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網絡文學:在現實題材創作中傳承中華文化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 桫欏  2022年04月30日08:59

      在網絡文學中倡導現實題材寫作,是優化行業生態和內容結構的有力舉措。伴隨建設文化強國的歷史征程,在反映當下時代生活的作品中塑造立體、鮮明的中華文化形象,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確立中國氣派、彰顯中國風范,成為網絡文學新的使命任務。

      網絡文學應當善于從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現場尋找創作資源。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只有豐富的文化和生活實踐才能為文學提供生長的沃土。盡管網絡文學的傳播空間、傳播方式和媒介載體與傳統文學不同,但從未離開中華文化的母體,自誕生起就在中華文化源流中生根發芽,由此產生了一批深受讀者喜歡的優秀作品。幻想類作品引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形成獨特的東方神韻;歷史類作品或從中華典籍和傳說中引出故事和人物、發掘民族精神,或將中華醫學、建筑技藝及其所蘊含的精神價值融聚到社會背景、故事情節和人物行動中,向讀者傳遞文化知識、審美趣味和思想道德觀念,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拓展新的方向。類型化寫作是網絡文學的主要文體形態,目前細分類型有上百種之多,異彩紛呈的文學世界從表面上看顯現了閱讀市場的差異化,但從根本上說是琳瑯滿目的文化生活結出的碩果。進入新時代,伴隨黨和國家進一步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弘揚的力度,文化遺產“復活”為文化再生產的重要資料,歷史傳統在時代生活中獲得了新生,為網絡文學提供了新的選材和立意空間。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開展的優秀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出版工程評選,把書寫新時代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的生動實踐作為選題重點之一,為網絡文學創作出版指明了方向。現實題材創作可以引導網絡文學“眼光向內”,在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實踐中構建起豐富多彩的世界。

      網絡文學應當回到文學的本位上找方向,通過觀照社會現實自覺發揮文明教化功能。一方面,盡管是“網絡+文學”,但無論是文體形式還是內容和主題,網絡文學都在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對社會生活和精神情感進行審美化表達,因此其本質屬性不是“網絡”而是“文學”。文學負載的文明教化功能應該是網絡文學題中應有之義,無論給讀者帶來何種“爽感”,都是傳遞價值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讀者的精神情感。另一方面,要看到自身具有的強大影響力在傳承中華文化方面的優勢,網絡文學的讀者有5億多人;更憑借網絡技術跨媒介、跨地域便捷傳播,已經成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向讀者展示中華文化的深邃內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網絡文學是大有可為、有大作為的。

      網絡文學應當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筑牢中華魂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辨識度”。中國不是互聯網發展最早的國家,甚至也不是網絡文學“處女作”誕生的地方,但是網絡文學卻在中國發展壯大,成為具有原創性的中華文化創新,互聯網技術顯然不是決定性因素,而是這一新的文學形式激發了中國人的創作熱情,契合了中國人的價值審美。無論是工業題材作品對民族大義和科技報國情懷的弘揚,還是反映改革開放、脫貧攻堅和抗疫斗爭的作品對自我奮斗和奉獻精神的抒寫,都切中了每一個中國人骨子里的心靈向往與道德堅守。中國網絡文學能受到海外讀者的喜歡,也表明了其中蘊含著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創造著為人類共情的生動故事。這些主題創造乃至表現方法并非起自網絡文學,而是有著中國文學的深厚傳統。強烈的現實擔當和時代情懷一直是中國文學傳統的底色,也是奠定優秀作品經典地位的基礎條件。網絡文學應當從中受到啟發,注意從傳統現實主義創作經驗中汲取營養,在時代書寫中挖掘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為作品注入中華本色。

      (作者系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