的龐大映襯出個人的渺小,孤獨感襲來的時候,他對同樣的孤獨者總是抱持著同情;他經常進行深刻的反思與自責,“無數次沿途摘下一片葉子/出于順手,也許是無聊/沒有想到自己在殺戮”(《散步》),他的悲憫之心不獨對于人,對待自然萬物也是如此,他對自我的要求非常嚴苛;也有些時候他將情感完全隱匿,“擁擠的早晨八點/相似的中年面孔/沉默。只有汽車的喇叭在響”(《十字路口有感》),做一個純粹的觀察者,穿行于人世間……在多樣化情感背后,是詩人對自身、對生活、對都市進行的不同思考,他既是一個行走的觀察者,又是一個行走的思想者,行走既是地理層面的行走,又可以看作是思維層面的思索,他將心靈所見落實于筆端,透過事物的表象直達問題的本質,反思意識始終滲透于他的詩歌創作中。他試圖在創作中延續這種批判與反思的傳統,打破日常生活對個人的束縛,掙脫現代詩學傳統對創作的限制,探索新詩創作的新出路。所以,麥豆看似對日常事物、日常生活進行重復書寫,但是因為詩歌精神內核的差異,所以總會帶給我們全新的閱讀感受,我們也不會因一些意象的重復產生審美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