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重卡雄風》:彰顯“硬核”工業文學的擔當
      來源:光明日報 | 周冰  2022年05月08日07:46
      關鍵詞:《重卡雄風》

      《重卡雄風》是晨颯創作的現實向工業網文。作品首發于“書旗小說”,作為唯一的網絡文學作品入選2020年度“中國好書”獎,也是國家新聞出版署“優秀現實題材和歷史題材網絡文學出版工程”入選作品,實體書于2022年3月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將故事背景設定在20世紀90年代,以中國重型卡車產業發展為觀照對象,以主角林超涵的成長為線索,用近30年的敘事時間跨度、百余萬字,講述了一家瀕臨倒閉的西北重型汽車廠如何絕地求生、銳意改革的奮斗過程。小說以重卡行業為個案,書寫中國工業艱難曲折而又輝煌璀璨的大歷史,彰顯了“硬核”工業文學的擔當。

      在網絡文學領域,工業題材小說并不少見,有著不錯的人氣和市場收益,使得工業題材創作成為網絡文學熱門領域,也促使工業題材的寫作模式逐漸套路化。那么,《重卡雄風》有哪些特別之處?

      獨具匠心的現實題材選擇與開掘。與眾多工業文關注材料、能源、裝備等不同,《重卡雄風》面向的是現實的重型卡車系統管理、技術迭代、軍民融合、資本技術引入等知識,展現的是一個幾乎被人所忽視或不為人知的重型卡車工業發展的全面圖景,在題材上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而與這一取材相關的現實是,中國重型卡車在全球行業中的巨頭地位,“據可靠資料分析,我國重卡銷量至少占據全球80%份額,而在最尖端領域整體水平和世界水平一致,部分設計理念甚至有超前”。這樣基于現實的題材選擇,再加上以宏大的“三線建設”為背景,對重卡試車、制造、加工、改裝等的陌生化呈現,不僅使小說有著深刻的時代洞察力,洋溢著鮮明的時代氣息,而且使其明顯區別于當下大多數工業網文的書寫,有著較強的典型性、真實性和歷史性。

      工業的大歷史與情懷擔當。《重卡雄風》題材雖小,但是卻有著大格局。小說共分“絕地求生”“藍海搏擊”“重卡雄風”“走向未來”等四卷,對應的都是重卡行業發展的歷史不同階段,從瀕臨破產始,到市場競爭、二次創業的展開,直至打開全球市場,從表面看其展現的是我國重卡行業發展的歷程,但從深層來看,它通達的卻是中國工業發展的大歷史。作品著重描寫中國重卡崛起背后的技術細節、成長邏輯,書寫了曾經可歌可泣的“三線建設”歷史,還原了被遮蔽的重型卡車歷史與現狀,進而撬動了中國工業發展的大歷史,并在工業發展是獨立自主還是專利購買的反思中,塑造了一批奮斗者的群像,講述中國產業工人為實現夢想而努力奮斗與拼搏的故事。這一歷史與工業、工廠、工人相關,與無私奉獻、共同奮斗、工業強國相關,更與家國情懷、中華民族復興相關。正如作品結尾林超涵的豪情,“我們未來的征途,本來就如星辰大海一般廣闊啊”。

      “弱網絡”的敘述方式。網絡文學的關鍵是“網絡性”,其外在書寫表現則是如穿越、重生等手法的運用,打怪、升級、換地圖等敘述套路,“隨身空間”“位面”等虛擬世界營構等。但是讀《重卡雄風》,或許能感受到不小的“技術向”網絡小說的代入感,一種弱化的打怪、升級式的圖像性呈現與臨場式逼真,但卻很難再深入體驗到“網絡性”。在這個意義上,《重卡雄風》的敘述是“弱網絡”式的,不排斥也不過分強調網絡文學敘述的網絡性與快感特性,而是保持一種克制,依小說的現實故事面向進行自然書寫,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比如,小說對“敵對者”范一鳴的屢次快速“打臉”,典型體現了網絡文學的敘述特色,但是在范一鳴之外,似乎再難有相類似的“敵對者”,更難有相類似的敘述節奏。從這樣的角度來衡量,《重卡雄風》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敘述方式相融合的發展趨向。

      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情懷的結合。《重卡雄風》是一部現實主義網絡小說,作者腳下“沾泥帶土”,以書寫“廠三代”為核心,敏感捕捉到一個時代工業史及其精神傳承,并以大格局呈現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與情感,體現出作者為中國制造“寫史”的崇高追求。同時,作品并不忽視現實中的浪漫,漠河的風光、冬至的極光、昆侖山口的險峻,以及那似淡實濃的父子之情、男女情愛等,娓娓道來,頗有如詩如畫之感。比如,在講述“高原試車”時,作者盡量參照歷史真實,“查找整個青藏高原的試車路線”“去搜索當地資料介紹,甚至參考了很多旅游攻略”,進行“實錄”,卻也不忽視進行浪漫式的風景展示,“從雪山寫到草地,從河流寫到無人區,從可可西里寫到拉薩”“好似在寫一部公路風光片”。在這樣的理念主導下,作品有著現實精神與浪漫情懷的交織。

      時至今日,網絡文學已呈現出明顯回歸現實主義傳統的趨勢,這是網絡文學尋求突破自我的一條可行性道路。在這個意義上,以《重卡雄風》為代表的一些作品,不僅為網絡文學的現實主義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而且賦予了現實主義更為鮮活的文本形態與文化內涵。

      (作者:周 冰,系西南科技大學教授、四川網絡文學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