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西海固筆記》:西海固之子的傾情之作
      來源:文藝報 | 胡平  2022年03月28日09:14
      關鍵詞:西海固

      季棟梁被稱為“西海固之子”,在故鄉生長20多年,他的報告文學《西海固筆記》里,不少內容并非出自作者的采訪,而來自他從小留下的人生記憶。在回憶中,只要花錢買的,西海固人都嫌貴,一盒兩分錢的火柴都不用,靠火草續火。有的家庭里只有一個碗,爺爺先吃,吃完兒子吃,然后兩個小孩吃,再是女人吃,那里的人們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中艱難生存。而今天,季棟梁開始懷著另一種情緒回來了,他自2018年起由兒子開車重走西海固,往返三四十趟,慢慢走,細細看,更多是一場場目睹人間滄桑巨變的體味,一個老西海固人與家鄉一起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歷,其中的百感交集自然難以形容。這就可以理解,他寫出的《西海固筆記》為何感人肺腑,沁人心田。它不僅來自一次傾力寫作,更來自一位本土作家真切的生命體驗,他長期積聚的深厚情感在這里得到宣泄和凈化。

      在書中,作者一一歷數自新中國建立以來黨和國家對改變西海固面貌作出的不懈努力。自1982年起,國家便啟動實施“三西”農業建設扶貧工程。1996年,中央實行推進東西對口協作的戰略部署,20多年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扛起歷史使命,與寧夏人民一起創造了“閩寧模式”,終使西海固地區與全國各地同步邁入小康社會。改天換地的事實說明,最終是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騰飛,使國家富起來,從而有實力推動一個苦瘠之地獲得嶄新面貌。

      現在我們知道,《西海固筆記》與許多同類題材作品不同。作者更多在無人布置和引導下走遍西海固全境,路上沒多少人認識他,更鮮有人知曉他的來意。他可以在隨意停車時與路邊人閑聊,也可以偶然被一所房屋吸引,走過去打聽。當然,對于有些需要搞清的重要事實,如“梯田建設”“鹽地治沙”“揚黃灌溉”“開窖工程”“勞務輸出”“菌草種植”“灘羊銀行”等,他也會專門去有關部門了解,繼之專題造訪。這種以田園調查式為主的采訪方式,能夠最大程度地貼近生活原貌與真相,也貼近普通人的生存現實。所以我們發現,在這部書里,幾乎看不到什么統計數字,但西海固人的準確感受卻被用另一種形式“統計”上來。譬如,這里人們與水的關系,被季棟梁反復提及和驗證。作者有一天逛到固原中莊水庫,發現一位老漢蹲在水庫邊瞇著眼睛盯了幾個小時,問后得知,老人家是趕了幾十里路來看水,這座水庫解決了140萬人口的吃水問題。在以往,季棟梁作為客人到農家串門,各家的熱情問候都是“喝水嗎?”那時有山村喝的是“雞叫水”,即每天早晨雞一叫人們就要和牲口們一起到山溝里搶水,而如今,這樣的村莊里都通上了自來水,院內種滿蔬菜花卉。主人的笑容是綻放的,“水甜得干凈得,現在好了,美得很!”從這些不刻意的交往中,作者了解到農民們的真實心境。

      即便是對流傳較廣的先進事跡和人物的記錄,在作者筆下也有不同。書中寫到原閩寧協作辦公室主任林月嬋,在寧夏家喻戶曉。她在崗位上任職10年,光西海固的土地就踏上過40余次,逐個走村串戶,調研摸底,親自推動“母嬰工程”“醫療服務”“母親水窖”“關愛回族女童”“關愛大學生志愿者”“閩寧月嫂”等援寧扶貧公益活動,可謂盡心竭力。后退休回到福建,患有嚴重帕金森病,仍心系寧夏。她的事跡已多有報道,但在《西海固筆記》中又有新的場面。作者有天來到固原街頭一家羊雜碎小店吃飯,見店里小媳婦不斷倚門往外張望,一問才知,她覺得好像剛才在街上看到已退休的“林媽媽”經過,想不能錯過請她進店用餐的機會。廚子丈夫后來也說,當年他和媳婦是在林月嬋組織下到福建打工并結識,攢下點錢又在林月嬋幫扶下回來開了這個館子。他們打工人都稱林月嬋為“媽媽”,對她感激不盡。這個細節完全來自季棟梁走街串巷時的見聞,卻異常鮮明地銘刻了林月嬋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正如季棟梁自己所說,他是從“低處”寫起的,從小角度切入,以普通人視角切入主題。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寫作選擇,也是此書中最值得稱道之處。他把作品稱為“筆記”,便是一種放低的姿態,低到與生活平行,獲得的是讀者報以的無保留的信任。

      《西海固筆記》具象色彩較為濃厚,滲透出一種并不常見的氣質。它盡量避免像有些報告文學那樣,在場面寫照之外,納入大量文件體、新聞體和議論體文字,形成作品兩類文體的間雜和兼容。此作的文筆風格基本統一,即使遇到概括和論述性內容,也多以平易的文字表達,這使通篇更接近長篇散記,大量保持現場感和直觀性,活躍著生動的環境和人物,閱讀起來像散文一樣舒適自然。能夠做到這一點是要下些暗功夫的,作者重視報告文學的文學性,為創作增添了許多魅力。此外,作者也規避了對小說文體的摹仿,排除過于細膩的描寫,保持敘述的通暢。這些都說明,西海固作家是有功力的。

      返回欄目上一篇放大+ 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