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國學經典中汲取思想教育的養分
      來源:文藝報 | 張海峰  2022年01月25日09:17

      國學是相對于西學的概念,學者季羨林認為,我們國家56個民族全部的文化財富都可稱為國學。國學是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集中反映,代表的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得以發展的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力量。而國學經典則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那些具有強大時空穿透力的典范性著作,例如大家熟知的諸子百家著作、十三經、蒙學著作等,它們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文化和學術思想的結晶。國學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它們在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獨特的文化特質、精神高度和巨大的現實意義,使得他們具有跨越時空、跨越民族的生命力。我們要閱讀國學經典,從國學經典中汲取思想教育的養分。對個體的人而言,國學可給予我們豐厚的精神滋養;對整體的國家而言,國學經典中的思想智慧精髓乃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撐。

      國學經典中的思想教育資源

      閱讀國學經典,研究國學經典,并不是抱殘守缺、復古倒退,而是通過吸收其中的精髓內容以面向未來、啟示未來、創造未來。國學經典中的主要內涵主要體現在四個層面:一是知識層面,即國學經典中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這也是其最基本的內涵。二是學術與記憶層面,國學經典是中國歷史的文化傳承和學術記載,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經濟、哲學以及音樂、建筑、術數等方面的內容。三是道德與人生價值的層面,如儒家所倡導的禮義仁智信,這是中華民族基本的道德準則。“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等等都包含了中國古代圣人先賢的處世之道、修道之學。四是民族的精神層面,例如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就表達了團結一致、共御外敵的愛國主義情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棄疾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等等都表達出了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表達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些都成為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精神養料。由此可見,國學經典不僅包含了豐富的知識教育資源,更是有著深厚的立德鑄魂思想教育資源。

      國學經典中的思想教育功能

      國學經典的思想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傳承中國精神。“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國學經典中蘊含著大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從中可以汲取民族發展的力量。二是立德樹人功能。通過傳播國學經典,將其滲入校內課堂、社會課堂,有助于讀者深入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良好品格,涵養心靈,增強民族責任感。前者為社會國家價值的體現,強調民族精神的存續,后者為國人品德和精神價值的體現,著眼于個人生命的發展,塑造有價值意義的人生,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但開發國學經典中的思想教育功能,關鍵在于科學地把握其中的教育價值,并正確合理對經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當前,國學經典誦讀熱廣泛出現,但也引發了一些議論,其核心問題便是不能正確把握國學經典中教育功能的尺度,不能很好區分國學經典的教育價值和娛樂價值,以致將國學教育變成一種形式化、功利化的產物。一方面,部分人過分強調了國學經典的政治功能,最終使得國學經典成為“高高在上”、與人民群眾相脫離和疏離的東西。另一方面,部分人嘩眾取寵,過分強調國學經典中的娛樂功能,美其名曰“國學經典學習”,實際上卻是在打著國學的幌子做著庸俗化甚至背離國學經典教育初衷的事情。同時,要謹防功利化和形式化主導的國學教育。國學經典不是功利的載體,不是形式主義的附庸,從教育內容上,不能簡單地把國學經典的教育理解為彈彈古箏、背背唐詩宋詞、練練武術,也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儒家的教習。現在很多幼兒園或者國學教育機構,利用國學教育的招牌,要求孩子們每天為家長洗腳請安,每天打坐誦讀,卻無法真正達到知與行的合一,從而使國學經典的教育落入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俗套。

      國學經典思想教育功能開發策略

      那么,如何合理開發國學經典中的思想教育功能?這是一個復雜而且系統的工程。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課堂教育作為青少年群體啟智鑄魂的主陣地,當首先重視課堂教育。在不同教育階段,普及國學經典,發揮國學經典的思想教育功能,需要堅持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更新教材、課外讀物等教育內容,開發教育平臺、創新教育模式。在中小學階段,可充分將國學經典中的思想教育資源融入語文課堂、思想政治課堂,這就需要教材編寫人員、教師等充分重視國學經典的積極性教育功能,合理適量將國學經典內容編撰開發融入到教學內容體系中去。在大學階段,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功能,將國學經典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與當前思政教育理論充分融合,以實現國學經典的立德樹人功能。同時,開設相關選修課、精品課程等,也是高校進行國學經典教育的良好方式,使學生不但了解經典而且能解釋經典、踐行經典。而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則應當主動豐富自身的國學知識涵養,培養自身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高尚的品德節操,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做到言傳與身教相統一。

      除了課堂教育,積極開展第二課堂,也是領悟國學經典、汲取思想教育養分的重要方式。所謂實踐出真知,人的正確思想來源于具體的社會實踐,開展國學教育不是“紙上談兵”,而是需要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緊密相結合。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國學經典辯論賽、國學講座、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等,都可以有效激發出學生對經典國學學習的興趣,最終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國學的熏陶,實現豐厚知識的沉淀、美好情感的養成和高尚精神的鑄造。

      再者,開發國學經典中的思想教育功能,應充分發揮當今網絡媒體、數字技術的作用。當今時代,教育的媒介、形式在科學技術發展、信息傳媒技術變革的背景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不再只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而是更多地融入了網絡時代的媒介教育的元素。這是因為,教育本身是一項教育信息傳遞的過程,由于信息傳遞的媒介發生了變化,教育的形式也就自然而然發生了變化。在信息技術時代,國學經典的教育也應充分借助網絡數字技術,將國學經典教育由口頭傳播向智能傳播轉變,由紙質傳播向數字傳播轉變,實現國學經典教育的受眾范圍最大化、教育效用最大化。這就需要相關部門把控好媒介平臺,例如設立專門的國學經典教育平臺,推送優質國學經典教育資源,并做好網絡信息的審查工作,防止國學經典低俗化、功利化。

      (作者系寧波財經學院講師,本文為浙江省社科聯研究課題“多元化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影響的時空演化、風險畫像與應對研究”[編號2022N90]、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項目“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重要論述視域下社會思潮影響大學生的應對研究”[編號19TZTSKC01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