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戰略意義
      來源:文藝報 | 向云駒  2021年12月08日08:49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應運而生的。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亦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一百年來黨的奮斗的重大成就的重要組成,也是百年黨史的重要歷史經驗。《決議》全面而深刻地總結了黨的百年歷史經歷的四個重大歷史時期的成就與經驗,每個歷史階段都貫穿著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做出的艱苦卓絕而又百折不撓的努力。對此,《決議》就“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時期作出的重大歷史判斷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里總結出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即“兩個結合”,來自于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重大論斷。“兩個結合”中,第一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基本的、貫穿始終的、普遍性的經驗;第二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嶄新的概括、全新的認識、創新的洞見。“兩個結合”既是對百年黨史經驗、成就、貢獻的總結,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十八大以來偉大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新經驗、新成就、新貢獻,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的偉大使命、科學路徑、文明前景。《決議》將“兩個結合”作為新時代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特征和根本的方法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兩個結合”的歷史階段和發展過程

      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因為近代以來,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開啟了中國歷史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也迅速在革命運動的起伏跌宕中感受到了又一種新的“迫切”,就是“黨迫切需要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從此以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就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探索、與時俱進、永不停歇的思想自覺和使命責任。

      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其中,“農村包圍城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思想建黨、政治建軍”“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實行正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等等,都是經過艱苦探索、付出巨大犧牲積累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毛澤東同志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中提到,“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創造了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鴉片戰爭以來,由于西方列強入侵和封建統治腐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就是拯救民族危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問題作為時代總體性問題的有機構成,主要體現在它是國情的規定性因素,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文明的可激活因子和可持續發展潛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在“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時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主要表現形式和重要成果是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和一系列光彩奪目的精神譜系。“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中華精神與共產黨人追求的共產主義理想相結合,塑造了一代共產黨人的人格品質和崇高精神。黨在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過程中形成的“三大優良作風”和“三大法寶”無一不是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中國智慧的產物。在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時候,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在實踐中把無私無我無畏的共產黨人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緊密結合,成為時代先鋒、民族楷模。毛澤東同志為革命文化呼喚“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他還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規劃、設計和展望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

      在“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新中國的建立以及它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中站穩腳跟,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并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毛澤東同志提出,這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為此,中國共產黨人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提出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文化建設的比重大大提高。黨的八大作出了一個歷史性的判斷: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在外交政策上,提出了體現中華和合精神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執政條件下的黨的建設以充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個務必”為基本遵循,將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以民為本”“安民富民”的傳統民本思想相結合,與“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傳統政治智慧相結合,與“知行合一”“清政廉潔”的傳統人格魅力相結合,與“勤勉奉公”“經世致用”的傳統人文精神相結合,形成了執政黨政治文化的主流。基于世界文明軸心時代中國先秦文化繁榮的文明啟示,黨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個時期文化上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是如何繼承中國過去的思想文化和如何接受外來思想文化。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態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生長起來。”這就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

      在“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和國家又一次實現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了為改革開放破冰的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鄧小平說:“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鄧小平理論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科學發展觀成功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改革開放是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在改革開放中,黨領導人民進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的步伐。在改革開放時期,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得到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提高。從否定“文革”對文化的態度開始,結束了“文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否定性判斷,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否定之否定。將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寫在黨的思想旗幟上,是黨的文化思想的重大創新。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既是具有生動現代性的價值理念,也是具有深厚民本歷史傳統的當代發展觀。提出小康社會目標,符合中國人民世世代代傳承的生活理想。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兩個結合”的又一生動實踐。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構建了波瀾壯闊的文化格局。

      二、新時代“兩個結合”的理論內涵和思想張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決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概括為10個“明確”的理論創新重大成果,從13個方面全面深刻總結“兩個結合”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發展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保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鍥而不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放射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成就新時代“兩個結合”創舉的根本動因,首先是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的深刻體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這種理論自信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經受了嚴峻考驗而被確認的,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總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其次是基于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中國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是悠久的歷史文化塑造的,也正是這種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是一個更加深刻、更加深遠的新時代課題和戰略。第三是基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徹底改變“文明蒙塵”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一個偉大的文化戰略目標。

      早在1938年,毛澤東就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著名的“四個講清楚”講話,指出了文化的廣泛而深刻的現實意義。他指出,“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這是“兩個結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到新的歷史高度的認識論基礎,蘊含著豐富的理論內容和思想張力。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論斷,為“兩個結合”賦予了新時代的新使命。

      三、新時代的“兩個結合”及其三個層次

      進一步深入學習和研究后,我們會發現,新時代“兩個結合”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在三個層次上展開探索和實踐。

      1. 在各個方面的發展實踐中全面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形式、精神力量、文明高度。包括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我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社會、生態、外交、國防、黨建等領域形成的思想和成果。比如,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推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對帶有文化糟粕性質的“四風”和“七個有之”予以決絕斗爭。在“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為新時代好干部注入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之鈣。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古老而偉大的絲綢之路煥發出新時代的文明風采。傳統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成為社會建設的突破口,大力保障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在不斷豐富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三牛精神、絲路精神等都閃耀著優秀傳統文化的熠熠光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生態傳統融入現代生態文明的生動體現。從傳統政治文明的精辟結論“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等思想中,習近平總書記弘揚傳統政治智慧,鮮明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論斷。要而言之,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2. 在文化建設上體現了現代文明與優秀傳統文化交融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激烈震蕩、各種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的沖突、交鋒、斗爭,凸顯了文化根基、思想定力、精神力量的重要性。黨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著力解決意識形態領域黨的領導弱化問題,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中國故事、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價值等等被不斷地深入挖掘和闡發,同時也在不斷地被推上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軌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時代意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進一步推動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廣度、力度和制度設計、成果落地。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十四五’時期,我們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3. 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國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象、力量和貢獻。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之一就是“堅持胸懷天下”。《決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華文明因此面臨著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擁抱融合、轉化創新的使命。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樹立包容、尊重、互鑒的文明觀,是新時代中國走向世界、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課題。黨的百年奮斗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中華文明曾經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也一定能夠不斷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新的智慧和力量。對待不同的文明,我們主張“多樣、平等、包容、互鑒”,因為只有文明的多樣性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只有文明之間的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只有文明的包容性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只有文明的交流互鑒才能使文明充滿生命力,才能使文明和而不同、美美與共。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中華文明曾經向世界廣泛傳播和向外輸出文化成果,中華文明也曾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人類雖然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里,但文明的交往交流和互學互鑒,使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心相通的歷史格局,促進了人類的進步發展,也奠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雖然道路曲折坎坷,道阻且長,但人類文明互鑒美美與共的前程遠大,行則必至。所以,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也是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新使命、新責任、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