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當下青年文學的出版版圖
      來源:文藝報 | 何平  2022年04月01日09:48
      關鍵詞:青年文學 出版

      在整個文學圖書出版市場,青年文學(這里的“文學”指傳統的嚴肅文學或者純文學)肯定不是份額最大的部分,但發現和扶持有潛力的青年作家,從來就是文學圖書出版的題中應有之義。無論是出于文學公益心,還是行業慣例,青年文學出版板塊一直不大不小地存在著。

      2021年,傳統的文藝類出版社和新興的圖書策劃機構、工作室在青年文學出版方面確有不俗的表現——像孫頻《以鳥獸之名》、李靜睿《慎余堂》、陳思安《體內火焰》、朱宜《我是月亮》、三三《俄羅斯套娃》、王蘇辛《馬靈芝的前世今生》、黎幺《〈山魈考〉殘編》、路魆《角色X》、王陌書《幽靈備忘錄》、遼京《晚婚》、王威廉《夜未來》、郭爽《月球》、呂曉宇《利馬之夢》、楊嘯《重走》、周愷《少年、胭脂和靈怪》、文珍《找鑰匙》、楊好《男孩們》、李唐《菜市場的老虎》、項靜《清歌》、周婉京《新貴》、孫一圣《夜游神》《團圓總在離散前》、鄭在歡《今夜通宵殺敵》、杜梨《孤山騎士》、東來《奇跡之年》、宋阿曼《啊朋友再見》、丁顏《煙霧鎮》、索南才讓《荒原上》、孟小書《業余玩家》、劉汀《所有的風都向她們吹》、龐羽《白貓一閃》《野豬先生》等等。這個不完全書單綜合考量了文學界和大眾傳媒的“注意到”,(最直觀的“注意到”就是朋友圈轉發的各種推介)且以“80后”作家,尤其是“85后”作家為主,沒有包括詩集和傳統意義的散文、隨筆、報告文學,也沒有包括不考慮市場和讀者的形形色色的青年文學出版。

      分析上面的青年文學出版版圖,參與其中的有傳統出版社,比如譯林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等等,但更多的是如后浪、文景、單讀、99讀書人、楚塵文化等小而專業的圖書策劃機構和工作室,后者最終的出版完成是要和正式出版社合作。除了新經典、讀客、博集天卷、果麥、磨鐵等致力暢銷書的幾家,絕大多數圖書策劃機構只能走小而專業的道路,在一線和成熟作家的市場爭奪上明顯處于劣勢,故而往往會選擇年輕作家和新文學生長點作為市場開發的方向。一定意義上,近年正是這些圖書策劃機構和工作室的介入,推動了當下的青年文學出版。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這個書單也許作為青年文學寫作和出版繁榮的證據比較勉強,甚至恰恰反而見出當下青年文學和出版的隱憂和危機。首先,雖然有后浪的說部、單讀(部分延續理想國的青年文學出版板塊)、中信社的春潮、譯林社的現場文叢、江蘇文藝社的新青年和北京十月文藝社的未來文學家等青年文學叢書和書系,但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作家社的文學新星叢書、長江文藝社的跨世紀文叢等相比,無論是出版規模還是作家組成都不可同日而語。其次,青年文學出版也不像九十年代新生代作家和新世紀之初“80后”作家出場那樣自覺地介入到文學現場,生產文學潮流和發微文學審美。再有,客觀上當下年輕作家似乎普遍晚熟,像90年代江蘇文藝社那樣給30歲才出頭的蘇童、格非等作家出多卷本文集的盛景不再。其實,也許不是出版社不為,是很難遴選到類似當時蘇童、格非等相當的作家和成熟文本。還能觀察到更多,這份書單除了李靜睿的《慎余堂》、杜梨的《孤山騎士》和周婉京的《新貴》、黎幺《〈山魈考〉殘編》、楊好的《男孩們》等可數的幾部長篇小說,其余的都是中短篇小說集,且一般是一段時間的存量卸載,缺少內在結構意義上一致性的主題。由此可見青年寫作者的文學雄心、耐力和能量普遍不夠,日常的閱讀和寫作變得隨意、暫時和權宜,滿足于細小的發表、出版、獲獎、排榜、選刊(選本)和資助等文學利益。

      也許還應該注意到,推動青年文學出版的編輯不少是文學青年或者青年寫作者。當然需要依靠他們的眼光和情懷支援青年文學出版,但一個時代文學新青年的發現和新審美的發明僅僅靠這些有理想和情懷的文學編輯是難以完成的,比如在文學批評學院化和學術制度化大背景下,中國現代文學的批評家介入青年文學出版的傳統日漸式微,其結果是能夠熟練運作和操縱大眾傳媒的出版人和作家往往成為新作家和新審美的定義者,進而文學批評家也只是給大眾傳媒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