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兒童文學主題出版的燈火闌珊處 ——評韓青辰的《中國少年》
      來源:文藝報 | 海 飛  2022年05月25日05:58

      主題出版、重大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出版,是新時代出版的重要內容。在兒童文學創作和兒童文學出版中,如何做好主題出版,如何做好重大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出版,一直是兒童文學界和童書出版界孜孜不倦的追求。“東風夜放花千樹”“眾里尋他千百度”,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韓青辰的《中國少年》,正是“燈火闌珊處”的一部宏大敘事兒童化書寫的優秀作品。

      用大格局大視野抓好重大題材出版

      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依托兒童文學精品生產體系,緊扣正確導向和時代需求,聚焦自身優勢,為廣大少年兒童打造了一批思想性、時代性和文學性兼具的主題出版力作。2020年,蘇少社推出的抗疫主題繪本“童心戰‘疫’·大眼睛暖心繪本”,將中國人民在抗疫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大愛精神傳遞給全世界兒童。2021年又推出“童心向黨·百年輝煌”書系,展現黨領導人民在各個時期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這兩套主題讀物具有共通的特點,都是通過兒童視角,以小切口呈現大時代,體現個體與時代的共鳴,書寫屬于兒童的當代史詩。

      2022年,蘇少社又推出了以新安旅行團歷史為背景的長篇兒童小說《中國少年》。這是一個主題宏大又非常接地氣的作品。盡管與之前的繪本圖書在出版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其內核是一脈相承的,即以鮮明生動的兒童視角來呈現大時代的情懷和精神,描繪廣闊宏大的時代圖景;以充滿精神感染力、文學感召力的敘述方式來講述中國故事,讓作品具有史詩般的張力和能量;以厚重的文學佳作來啟迪小讀者,從而達到傳承精神、引領成長,培養新時代自信自強、愛國愛家好少年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年在黨的關懷和領導下,“新安旅行團”不怕艱苦,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以文藝為武器,喚起民眾抗日救亡,宣傳黨的主張,展現了愛國奮進的精神風貌。《中國少年》正是著眼于弘揚“新旅”精神主旋律,以文學的審美熏陶人,以作品的內涵教化人的一部上乘之作。

      蘇少社用大格局大視野抓好重大題材出版,充分體現了出版人文化自覺的出版意識。他們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教育引導廣大少年兒童樹立遠大志向、培育美好心靈”的講話精神,貫徹進自己的出版實踐。這樣的出版行為,絕不是偶然的,而是依賴于一群有格局、有視野、有情懷的出版人的責任和使命擔當。

      用書刊聯動的優勢打造文學精品

      《中國少年》的出版,凝聚了《人民文學》雜志社和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兩個編輯團隊的心血與熱情。看起來,這兩個團隊差異明顯,《人民文學》雜志在首都北京,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位于古城南京;《人民文學》雜志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份文學期刊、中國當代文學期刊的領潮者,致力于成人文學領域的深耕細作,蘇少社則以少兒讀物出版為己任,策劃、出版了一大批符合兒童審美、彰顯時代大美的佳作。

      兩個編輯部門聯手打造這樣一部精品力作,也是恰逢其時。選題啟動后,2021年六一兒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新安小學的少先隊員們回信,親切勉勵他們“以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刻苦學習,樹立理想,砥礪品格,增長本領,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這一新聞的出現,也給這個選題的推進注入了新的能量。這是機緣巧合,更體現了兩個出版團隊共同的出版理想和專業眼光,是一次跨界跨域的文學與出版的強強聯手和有益合作。

      兩個團隊充分發揮出各自優勢。《人民文學》團隊復制成功運作主題項目的經驗,安排作者去往當地做深度采訪和資料收集。蘇少社團隊深諳兒童審美情趣和閱讀期待,編輯工作前置,與作者一起探討人物設置、結構線索以及情節推動,既厚植歷史,也記錄時代,為孩子們講好中國故事。初稿完成后,雙方又協同推進,精心打磨,終于適時推出了這部有童趣又有深度的作品,為少年兒童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革命傳統、賡續紅色精神的優秀文學讀物。

      這樣橫跨大江南北的書刊互動式合作,在少兒出版領域比較罕見,可謂一段出版佳話。《中國少年》從策劃到順利出版,只用了一年多時間,讓我們看到澎湃的熱情和高效的協作,發揮了多么巨大的能量。

      用時空交錯結構進行文學雙線融合書寫

      《中國少年》的構思非常巧妙,采用了兩個視角切換的雙線結構,好像影視劇中的轉場,將跨越近百年時空中的人物故事進行了有機糅合。

      一個鏡頭對準的是風雨飄搖的年代,聚焦新安旅行團的“小好漢”們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勇敢地走出校園,踐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張,在黨的關懷和領導下,以文藝為武器,喚起民眾抗日救亡的決心,宣傳黨的主張,努力成為時代新人的英雄事跡。1935年秋,“新旅”的小團員們在校長汪達之的帶領下,從蘇北淮安西門外的古運河碼頭出發,登上南下的小輪船,他們要用文藝播撒抗日的種子。這些孩子們每人只帶著一雙草鞋、一把雨傘、一只小挎包,他們的武器是一套電影放映機、幾部抗日影片和數十張歌曲唱片。這支“小好漢”的隊伍由最初的14人壯大到后來的數百人,17載崢嶸歲月,5萬里救亡征途,在中國少年兒童運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被贊譽為“民族解放的小號手”。

      另一個鏡頭對準的是新時代的新安小學。新安小學的孩子們要排演一部關于新安旅行團的話劇。這部劇中的故事發生在近百年前,要怎樣才能演好近百年前的人和事?這是一個難題。孩子們在探訪和學習“新旅”歷史的過程中,越是深入了解過去孩子們的種種艱辛,越能激發現實中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都獲得了彌足珍貴的成長。當他們走出“新旅”的劇情,走出劇中的角色,面對自己的生活時,那些在和歷史人物的情感交織中獲得的精神力量便融入了他們的血液。于是,新旅的“小好漢”們愛國奮進的昂揚風貌,在新安小學的“紅領巾”們身上得到了新的傳承。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少年》這部作品,內容題材新穎,故事結構與情節的選擇和處理妥當,實現了兒童文學主題創作宏大敘事的兒童化書寫。在這樣跨越時空的彼此勾連中,兩個時代的少年在不同場域中向陽生長。不同時代雖然有不同時代的環境和要求,少年人對國家民族的熱愛,與祖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為未來勇敢擔當的傳承始終如一,并以不同的形式付諸行動,從而完成了紅色基因傳承、紅色血脈賡續,“強國復興有我”的自豪感也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