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老舍、沈從文、張元濟、張善孖的春節記憶
      來源:人民政協報 | 龐玉生 李云貴 姚秦川 鄭學富  2022年01月30日07:54
      關鍵詞:春節 虎年

      又是一年春節到。

      這個讓所有中國人都情有獨鐘的傳統節日,很多歷史名人在春節也留下了他們過年的記憶,回看這些文字,我們能體會到年味不僅僅是闔家的團圓,也是文化的盛宴。

      無論是哪個歷史時期,回家過年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適逢2022年壬寅春節,本刊從民國時期的名人文章和作品中,選取一些春節掠影,其中有氣氛的彰顯、有“春運”的艱辛、也有飯局的歡樂,匯集成歷史上的春節記憶;虎年話虎,我們也拾取一些文人與虎的故事,以饗讀者。

      老舍筆下的春節

      龐玉生

      1938年春節,北京廟會上,街頭小販賣風車。對于有骨氣的中國人來說,這一年的春節非常沉重,成千上萬的北平市民南下尋找抗日軍隊。

      老舍曾說:“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其實不止在北京,就是在一些鄉村,過年其實在臘月初就開始了。寒冷終究擋不住年的腳步,而溫暖的土炕上,人們已經在剪窗花納鞋墊了。似乎年的到來,是裹挾著窗外的寒冷而來的。就是貨攤上,賣的東西也和平時不一樣了,人們驚喜地發現,貨檔上有了年畫、年貨,以及過年一些必買的東西。

      老舍作品《北京的春節》發表于1951年,可以想見,剛剛當家作主的北京人民對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個春節懷有的那種激動心情。現在這篇文章已被選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的第六課。而北京過年的氣氛和味道,似乎也都體現在這些文字里了。

      在老舍的文字里,北京的春節到處是那個年代的歡欣和美好。“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這樣的場景,至今延續著,雖然許多人感覺過年的氛圍淡了,但過年的程序卻沒減少,對子、花燈,這些古老習俗仍在生活中出現著。

      臘月二十三一過,年就算走到了門檻邊。這時,家家戶戶都要吃“糕”等黏性的食物,意思是粘住灶王爺的嘴,不讓他上天給玉皇大帝說民間的不好。老舍是這樣寫北京人過小年的: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老舍不僅在文中寫了過年的習俗,還寫了元宵節看燈的熱鬧。在民間,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年,老舍寫了北城外的大鐘寺,西城外的白云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除了廟會,還有許多騎毛驢和轎車的比賽。初一、二、三人不多,到了初六、七,這些開廟的地方才涌滿了賀完年的人。

      隨著時代進步,春節的形式會有變化,但春節的快樂卻永遠不會變。品讀作家筆下過年的文字,不僅可以知道古老春節有哪些傳統的習俗,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知道,春節之所以流傳至今,成為最富中國特色的春節文化,其點點滴滴就在他們的筆端下、文墨里、語句中,匯成洋洋灑灑的中國年景。

      沈從文回家過年

      ◎李云貴

      1934年1月7日,在離春節還有十多天的時候,在北平教書的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沈從文接到家信,信中說他母親病危,于是,沈從文決定提前回家過年探望母親。這也是沈從文到北平之后,第一次回到家鄉湖南湘西。

      沈從文從北平坐火車到了長沙,轉車去常德、到桃源,此間花去5天,再往前便沒有公路了,他從桃源坐船到浦市后,在船上待了7天。到家還得走陸路,沈從文又坐了兩天的轎子才回到鳳凰。

      漫長的路途中,沈從文還給妻子張兆和寫了不少信講述沿途過程。在信里,沈從文寫道:“我有點點不快樂處,便是路上恐怕太久了點,聽船上人說至少得四天方可到辰州,或許還得九天方到家。”“每一槳下去,我皆希望它去得遠一點,每一蒿撐去,我皆希望它走得快一點。”

      這些信件便是1992年出版的《湘行書簡》。他在信中說:“除了路途遙遠,一路上也是風險頗多……我抱著你同四丫頭的相片,若果浪把我卷去,我也得有個伴!”

      一路上,沈從文從北京出發,坐火車、汽車、乘輪船、坐轎子,把近代和古代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花了近半個月的時間,1月22日才趕到家中。沈從文終于見到母親,一家人團團圓圓歡度新年。又因為路上耽擱時間太長,沈從文不得不推遲回北平,在信里他也還叮囑張兆和為其請假。

      因為沈從文與胡也頻、丁玲有深交,并發表過指責南京國民黨政府的文章,他被家鄉當局視為“危險人物”,不便久留。1月26日,是沈從文母親的生日,他們兄弟姐妹為母親辦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生日。第二天,沈從文就離開家鄉返北平。

      沈從文這次回家,成了他與母親的最后訣別。2月13日,沈從文母親黃素英在鳳凰病逝。

      再后來,沈從文夫婦便不再回老家過年,既不回沈從文的老家鳳凰,也不回張兆和的老家青島。為什么不回去?沈從文給大哥寫信時解釋道:“苦難處并不是別的,只怕路上用錢多,超過了我們的預算,回不來可不好!”

      張元濟的“年夜飯”

      ◎姚秦川

      1916年,張元濟開始擔任商務印書館經理一職。當了領導后,張元濟沒有一點官架子,工作中還是一貫的平易近人,和同事打成一片。最讓同事們感到開心的是,張元濟當官后給大家帶來的最大“福利”,便是每到過年時節,他都要請大家去他家里“撮一頓”。

      張元濟雖貴為商務印書館的經理,但他居住的地方卻非常狹小。當時印書館里的同事多,沒辦法一次性請所有的同事來家里吃“年夜飯”,思來想去,他只能在年三十那天,分批次地邀請大家前來吃飯。如此一來,張元濟常常需要在兩三天前就開始張羅。同事們都覺得他過于辛苦,內心過意不去,張元濟卻開玩笑地說:“不就是一頓飯的事情嘛,還能把我給累出病來?”

      有趣的是,張元濟請客時,從不給大家做中餐,而是用西餐招待大家。原來,不是他不喜歡吃中餐,而是家里負責做飯的廚子做西餐很有一套,吃過的人都夸廚子手藝好,于是,張元濟也想請同事們“開開洋葷”,品嘗一下西餐的味道。

      雖然張元濟在家里請同事們吃“年夜飯”,但他卻給子女們規定,不能隨隨便便上桌與客人一起吃飯。于是,嘴饞的孩子們便偷偷和廚子約定,每道菜最好能給他們留出一小份,以便讓他們也跟著沾沾光。雖說是一件小事,卻也看出張元濟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嚴格。

      當時,張元濟家的廚子為了招待好客人,特意將自己最拿手的菜品奉獻出來,為此他專門列出了一個菜單。“年夜飯”的第一道菜為蔬菜牛肉湯;第二道菜是魚,經常是煎黃魚,另備英國辣椒醬;第三道菜為蝦仁面包,具體做法是把蝦仁剁碎,涂在面包上,再下鍋煎到金黃;最后一道菜則為主菜,烤雞或牛排,同時附加兩三種蔬菜。臨結束時,再給客人們送上甜點、水果和咖啡。如此一來,一頓既地道又美味的年夜大餐就完美地擺在了客人面前。

      一頓別具風情的“年夜飯”,既增加了同事間的友誼,也讓大家感受到張元濟熱情好客的一面。

      虎年說虎:“虎癡”張善孖

      ◎鄭學富

      這幅畫在兩丈長、一丈二尺寬白布上的猛虎圖,是在日本飛機的炸彈聲中完成的。作畫時,空襲警報多次響起,張善孖不肯因進防空洞而停筆。有時身邊的房子被炸得磚瓦橫飛,他依然埋頭作畫,身邊的人都知道,他是把畫筆當作武器,把潑墨視為戰斗,在用畫作敲響侵略者的喪鐘。

      民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畫家自號“虎癡”,他就是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孖(也作“子”)。

      1903年,張善孖東渡日本,先入明治大學經濟科學習,后因愛好繪畫,又入該校美術專修科。回國后,參加推翻帝制的革命活動,曾在民國政府里任職。1927年因憤于官場腐敗,毅然歸隱上海,與八弟張大千以書畫售世維生。

      張善孖立志畫猛虎以振奮國民精神,為了畫好老虎,他在四川時就曾養過老虎,1932年借寓于蘇州網師園,又養一只幼虎。張善孖與之朝夕相處,對虎的習性了如指掌,創作出許多以老虎為題材的作品,名震畫壇,故自號虎癡、虎髯,時人則稱他為虎公、張老虎。張善孖畫虎與前人頗有不同,其筆下猛虎,既不失虎的威猛,又富有人性,含有一種溫情。

      張善孖(右)、張大千調教老虎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上海、南京相繼失陷,張善孖拋棄蘇州網師園所藏古代名人字畫,西撤重慶參加抗戰宣傳。他在致宗弟張目寒的信中說:“丈夫值此時會應國而忘家。此次我來郎溪,生平收藏存蘇州網師園皆棄之如土,以今日第一事為救國家于危亡。萬一國家不保,則雖富擁百城又將何用?恨我非猛士不能執干戈于疆場,今將以我之畫筆寫我忠憤,鼓蕩志士,為海內藝苑同人倡。”

      張善孖的抗戰宣傳畫,一是通過刻畫虎的威猛形象,展現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抵御外侮的堅強決心和強大毅力,鼓勵前線將士發揚虎威,奮勇殺敵。二是通過描繪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形象,努力倡導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和英雄氣概,以倡導國民精神和民族斗志,堅定中國必勝、日本侵略者必敗的信念。如他創作的《正氣歌像傳》,先后在武漢、重慶、昆明展覽。他創作的《雙馬齊驅圖》,熱情稱頌了國共合作抗戰。

      1938年,戊寅虎年,也是全面抗戰極其艱難的一年。這一年,張善孖一連畫了多幅猛虎作品,用怒吼來震醒國人,激發全民族抗戰的斗志。有一次,日機飛臨武漢狂轟濫炸,人們紛紛躲進防空洞,可張善孖在畫室里依然奮筆疾書,集中精力構思創作一巨幅畫作。此畫是畫在一塊長兩丈、寬一丈二尺的白布之上,名為“怒吼吧,中國”。畫中有28只猛虎,奔騰跳躍。

      張善孖說:“你們看,中國的28個行省都怒吼了,日本焉有不敗之理?”他在上面題詞:“雄大王風,一致怒吼;威撼河山,勢吞小丑!”

      1938年底,張善孖在周恩來、林森、許世英等贊助下,帶著自己和張大千的作品共180多件出國舉辦畫展,募集抗日捐款。先后在法國、美國展出,前后約兩年,舉辦100多次畫展,共募得捐款20余萬美元,全部寄回國內支援抗戰。

      張善孖還鐘情于飛虎圖的創作,畫有《飛虎圖》《漢家飛將軍》多幅,為猛虎插上雙翅,寄寓中國空軍如虎添翼。《中國的空軍》雜志1938年第11期曾發表張善孖《飛虎圖》,李嘉有題贊語:“浩浩長風,虎翼摩空,既能搏斗于林壑,亦克(可)追逐乎蒼穹。是漢家之飛將,立蓋世之其功。殲扶桑之群丑,樹國威于遠東。把瓊杯以祝捷,更約畫虎之髯翁。”1940年4月初,正在美國紐約為抗戰義展募捐的張善孖獲知美軍上校陳納德將率空軍志愿隊援華作戰,為嘉其行,精繪一幅《飛虎圖》贈陳納德。圖中繪有兩只長著雙翅的猛虎飛翔于紐約的上空,勇猛敏捷、生猛恣意,象征著空軍志愿隊威猛如虎。陳納德視若拱壁,將志愿隊改名為“飛虎隊”,并按《飛虎圖》做了許多旗幟和徽章分發部下以鼓舞士氣。后來“飛虎隊”在華作戰勇敢,連連重創日機,令日軍聞風喪膽。

      1940年9月,張善孖抱病回國。他到香港后,除攜帶的展品外,身無分文,竟連買飛機票的錢都沒有了。回到重慶后,張善孖為抗日宣傳而奔波,積勞成疾,于1940年10月20日病逝于重慶歌樂山。政府褒揚,國人痛悼。于右任撰挽聯:“名垂宇宙生無忝,氣壯山河筆有神。”張治中也撰一副挽聯:“載譽他邦,畫苑千秋正氣譜;宣勞為國,藝人一代大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