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堅持守正創新,開拓文藝新境界
      來源:中國藝術報 | 歐陽黔森  2022年01月24日08:44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字里行間充滿著睿智的光芒,有歷史的高度,有當代準確的判斷,為我們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是我們創作一切文藝作品的綱領性文獻,也是我們文藝實踐活動的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創造性地、精辟地闡述了文藝對民族、對國家、對偉大復興的重要作用,講明了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講明了如何讓文藝的百花園為人民永遠綻放,如何才能形成山清水秀文藝生態,如何讓中國文藝的天空更加燦爛。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了五點希望,其中有一點是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文藝工作者要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傾情創作精品,努力奏響蕩氣回腸的時代之聲、愛國之聲、人民之聲,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磅礴精神偉力。如何才能創作出緊跟時代的精品力作,如何開拓文藝新境界,作為一名基層一線的文藝工作者,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要“守正”,通過不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新時代文藝工作的政治定位。欲事立,須是心立。我們一定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行動的指南,深刻領會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特別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做到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服務人民,勇于創新創造,堅守藝術理想,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守正創新就要明確“正”是什么。所謂的“正”,就是要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尚書·大禹謨》中“正”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一貫繼承、弘揚、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大力推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智慧,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得到全世界中華兒女的高度認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力量。文藝工作者更應該懂得“守正”的重要性,實現以文化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中國文化歷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二要“創新”,始終胸懷兩個大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藝前進的正確方向。不斷強化創新思維,積極探索發揮行業建設主導作用的實現途徑。當今時代,文藝創作的要素、環境和傳播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革,針對新文藝群體、網絡文藝生產傳播等新趨勢,我們必須科學識變、準確應變、主動求變,以創新思維研究、探索攻堅之法、破難之策,推動文藝工作在理念、思路、內容、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創新,不斷把文聯各項工作做精做優做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學習前人的禮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競勝之心,增強自我突破的勇氣,抵制照搬跟風、克隆山寨,邁向更加廣闊的創作天地。”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創造。立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歷史交匯期,新時代中國文藝不僅要有數量的增長,更要有質量的提升。文藝工作者們應該奮力拿出與時代需求相呼應的才情、見識、勤勉和魄力,響應時代號召,記錄時代發展,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中體現文藝工作的擔當。緊緊圍繞創作優秀作品這個中心環節,持續推進新時代文藝高峰建設。作品是文藝家安身立命之本,繁榮文藝創作是文聯工作的重要目標追求。我們必須始終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扎根人民、深植時代,聚焦人民,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生動實踐,著力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全面推進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持續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的文藝精品。我們常說,文脈要有序傳承,但文脈如果不掌握在百姓手里,百姓就不會了解,也不會感興趣。僅存在于書齋、學者書本和“非遺”名單里的文化是很難傳承下去的,只有活態的、接地氣的、能夠放置于當下生活中、有生長能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才能被傳承下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往今來,優秀文藝作品必然是思想內容和藝術表達有機統一的結果。”正所謂“理辯則氣直,氣直則辭盛,辭盛則文工”。只有把美的價值注入美的藝術之中,作品才有靈魂,思想和藝術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傳之久遠。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內容選材要嚴、思想開掘要深、藝術創造要精,不斷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藝術價值。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衡量文學家、藝術家的人生價值也要看作品。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努力創作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三要“融會貫通”,努力融合內容和形式,集成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科技發展、技術革新可以帶來新的藝術表達和渲染方式,但藝術的豐盈始終有賴于生活。要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融會貫通,就是要把一切能用的為我所用,但不是沒有邊界地用,不是沒有底線地用,而是將先進的、向上的、積極的一切技巧和手段作為文藝內容的服務方。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強大的文化自信作為支撐。作為黨的文藝工作者,我們更需要堅定的文化自信,引領中國的文藝創作向文藝高峰邁進,真正做到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敢于和一切不良的社會思潮、文藝思潮作斗爭。曾經,在追逐利益的驅使下,娛樂化、低俗化充斥著文化領域,唯票房、唯眼球、唯碼洋的風氣甚囂塵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的,“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藝的特質在于以審美的方式通過塑造形象來表達人類對社會生活的認識理解、對人生情感及道德的價值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優秀的文藝作品創造的真善美和諧統一的藝術形象,不僅給人以對歷史與現實的認識啟迪和對情感道德的凈化提升,還給人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引領。所以,文藝工作者只有堅持守正創新、融會貫通,創作更多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才能開拓文藝新境界。

      新時代新征程,文藝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文藝工作者要始終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