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為人民而寫 創作不負時代的文學作品
      來源:中國網 | 木蘭 夏婷  2022年03月02日08:23

      編者按:作為重慶本土的文學作家,他們都懷有一顆“赤子匠心”,深愛著腳下這片土地,更用充滿家國情懷忠誠大義的文字,默默辛勤書寫和耕耘著這片生命家園。 重慶市第五次作代會結束之后(2月12日至15日),中國網新重慶外宣平臺特邀請到重慶市幾位作家代表,以新時代重慶文學發展為主題進行對話訪談。他們都從各自多年創作的實踐,認真談出思考、體會和觀點,有的在談到動情之處時,甚是淚流滿面,感慨萬千。下面我們將對話訪談全文刊出,以供文學作家、文學工作者和文學愛好者分享共勉。

      李光飛:為時代而寫 為人民放歌

      一部文學作品,一字一句都是作家內心世界的一種折射,也更是現實社會的映照。作為當代文學作家,如何做到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去書寫重慶文學的新篇章?

      李光飛在接受采訪時說,不論時代怎樣發展,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能不斷創作出不負時代和人民的文學作品,就能引領社會風尚的價值取向。他說,在重慶本次作代會上,市委書記陳敏爾對“中心”思想已講得非常明確到位,為我們重慶文學發展指明方向。在今后的創作中,他還要不斷學習領會和落實其重要精神。

      重慶市梁平區作協主席、梁平區文聯副主席、重慶文學院創作員李光飛 肖方宇 攝

      創作好的作品需要提升自身修養

      長期以來,重慶作家高揚文學理想,知難而進,深學篤行,砥礪初心,奮起直追,肩負起新時代作家的擔當使命。

      隨著時代發展,如何打造精品力作、奉獻高質量的作品,已成為作家更緊迫的任務。但文學創作的難點依然存在,李光飛說首先是創作難,難在時間精力都不夠。由于區縣多數作者不是專業作家,他們白天要工作,下班后或節假日寫作的時間也不多,所以常為寫作時間少感到苦惱。近年來,他將創作重心轉向長篇小說后,對此更是深有體會。寫作的艱苦與寂寞,未經歷之人無法理解。雖說天道酬勤,但長篇小說創作就是“十年磨一劍”,一點沒夸張。他一部40萬字的長篇小說新作《黃泥巴小街》,就前后歷時10余年時間。

      其次是文學作品宣傳推廣難。長篇小說創作,是一個長期艱苦的系統工程。一部作品出來,怎樣讓更多讀者了解、喜愛和閱讀,也是作家考慮較多的事情。除作品本身的質量,宣傳推廣尤為重要。若能按作品類型采取相應的推廣,一定能達到好的宣傳效果。李光飛說:“就像我的一部作品,剛結稿就有評論家寫出評論發在《文藝報》上。當然,我不能說我的作品就是好作品,這必須要讓讀者說了算。但對多種形式的宣傳,作家一定都很歡迎和需要。”

      作家也要不斷認識和超越自我,即在深刻剖析社會人性的同時,也要深刻認識自己的人性。創作高質量的文學作品,提高自身修養素質非常重要。他認為作家要在兩方面做好:一是自身道德修養。都說文如其人,無德者一定無品,作品都會在字里行間,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傾向和情感訴求,同樣也會反映出作者的境界與格局。二是自身文學修養。作品能否打動感染人,讓人產生共鳴,除情節之外,語言和架構也很重要。這需要作家多閱讀積累、多交流請教、多觀察感悟,才能讓文筆更加有力、犀利和傳神。

      建設一支優秀的青年作家隊伍

      文學雖然是個人的創作藝術,但在青年作者成長的路上,還是需要文學前輩必要的點撥和指導。

      李光飛認為,重慶若能有一支良師益友的文學指導隊伍,對青年作者進行點對點、面對面(含視頻)具體幫扶,尤其是對他們的作品進行輔導、剖析、改稿等,相信他們一定很歡迎。重慶作家梯隊的形成,是重慶文學今后發展的基礎,文學事業需要承上啟下。他說,指導一位作者,首先要從創作提綱開始。同時還要根據不同的寫作風格確定題材,再共同探討逐步改稿。在他的鼓勵下,梁平區現已有6名作家開始長篇小說創作。這些年他本人也出版有中篇小說《陷阱》、報告文學《打開幸福之門的人》、長篇小說《最后掙扎》《真愛來臨》、還有多篇雜文等。

      “對作品要說真話,改稿會就是專門挑刺找毛病”。他介紹,在以往改稿會上,“歌功頌德”多,真實建議少。在《黃泥巴小街》的改稿會上,他就邀請多位資深專家學者,結合各自多年的審稿創作經驗,圍繞小說構思、語言結構、人物塑造、情感表達、主題呈現,從優缺點方面進行詳細點評和剖析,到最后提出詳細修改意見。從2019年3月《黃泥巴小街》一稿出來,到2021年12月最終定稿,除了需要堅持和毅力,其實就是學習提高的過程。眾人拾柴火焰高。寶貴的修改意見讓李光飛少走好多彎路,他說真是“勝讀十年書”。

      李光飛認為,現在各種文學講座和培訓已開展得有聲有色。對多數初學的青年作者而言,若能聽到一堂或幾堂專門對經典作品的立意、背景、架構、情節、語言、人物、開篇、結尾等具體的專題剖析鑒賞課,他們一定非常受益。

      作家要肩負社會責任與擔當

      在創作中,李光飛說,作家一定要時刻牢記自己肩上的社會責任與擔當。他近期的長篇新作《黃泥巴小街》,就是以渝東北黃泥巴小街為主背景,以整個社會變遷、思想轉型為著力點,通過系列故事情節和情感糾葛矛盾,把人物命運和歷史進程相聯結,講述農民對祖輩土地的深情,描繪在祖國大地上發生的滄桑巨變。據悉,這部作品已列入《重慶市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重慶市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規劃(2020-2021年)區縣項目、(2021-2022年)市級項目》和《2021年度重慶市文藝創作重點資助作品》,并于今年出版。

      李光飛對他家鄉梁平充滿感情,介紹梁平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仕篤儒風,靈秀文明,是著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間”,有上百個非遺項目。其中梁山燈戲、梁平木板年畫、梁平癩子鑼鼓、梁平抬兒調、梁平竹簾等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上還有佛門巨擘破山海明大師和一代大儒來知德等,這些都是梁平地方的傳統文化。

      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丟,那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需要我們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更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使之綻放出燦爛的時代風采。他認為,作家也需要多去沉浸式體險,同非遺傳承人士交朋友,挖掘整理非遺史實、人物、特色技藝和故事等,去理解走進他們各種喜怒哀樂的訴求,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把傳統文化融入到文學創作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厚重作品。

      趙歷法:以現實生活浸潤歷練的心,抒寫心底之聲

      好詩出自靈性和鮮活的生命體驗。趙歷法對詩歌創作也一樣酸甜苦辣感悟頗多。他認為,詩人須有家國情懷、時代使命感,要以現實生活浸潤和歷練的一顆心,去抒寫心底之聲。創作來源于靈感,靈感來源于生活。他創作的詩歌充滿人間的煙火味,遑論親情、友情,自然風物和社會現實,俯拾皆是詩,入眼萬般美,他都寫得樸素而真摯。多年來,他的詩歌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紅巖》等全國文學刊物,已出版有《胸中的濤聲》《春風吹著秋》《天空很藍》等詩集,以及詩歌評論集《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等專著。他說,詩人可以寫白了頭發,但不能寫老了良知。重慶詩人歷來與大山大水十分親近相擁,每位詩人都非常勤奮努力。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評論家協會會員趙歷法。 肖方宇 攝

      隨著時代發展,文學要打造精品力作,在創作過程中總會碰到各種“難點”。在面對“難點”時,趙歷法認為,作家的政治敏銳性、政治站位和境界要高,眼光要遠,要用心用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切忌一種急功近利、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和無病呻吟的浮躁態度。同時,“我們還要以重慶本次作代會為契機,用心感悟生活、感悟時代,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從旗幟鮮明講政治的高度去認識‘四力’,才能在創作實踐中,歷練好為時代而歌的文學之筆”。

      時代在發展,網絡文學開始涌現。隨之魚龍混雜,也出現一些快餐式垃圾泛濫的現象。趙歷法認為,由于網絡文學寫手普遍缺乏扎實的文學功底,只是一味迎合少數消極頹廢甚至暴力恐怖的閱讀興趣,造成作品大多以獵奇捕怪為噱頭,不僅故事情節相似、人物命運雷同,更缺乏思想性和藝術性。大眾文化消費嚴重商業化,網絡文化市場導向媚俗化和單純追求點擊率,對這種不良現象,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還需要建立健全文化網絡管理體系和嚴格相關法律法規。

      在青年作家隊伍建設上,他建議一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庫,分類建立優秀青年作家及重點文學創作人員檔案;二是要抓好先進典型,完善獎勵制度。在加強文學創作的扶持力度中,多給青年作家思想生活上的關心,為他們的優秀作品出版排憂解難。還應在線上線下為重點文學作品舉辦研討會和宣傳推薦活動,采取多種形式加快青年作家隊伍建設,讓他們及時得到扶持和成長。

      重慶文學如何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守正創新的今天,文學創作仍要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他說,文化自信都源自于民族大義、家國情懷、時代精神、民生大計。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話,這種自信正是文學發展的動力。

      周鵬程:用心用情講好重慶故事 用腳力筆力書寫重慶偉大建設

      “在重慶本次作代會上,我已聽到春天陣陣鏗鏘的腳步聲。作為重慶作家,身處偉大時代和美麗重慶,我更應該深入生活、扎根群眾、潛心創作,用心用情講好重慶故事,用腳力和筆力書寫重慶偉大建設和改革成果,為時代鼓與呼,為人民歌與唱。”周鵬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在做。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重慶新詩學會副會長周鵬程。 肖方宇 攝

      磨好一支筆 需下十年功

      談到重慶文學,周鵬程介紹,長篇小說《紅巖》從面世到成為經典之作,重慶作家在紅巖精神的感染和激勵下,文學優秀人才輩出,文學創作碩果累累。重慶文學從來沒有忘記打造自己的矩陣。從《檸檬葉子》到《無限事》,詩歌重鎮名副其實,重慶詩人前赴后繼;從《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到《燕子的眼睛》《藏地心跡》,重慶報告文學從來沒有停息過對歷史的回望、時代的歌唱。

      文學創作的難度在哪里?他說不在于寫不出作品,不在于發不出作品,而在于怎樣創作出精品力作。迄今,重慶文學還沒有出現“茅獎”作品,重慶文學發展還存在短板和不足,其思想深邃、故事精彩和文字精美的名篇力作偏少。

      磨好一支筆,需下十年功。為寫好報告文學《藏地心跡》,周鵬程于2018年底到西藏高原采訪30天,承受住高原反應的難忍痛苦。完成采訪任務回來后,卻因肺部嚴重感染住院半月之久。出院回家靜養時,他又服中藥29副,近一年時間才基本恢復健康。這次經歷讓他感悟不少,他說作家只有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藝術定力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追求,用真心真情積累思考和提煉創作素材,才有可能打造出扛鼎之作、傳世之作、不朽之作。

      扶持青年作家隊伍 講好重慶故事

      如果把“魯獎”、“茅獎”等比作是文學賽場,那么作家就是運動員。談到對青年作者的幫扶,周鵬程表示,不僅是重慶有需要,就是其他省市的青年作者若有需要,他也一定會毫不保留,不遺余力。

      沒有運動員,誰去參賽?沒有優秀運動員,誰去摘獎奪冠?他認為,重慶文學發展還要加大力度培養優秀“運動員”,才能不斷增長梯次,壯大規模,“青出于藍勝于藍”。

      近年來,重慶已頒布實施“文學領軍人才”“重慶英才計劃”“重點作品扶持”等政策。他說,重慶作家是幸運的。但重慶仍需要加強和改進文學評獎、文學扶持管理,以及規范評獎程序、嚴格評獎標準、嚴肅評獎紀律。如果能把讀者的“表情包”作為評獎的“風向標”,把低俗、庸俗、媚俗的東西拿下來,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力作推廣好,把有情懷、顧大局、有實力的作家扶起來,他相信重慶文學的發展,一定會迎來更加繁榮的春天。

      “我自己也有信心決心努力寫好作品,為重慶文學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他表示,重慶作家一定都會牢記“國之大者”,在新的“趕考”路上,以手中之筆、眼中之光、胸中之志,謳歌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人民,講好重慶故事中國故事。

      郭琳:女性作家要擴大閱讀視野 有大格局大胸懷

      作為重慶女性小說作家,在開完重慶本次作代會后,郭琳(筆名葡萄)與其他大會代表一樣,在深受鼓舞振奮的同時,又深感責任重大,更加堅定創作的正確方向。

      打造精品力作 都在一個“心和勤”字

      重慶文學要打造精品力作,不負重慶人民的重托期望,作家就要不斷奉獻高質量的文學作品。郭琳表示,文學創作就是一個 “心和勤”字,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所以,她說作家需要不斷增強閱讀量、提升寫作技能、提高對世界的思考和認知能力,要靜下心來孜孜不倦學習,要有為社會擔當責任而創作的初心,而不是把寫作當成一種沽名釣譽的工具。

      寫作是快樂的創造,也更是辛苦的勞動。大多純文學作家都是邊工作邊創作,要犧牲很多休息時間,還要克服想不到的困難。她講到在創作長篇小說《閨蜜》《老宅》時,就曾把眼睛寫壞(現已換成晶體),把腰椎寫傷,讓父母家人十分擔心。她經受不少病痛的折磨,也更考驗自己的創作毅力。其間,她也曾有過打退堂鼓的想法。都說打鐵首先要本身硬。郭琳認為,作家若無良好的文學氣質與修養,想要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文學創作,并做到淡泊名利和抵制各種不良誘惑,以及引導讀者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那只能是一句空話。她說,作家首先要立德,立德才能立心。

      據介紹,郭琳曾到殯儀館體驗生活,了解殯葬工人的生活工作狀態,并寫出長篇報道 ,宣傳殯葬工人為逝者和逝者家屬辛苦服務的事跡,她以此來開拓自己的創作視野。另外她還多次關心和幫助殘疾人,并親自體驗他們坐輪椅的艱難,向有關部門反映他們的需求和困難,向社會呼吁關愛尊重殘疾人,以還他們的人格尊嚴。

      她表示,作家要做好社會良知的代言,就要深入到群眾中去吸取營養,將自己的思想情感貼近群眾,以磨礪自己的一支筆。群眾的生活疾苦和愿景向往,以及他們豐富的社會生活,都是文學創作最接地氣的素材。其中一些看去很平凡普通的事情,卻蘊含一個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變遷,有時也揭示人性的丑陋,或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互聯網界聯合會專職副秘書長郭琳。 肖方宇 攝

      她認為作家需要不斷突破自我寫作的瓶頸。在扎實的寫作基礎上前行,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格式寫作,就像一個人吃一盤菜,若天天一種味道,自己也會吃膩。所以,作家還需不斷探索表現手法的創新,學習國內外優秀作家的創作手法。她說這雖然有難度,但也非常有趣甚至奇妙,因為寫作可以選擇多種體裁風格。

      女性作家一樣要有大格局 大胸懷

      相比重慶詩人,小說作家占比例少,女性小說作家特別是創作長篇小說的女性作家更是屈指可數。在創作思路上,郭琳曾有過很大轉變。在早期創作中,她圍繞情感題材較多,平時的閱讀也以情感類型為主。久而久之,造成思維局限和生活體驗不足,某種程度上影響她對文學創作的駕馭能力和提高。

      女性作家的思維模式和男性作家不同,她為了打破這種局限性,并開始嘗試閱讀男性作家愛看的作品書籍。2021年,她閱讀1000多萬字的作品。除看書以外,她每天還要用手機聽書兩小時。在開闊視野之后,她不但萌生小說創作的新意,同時還嘗試過“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把花寫成人,把天鵝代入自身,以此寫出新作品。

      郭琳介紹,作家很需要每天花時間自學、閱讀和寫作訓練。其實練筆也能見縫插針和隨時隨地,比如一段微信文字表述,一個短視頻制作,都是練筆練腦的好機會。另外閱讀也可以利用一切碎片時間“聽書”——步行、開車、健身、午休和晚上入睡前,這樣一天累積下來,會獲取不少文學知識。

      她認為,女性小說作家要揚長避短,不斷克服自身的弱點,擴大閱讀視野、提升理性思維模式,要有大格局、大胸懷、大境界的創作觀。還要多關心人類命運、社會進步和發展,不能只堅持小女人那種太自我狹隘的文學觀。

      讓純文學作家“網絡化” 讓網絡文學“文學化”

      近年來,網絡文學發展迅猛,從小眾自發創作行為延展成頗具規模的文化產業,傳統文學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兩者關系如何融合發展?郭琳認為,應該“讓純文學作家‘網絡化’,讓網絡文學‘文學化’”。純文學作家在互聯網平臺發表純文學作品,是為提升網絡文學質量,從而起到更廣泛快速學習交流的作用。但網絡寫手還需不斷潛心學習沉淀,并再下功夫精心打磨創作,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有素養有質量的文學作家。

      漢語文字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文字, 創作一定要敬畏漢語文字,不能故意去制造所謂的網絡錯字詞匯。她認為,文學創作的量變需要質變,不是那種呆在家里就能虛構一本“玄幻”的寫作,或者用回車鍵創作N首詩歌,卻不考慮文學的思想性和內涵的語言美。若把碼字都當作謀生盈利的商品,只會炮制一大堆毫無營養的快餐垃圾,充斥文華市場,去害人害己。

      文學宣傳推廣現已進入新媒體時代,是機遇也是挑戰。她認為,重慶網絡媒體和作家之間,可以形成有效的合作關系,搭建網絡推廣平臺,在線上線下廣泛面向社會,更好宣傳推廣重慶作家的優秀作品和成果。

      強雯:深耕母城文化 讓更多人感受到渝中文化魅力

      重慶文學索然創作碩果累累,但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作品不夠精,品牌不夠響,人才不夠足,陣地不夠強等現狀。強雯介紹到,重慶本次作代會的召開,對自己以及渝中區的文學創作者,都是一次很大的激勵和鼓舞!不僅讓我明確創作的方向,也讓我更切實感到了重任與壓力。

      中國作協會員、渝中區作協主席、重慶文學院簽約作家強雯。肖方宇 攝

      在談到創作時,她說創作方法有千萬條,但以人為本是最重要的一條。文學創作“以人為本”的概念,已擴大了外延與內涵。創作不僅在重要歷史節點以人為本,其作品也要讓更多的人能看得懂喜歡看,甚至讓幾代幾世紀的人都能看,一定要有流傳的品質與核心。文學作家應該要有經典意識,并且向經典溯源,因為那些被贊不絕口的作品和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就是開卷有益,以人為本。

      固本強基夯實基礎,守正創新煥發活力。她認為,文學創新必須要立足成熟的經驗和技巧,可從經典名著中找創作思路。比如老舍的《四世同堂》、張恨水的《啼笑因緣》等現實主義的題材,其人心、文心、身心,都曾引起社會和讀者的共鳴。據了解,強雯目前已出版長篇小說《吃鯨魚的騾子》《養羞人》,散文《重慶人絕不拉稀擺帶》,中短篇小說集《石燕》,主編圖書《母城之光》等。

      強雯說:“渝中區作協近年開展‘青年作家扶持計劃’、實施市作協‘重慶文學公開課’等一系列工作,為作家做實事,受到大家肯定。特別是傳承母城文脈方面,深入挖掘和尋訪母城文化,講好重慶故事中國故事,取得一定成績和經驗”。她表示,母城文化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將更加深入探討“繼續深耕母城文化”的思路,挖掘精華,彰顯特色,發揚光大,“讓母城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風采魅力,不斷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

      蔣登科:自信來源于文學的底氣

      我們文學的底氣在哪里?將登科根據自己多年探討和思考的認識,從三個方面回答了媒體的提問。

      他介紹,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文學從“拿來”到“輸出”,從以學習別人為主,到把我們的文學理念以及對于人生、社會、歷史的思考融入文學,用文學的方式展示中國形象,把中國形象以文學的方式推向世界,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來之不易。

      “文學進入新時代,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關,文學是對社會、時代的‘文學的回應’”,他說面對這種文學的回應,“我們應該有文化自信,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對于文學創作來說,自信就來自我們文學的底氣。”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協副主席、重慶市中國當代文學學術帶頭人、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蔣登科。肖方宇 攝

      氛圍濃郁 文學創作才有底氣

      重慶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與深厚文化積淀的城市,有著久遠深厚的文學傳統。所以,重慶不僅有豐富的抗戰文化,而且還有以紅巖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

      新時期以來,從傅天琳、李鋼到李元勝、冉冉、冉仲景、張遠倫,重慶每一代人都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尤其在詩歌創作方面成就突出,為重慶文學的發展奠定基礎。這批人所具有的號召力,也在帶領年輕作家成長。據了解,重慶市作協目前已有會員已2113人,其中“重慶文學獎”“文學領軍人才”“重慶英才計劃”“重點作品扶持”等扶持項目,重慶也都相繼出臺。

      “當我們的弱項逐漸減少,或者弱項逐漸變成了強項,我們的創作水平就會有所提高”,蔣登科認為,在每位作家的成長中,扶持與關懷很重要。文學創作雖然主要是個人的情感活動,但作者卻不能只報著一種“等待被關懷”的心態。一個人如果真的熱愛文學創作,就應該首先設法提升自己的創作水平。比如多閱讀經典作品,多走進現實生活,多參加文學交流,還要敢于聽取批評意見,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態,這樣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弱項,才知道從哪方面去努力。

      什么是文學的底氣?將登科認為,文學的底氣就是擁有大量的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并且具有原創性、獨創性,更有一種不可替代性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無論是作家個人,還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如果沒有大量的優秀作品,就很難擁有文化底氣,自信就會缺乏深厚的根基。因此,他認為培養優秀作家、創作優秀作品,是增強文學自信的根本途徑。

      創作不易 突破困難有底氣

      蔣登科表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每個時代的文學都存在需要突破的方面。但文學創作的難點對于不同的人也可能各異,但突破困難的最終標準卻是一樣,就是看你能否寫出優秀作品。優秀作品的標準很簡單,就是讀者、同行都喜歡,具有唯一性、原創性,即使過去十年八年甚至幾十年幾百年,人們還會不斷提起和瀏覽,成為文化一種不可替代的存在。

      “在整個文學活動中,文學評論具有發揮獨特的作用,但主要是指那種以批評為核心的文學評論”,他說以贊揚為主、缺失批評特質的評論,對文學創作很難有實質性的幫助。真正優秀的文學評論應該是在開闊的歷史、文化、文學視野中,站位高,扎根深,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并且能夠準確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將肯定、批評、引導有效結合,達成作家和批評家的“共謀共識”,這樣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創作和批評氛圍,讓優秀的文學評論真正成為文學發展的“助推器”。

      言為心聲。蔣登科說,作家筆下的東西,其實就是他的存在方式,就是他的水平水準之所在。所謂“磨好一支筆”,其實主要就是個人的修煉問題,即天賦、視野、底蘊、生活積累等等,都會對作品的格局、視野、表達方式、創新程度等等,具有根本性的影響。

      研究文學 縮小差距有底氣

      “我是一個小人物,只能做一些小事情,但是我堅持做小事情”,蔣登科說,就像研究文學這件“小事情”一樣,要慢慢去做,要有自我磨練的過程。據介紹,他進入文學研究領域已有40多年,已出版有《九葉詩派的合璧藝術》《九葉詩人論稿》《中國新詩的精神歷程》《重慶詩歌訪談》《重慶新詩的多元景觀》《文體意識與精神疆域》等詩學研究著作近20部,科研成果多次獲得重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重慶文學獎、重慶藝術獎等,他本人也獲得“重慶市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將登科認為,文學創作有其獨特性,是以文學的方式書寫,以精神的方式呈現當下人的生存狀態、情感方式、精神取向、生命體悟、價值觀念等。文學探索不能斷了“文脈”,“我們有責任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動力,融入到現實、生活和情感之中”。

      “我們還應該多花些時間去思考重慶文學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思考重慶文學以及每個作家在中國文學界的位置和差距”。他表示,我們都期待重慶文學“春天”的到來,但“春天”最終是否能到來,主要看每個人是否找準和擺正了位置,是否找到努力的方向, 并通過努力縮小這種存在的差距。(木蘭 夏婷/文,肖方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