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4年時間寫出20多萬字小說 南充耄耋法官編織文學夢
      來源:川觀新聞 | 張斌  2022年05月09日08:15

      筆耕不輟,82歲劉德偉老人在退休后,花了4年時間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高山響法槌》。

      劉德偉老人

      題材的選擇緣于老人的身份。生于1940年的劉德偉是南充市嘉陵區吉安鎮人,1982年從部隊轉業后,從書記員成長為一名高級法官。

      “在我心中,一直有個文學夢。”5月7日,四川南充,記者見到了精神矍鑠的劉德偉老人。“我最近看書,又學到了新的小說寫法……”談起寫作,老人興致勃勃。

      從新華字典學字到發表文章

      寫作成為習慣

      “最先寫東西,是從部隊開始的。” 劉德偉回憶,1959年他參軍入伍,在部隊里當文化教員。

      “我13歲上的小學,讀了4年考上初中。當時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難,讀了一年多就輟學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作為“半個”初中生,劉德偉在部隊算“文化高點”那類,幫戰友寫信、給排長連長寫講話稿的這樣的“任務”就落到了他頭上,“可寫的時候經常覺得文化不夠用。”

      “不行就自學,邊學邊用。”劉德偉告訴記者,當時他有一本新華字典,每天翻每天學。“從學寫表揚稿起步,然后寫廣播稿,后面就給報社寫稿。我記得第一篇登報的稿子叫《夫妻滿堂紅》,夫妻兩個人都是打靶好手。”從軍期間,《人民日報》《解放軍報》都曾多次刊發劉德偉的稿件。

      《高山響法槌》部分手稿

      從翻字典學字到文章被報社刊登,就在一字一句的斟酌間,劉德偉愛上了寫作。每天看書寫字,在本上記錄下那些或長或短,或樸實或激昂的語錄,一直到如今,這些習慣他仍未改變。

      1982年,劉德偉從部隊轉業到南充市中級人民法院。基層法官工作擔子重,經常要下鄉辦案,他和同事們的足跡遍布南充每個縣區。從書記員到法官,劉德偉對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

      “法官工作深入老百姓,案件各式各樣,但都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真實深刻的案件、豐富的工作體驗,極大激發了劉德偉的寫作欲望,也為他日后創作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在法院工作期間,他也在《人民法院報》等報刊發表多篇稿件,宣傳法官事跡以及一些辦案經驗。

      2000年,劉德偉退休了。“寫法官,我沒有寫夠。”這是劉德偉拿到退休證時的第一個念頭。“寫一部關于法官的小說”,也成為他心中一顆深埋的種子。

      三改六修幾易其稿

      八旬法官終圓夢

      夢想的種子總會在辛勤的澆灌下開花結果。

      當時已經年過六旬的劉德偉開始了動筆前準備。“開始不清楚怎么寫,還是自己慢慢學。”他開始頻繁出入書店,閱讀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學書籍、摘抄筆記。寒來暑往,15年風雨不斷。

      跬步千里,積流成海。2015年的秋天,劉德偉開始提筆創作:糅合典型案例,構思人物,劃分章節,梳理出小說的初略框架。“最大的問題是字詞的運用,非常猶豫,生怕拿捏不到位。”劉德偉談到了寫作中最大的攔路虎,“又從字典翻起,再反復看經典名著,反復揣摩,字詞怎么寫怎么用。”

      長篇小說《高山響法槌》

      除了文學素養的難題,身體則是老人面臨的更為現實的考驗。雖然經常鍛煉,身子骨還算硬朗,但畢竟七十過半,寫作又是個耗費心力的過程,劉德偉在寫作中也曾暈倒,可醒來之后他又提筆繼續。“這是當時的部分手稿。”在采訪中,老人抱出一沓厚厚的稿紙,每一章都用訂書釘訂在一起,20多萬字一筆一劃留在紙上。

      2018年春天,劉德偉完成初稿,開始二稿修改。創作的苦悶與瓶頸一度讓他情緒低落。“改到20章的時候,那幾天一直在下雨,窩在家里沒出門。那天打著傘到樓下花園透氣,看見園里有棵鐵樹開花了,一下子驚喜交加。”在那一刻,生活中不經意的驚喜與欣慰,讓他劉德偉愈發堅定了寫作信念。

      三改六修、幾易其稿,長篇小說《高山響法槌》終于在2021年3月付梓印刷。

      這部二十多萬字的小說主要圍繞基層法官蔣德法審結偏遠貧困山區一對中年夫婦“三離三合”的離婚案件展開,把解決家庭矛盾同幫助家庭脫貧致富結合起來,最終使處于瀕臨破裂的家庭團圓。

      劉德偉說,小說主人公的原型是閬中和營山的兩名優秀法官,他們上山下鄉,去到鄉親們家門口排難解紛,書里的細節也都是他工作時的親身經歷。

      “小說的出版,了了心愿圓了夢,也為我多年的法院工作劃上了句號。”摩挲著小說封面,劉德偉老人感觸說道,他還想繼續寫,“直到我寫不動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