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趙德發:書寫新時代的波瀾壯闊和厚重深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張杰  2022年05月16日07:36

      近日,南京“世界文學客廳”正式開放。圖為“世界文學客廳”主樓展廳內場景。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圖片網

       

      文藝反映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近年來,文學作品的主題出版不斷升溫,成為引領民眾閱讀風尚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動新時代的文學創作與主題出版深入互動融合,要求文學創作者關注社會發展、回應時代關切,肩負起反映時代精神風貌和文化力量的職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書寫偉大時代,承擔起創作有筋骨的文學精品的重要使命。文學工作者如何才能創作出反映時代的優秀文學精品?山東省作協原副主席趙德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時代的文學創作要堅持人民性立場,要建立在作家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感受與探究上。

      透視歷史進程中的個人命運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經山海》入選中宣部公布的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這篇現實主義力作的創作初衷是什么?

      趙德發:我寫《經山海》,就是想反映黃海之濱的鄉村振興進程,表現這個進程中的鄉鎮干部群體。我出生在山東莒南縣農村,年輕的時候在家鄉當過鄉鎮干部,了解基層政權的運作方式,親身體驗過鄉鎮干部的甘苦。后來離開家鄉到日照市工作,還是一直密切關注著農村的境況。我經常回老家看看,到各地走一走,獲知農村的最新變化,了解農民的所思所想,掌握寫作素材。

      日照市在黃海之濱,除了農村,還有漁村。漁民靠海為生,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都與農民有所不同。改革開放后,他們的致富腳步略快一些,但也面臨海洋資源枯竭等問題。海邊農村,也有較為貧困的地方、需要救助的家庭。農漁并存,是海邊農村的突出特點;山海相依,是這里的獨有景色,這都讓我產生了創作沖動。我曾在海邊的一家海水養殖場掛職半年,去過不少漁村采訪,還跟隨漁民出過海。接觸到海邊的一些鄉鎮干部,聽他們講述自己的經歷與境遇,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20多年的豐厚積累,讓我在2018年春天能夠接受《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的約稿,寫出一部關于新時代海邊鄉鎮、鄉鎮干部群體的現實題材長篇小說。該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輕女干部吳小蒿,她從城市來到楷坡鎮,與她的同事們投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小說將這個進程的復雜與艱辛、困難與成果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但文學即人學,我在創作中置于首位的還是把人寫好,塑造一個個生動的形象,展現這個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個人命運。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中國社會科學報》:《繾綣與決絕》《天理暨人欲》《青煙或白霧》……多年來,您陸續創作了一批鄉村題材小說,從不同維度展示了中國農村近百年的歷史巨變。當前,我國“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如何記錄、描繪鄉村巨變、書寫小康社會,是擺在作家面前的時代課題。請您從文學創作視角談一談您的觀點。

      趙德發:20年前,我的作品主要是農村題材,長、中、短篇小說都有,表現中國農村的百年巨變,描寫讓人眼花繚亂的世道人心。進入新時代,黨和政府致力于脫貧攻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又把“三農”工作重心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只有廣大鄉村振興了,才有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件大事。據我了解,國家在鄉村振興上的投入越來越多,大量干部下沉基層,與基層干部群眾一道扎扎實實做事。在我的故鄉莒南縣相溝鎮,鎮領導與包村干部向我講述的種種舉措,以及我看到的鄉村振興的實際效果,都顯示了鄉村振興工作的扎實推進。我是從小吃紅薯長大的,但沒想到,近年來家鄉把紅薯當成鄉村振興的大文章來做,建起一個個紅薯合作社,引進優良品種,推進深加工,許多農民因此增收致富。他們還建起一座紅薯博物館,發展紅薯旅游業,讓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薯香小鎮”。

      這兩年,我不只在山東省內到處走,還多次去外地采訪,從新疆到甘肅,從遼寧到汕頭,真切地感受到了熱氣騰騰的時代氛圍,見識了鄉村振興的壯麗圖景。最近我在寫長篇紀實文學《黃海傳》,寫到“過海闖關東”一節,梳理山東老鄉闖關東的原因,想到當年許多人說的“死逼梁山闖關東”這句話,不由得潸然淚下。我身為農民之子,怎能不被當今的鄉村巨變而深深感動?我作為一名作家,自然會用我手中的筆將這些鄉村巨變真情描述出來。然而,作家除了要真情描繪鄉村巨變、書寫小康社會外,還要感悟歷史腳步的沉重,認識人性的復雜,考慮城市化、全球化對農村發展的正面與負面影響;既要展示鄉村振興的成果,也要敘述其中的艱難,鮮明揭示有待解決的問題,生動展現鄉村干部群眾的心理狀態與精神風貌,讓人看到豐滿的人物、立體的時代。

      與寫作對象共鳴

      《中國社會科學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創作是新時代作家創作的重要導向。作為一名作家,您認為作家在創作過程中,應如何做到深入生活,書寫新時代?

      趙德發:新時代的文學創作要建立在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之上,以及對現實生活的深刻探究中。一位有志于摹寫這個時代的作家,不僅要知道春江之暖,更要知道瀚海之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且應該付諸實實在在的行動。看看柳青等前輩作家,到農村落戶多年,與干部群眾風雨同舟,真令人敬佩。進入新時代,鄉村發生了種種巨變,“深扎”的方式也多種多樣。然而,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都要讓自己真正融入時代,將自己當作人民中的一員,與他們同悲共喜,建立情感上的共鳴。這樣自己的描寫才能準確而生動,自己講述的故事才能接地氣、有溫度。堅持“人民性”立場,才能在創作中如魚得水。

      作家沉潛于生活之中時,還要保持理性思考。要通過讀書學習,加強理論修養,清楚地認知時代本質、科學地預判歷史趨勢。二十年前,我寫系列長篇小說“農民三部曲”,通過閱讀中外農村經濟學、社會學著作,寫出了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正走向消亡的歷史現象。我通過小說展現農民對土地態度的變化,第一部長篇小說《繾綣與決絕》,書名中并列的兩個詞語就代表了舊式農民與新式農民對待土地的不同態度。進入21世紀,土地在一些人眼中,只是一種資本元素了。而在今天,城市化大潮洶涌澎湃,三大產業在鄉村交叉并興,已經不能再用“農民”來稱謂居住在鄉村的人們了。尤其是年輕一代,從鄉鎮干部到普通群眾,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言行舉行都變化很大,堪稱“時代新人”。在我的長篇小說《經山海》中,對這種趨勢有所描述。

      我還認為,“深扎”不只要追求深度,還要追求廣度。要通過多種方式,經山海、見世面,多了解世間百態、世界萬象。經多見廣,點面結合,在深廣的時空坐標上深究寫作對象,這樣可能會更好地書寫新時代,展現新時代的波瀾壯闊和厚重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