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青年寫作的個人經驗與時代話語—— 江蘇青年文學論壇在南京舉行
      來源:江蘇文學(微信公眾號) |   2021年12月07日11:22

      2021年12月5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和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江蘇青年文學論壇在南京舉行。省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丁捷,省作協副主席、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彬彬等出席會議并致辭。本場論壇以“青年寫作的個人經驗與時代話語”為主題,《上海文化》編輯木葉、南京大學教授李章斌、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瑋、常州工學院教授謝燕紅和青年作家甫躍輝、池上、向迅展開對談,對談活動由省作協創研室副主任、青年批評家韓松剛主持。

      丁捷在致辭中介紹,江蘇青年文學論壇是江蘇省作家協會推出的一項旨在促進青年作家成長,推動省際文學青年交流的文學活動,自2019年啟動以來,已在蘇州大學等五所省內高校舉辦了多場主題各異的文學對談。本次論壇與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相信會對提升論壇的學術視野和專業眼光帶來極大裨益。

      本場研討主題將“個人經驗”與“時代話語”對置,其間的留白暗含著兩者多重關系的可能性。關于這一點,謝燕紅在發言過程中為回應青年作家的經驗焦慮,引用了卡夫卡關于“最理想生活方式”的一段自白來表明,個人經驗與時代話語之間的通道往往是隱秘的、幽微的、深邃的。“個人經驗”與“時代話語”間的種種關系,指向的是文學世界里的多姿多彩的復雜圖景。

      在這片圖景中,李瑋和向迅提供的視點是“相通”或“對接”。向迅認為,“每個人都不能置身社會之外,我們所寫的每個字都與時代話語密不可分,每一個人的個人經驗都參與了時代話語的建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源自作者外祖父、外祖母的個人經歷,“但是我們仍然能夠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否則它也不會被認為是‘對拉丁美洲歷史的一個總結’”。李瑋則提到網絡文學界近來興起的現實書寫潮流,比如反映內卷的《天才基本法》,批判現實的《沉默的真相》和《隱秘的角落》,將心理問題外化為一個個怪物的《從紅月開始》等等,都反映了對當代生活的關注和回應;包括最近流行的劇本殺,很多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會熱點話題。

      池上則由個人經歷,談到個人經驗與時代話語對接時隱藏的問題。“我寫小說的時候,最初覺得什么都能寫,每天能寫很多字,感覺停不下來。但寫到一段時間以后,就發現沒什么東西可寫了。”有一段時間,池上深感經驗之貧乏,而且她認為這種貧乏不僅是個人的,也是人類的,是由于全球化、碎片化所帶來的共同的經驗危機。

      池上描繪的是通道兩端的“同步萎縮”,木葉則補充了兩者之間的另一種關系形態——“錯位”。他提到東北作家趙松的《撫順故事集》,趙松在《八大煙囪》這個故事里,通過“煙囪”的隱喻,巧妙地展現了一個老工業區榮光的消隕。這部故事集最早在2009年以民間出版的形式出版,后來到2015年才正式出版。而正是在2015年左右,以雙雪濤、班宇、鄭執為代表的新東北作家群開始受到文壇和大眾的矚目;但此時的趙松已經生活在上海,在他新推出的小說集《伊春》里,透漏出了更多的上海氣息。木葉用趙松的例子,意在說明作家個人經驗與時代潮流的某種錯位,這種錯位可能是他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的重要原因。

      不過木葉并未將此看作是一個問題,他同時引用了阿甘本關于“同時代人”的解釋和曼德爾施塔姆的“不,我從不是任何人的同時代人”,來說明作家身上共振和超拔并存的特性。而甫躍輝和李章斌進一步看到了某種“脫落”的危機,在這幅拼版中,個人寫作與時代現實之間的打通確實在遭遇深刻的困境。甫躍輝重點談的是“紙上現實”和“現實”的分裂。他認為,有關老工業區衰敗的紙面上的東北或許無意中遮蔽了其他的東北;又或者,紙面上的農村要么是關于脫貧攻堅,要么是慘烈的非虛構敘事,但現實生活中的農村是什么樣呢?“李敬澤在一次論壇上講過的一句話讓我很有觸動,他講我們寫那么多農民,但是當我們走在農村,迎面有一個農民走過來的時候,我們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嗎?”甫躍輝認為,我們寫下這個時代的時候,常常作了片面化的處理,但現實是混沌的、復雜的,沒有那么容易理解的。李章斌擔心的則是文本世界里,符號對現實的淹沒。他認為,80年代以來的詩歌就曾面臨這樣的困境,似乎詩歌淪為了修辭機器的空轉,“月亮”“麥田”這樣的意象幾乎類似于一種詩意的自動生成裝置;到第三代詩歌開始提倡日常生活的寫作,但很快“日常性”也從“俗化”走向了“圣化”,生活細節本身上升到了價值層面;包括底層詩歌后來也同樣面臨象征泛濫的問題。

      李章斌引用里爾克關于“詩是體驗”的說法,對這一問題作了思考。在他看來,經驗是日常生活中個人的經歷和遭遇,而體驗是更微妙的,它類似于T?S?艾略特所說的“非個人化”。作家對現實不是鏡子般的反射,而是類似于一種“貼地飛行”的狀態。

      王彬彬在總結講話時對這一點也深表認同,并反復強調“感悟比經驗重要”。他認為,好的文學創作是一個作家表達的對普遍經驗的獨特體驗。經驗必須是普遍的,是曾經重復過無數遍,此后還將被人類重復無數遍的,但是你的體驗必須是獨特的。他舉了張煒、王安憶、鐵凝等作家的例子,他們都是在30歲左右,捧出了自己的重要級作品,“所以人生經驗對文學創作非常重要,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關鍵是在經驗人生的同時,保持意識的敏銳性和感覺的勇猛性。

      江蘇文學院第七期、第八期青年作家讀書班全體學員參加了本場論壇,并就如何認識現實、如何處理個人經驗等相關問題,與作家和批評家們作了延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