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為新時代文學的闊步前行保駕護航 ——五年來的文學理論批評發展述要
      來源:文藝報 | 白 燁  2021年12月01日08:33
      關鍵詞:文學理論

      2016年至今的五年,是中國當代文學跨入新時代之后的重要發展時段。這一時段,黨和國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戰勝了來自各方面的風險與挑戰,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的歷史任務,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以歷史性的成就、歷史性的變革,迎來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建黨一百周年。在這樣的一個總體背景下,跨入新時代的中國文學,堅守“為人民”的初心使命,與社會發展同步前行,與生活潮動脈息相通,以描述新變化、塑造新人物、譜寫新史詩的出色文學實踐和豐碩創作成果,朝著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方向不斷努力,也使自身得以適時新變和與時俱進。

      總體來看,五年以來的文學理論批評,在對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文藝論述的學習與研讀中,不斷獲取充沛的精神營養和重要的思想指引,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一系列重要文學理念為支點,對新的時代提出的一些重要的文學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對緊跟時代新走勢、反映人民新生活的各類文藝作品,給予了及時的論評與推介,對于文藝領域里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不正之風進行了有力的批評與阻擊,發揮了褒貶甄別、激濁揚清的積極功能,理論批評應有的戰斗力、說服力和影響力逐步增強,“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作用進一步彰顯。

      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

      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研讀與闡揚

      習近平總書記自2014年10月發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2016年12月參加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并發表《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2019年3月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又發表了重要講話。這些文藝論述,內容豐厚,自成體系,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給新時代文學藝術的繁榮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五年來,文學界以各種方式,認真學習這些重要論述,深入領會其精神實質,并對論述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論點進行集中探討。在文學理論批評的研究與探討中,呈現出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為抓手,以研討要點問題為重點,促動理論批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建設上走向深入的可喜趨向。

      在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學習與研讀中,首先的一個重點,是有關習近平總書記文藝論述總體性的意義與特征的探析。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文藝論述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構成,卓有理論的創新性與體系的完整性,值得人們去細切探究,深入領悟。董學文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創新發展》、張炯的《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中國化歷程》、陸貴山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新境界》等文章,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歷史演進與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發展的脈絡中,來看待習近平總書記文藝論述的新拓進與新貢獻。文章分別從直面現實的當代價值評估、新的文藝實踐的理論指南、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繼承與發展等方面,論述了習近平總書記文藝論述“不但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增添了新內容,而且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建設推向了新階段”(董學文)。李云雷的《歷史視野中的兩個〈講話〉》、張海的《習近平文藝工作講話對鄧小平文藝論述的繼承與發展》、張歡的《習近平文藝論述的繼承性與創新性》等文章,把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毛澤東、鄧小平與習近平的文藝講話聯系起來,在對照與比較中論說其基本理念與主要思想的一脈相承,又揭示出習近平文藝論述在賡續中的發展和繼往中的開來。

      關于習近平總書記文藝論述所具有的總體性意義與特征,不少理論批評家都撰寫了學習體會與理論文章,就此進行了多角度的探討和有新意的闡說。仲呈祥的《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實踐品格》、馬建輝的《習近平文藝講話的歷史性理論貢獻》、范玉剛的《習近平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問題導向》等文章,分別從“科學地回答了這個時代的典型文藝問題”、“具有強烈現實針對性和鮮明的實踐品格”、“立足于實踐層面”的“鮮明的問題導向”等方面,論說了習近平文藝論述的時代性、實踐性、導向性。筆者也撰寫了《文藝新時代的行動新指南——習近平文藝論述的總體性特征》一文,文章主要從中華性的本位立場、人民性的價值導向、時代性的問題意識三個方面,論述了習近平文藝論述的總體性特征,并認為三個要素的相互交織和有機融合,使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文藝論述自成體系,并顯示出自己的獨有特色與重要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的文藝論述中,提出和闡發了一些重要的文藝原點問題,如文藝與人民、文藝與時代、文藝與生活,以及文藝與文化傳統、文藝的精神蘊含、文藝的創新發展等重要問題。這些問題與話題,也成為習近平文藝論述研讀中的重點,有不少理論評論家相繼撰文,就這些原點問題作出了富有見識的解讀,提出了引人思索的意見。這其中,尤以文藝與人民的關系的問題,研討的文章較多,話題也相對集中。如馬建輝的《人民:文藝的尺度》、施戰軍的《人民立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的根本要求》、丁國旗的《始終將人民群眾放在文藝的中心位置》、范玉剛的《新時代文論話語建構的人民價值取向》、王列生的《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本體論建構》、劉大先的《歷史語境中的文學共識:以人民作為目的》、馬龍潛的《論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觀》等文章,有的重點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文藝為人民”論述的要義,有的把習近平文藝論述與毛澤東的《講話》聯系起來,論說人民文藝觀的歷時性發展,有的把“以人民為中心”引入文論話語體系,旨在建構文藝的人民本體論。這樣一些探討,都顯示出了有關習近平文藝論述的研讀,開始從時評性向著學術性逐步延伸的趨向,極大地帶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論的發展與建設。

      作家作品的推介與評論

      近些年來,奮進的時代與沸騰的生活,給當代文學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和寫作不盡的源泉。重大科研項目和民生工程頻傳捷報,脫貧攻堅、防疫抗疫等事件交織而來,更有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建黨一百周年等重要節點相互銜接,這些事關黨、國家和人民的一系列大事要事,構成了五年來社會生活洶涌向前的總情勢,也當然是文學創作的主旋律。作家們以各種方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寫出了一批又一批主題重大而嚴正、內容精深而豐盈的文學作品。一些根基扎實、功力深厚的實力派作家,也以充沛的勁頭、出新的追求,寫出了超越自己以往創作的精品力作。這些都使五年來的文學創作呈現出數量穩步增加、質量顯著攀升的可喜勢頭。這也使文學理論批評具有了更為豐富的評論對象,肩負了更為艱巨的評論任務,為批評與研究的施展能量和發揮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一些題材比較重大、內容比較厚重的作品,評論界往往通過學術研討與作品評論的方式,集中研討作品的得失,深度闡發作品的優長,使之在眾多的作品中顯豁出來,為更多的讀者所了解,從而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報告文學中的《浦東史詩》《革命者》(何建明)、《大國重器》(徐劍)、《中國天眼:南仁東傳》(王宏甲)、《山海閩東》(許晨)等作品,長篇小說中的《牽風記》(徐懷中)、《人世間》(梁曉聲)、《云中記》(阿來)、《暖夏》(王松)等作品,都是經由這種有規模又有深度的現場研討、有準備又較權威的學術評論,使作品所富有的獨特的精神內涵、所具有的較高的文學品質,經由深入的挖掘、細切的解讀,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和有力的推介。

      還有一些與主題寫作相關的文學作品,理論批評不僅有及時的跟進推介與作品評論,而且還會通過預先閱讀作品征求意見本或電子版,形成一定的閱讀意見,以小型改稿會或提供修改意見的方式,提前介入作品的寫作與修改過程,以出書前的意見回饋促動文學作品的質量提升與藝術完善。如紀紅建的報告文學《鄉村國是》、趙德發的長篇小說《經山海》、陳毅達的長篇小說《海邊春秋》、老藤的長篇小說《戰國紅》等作品,都在作家初步完成寫作之后,由相關部門舉辦以評論家、編輯家為主的小范圍的作品改稿會,給作品集體會診把脈,面對面地提出修改意見與建議,使作品進一步得以完善。這些作品經過批評家的獻計獻策和各方面的合力打磨,都顯著提升了作品的藝術質量,先后獲得了“五個一工程”獎等重要獎項。

      一些出自知名作家之手的長篇新作,往往都會有自己的藝術新運思,蘊含創作的新突破。針對這些作家作品,一些重要的文學理論批評刊物往往會不定期地在刊物上開設評論與研究專輯,以三到五篇評論文章,對作家作品進行多角度觀察與多方位研究,以此形成刊物的一個亮點,也構成作家作品評論的一個重點。以《當代作家評論》為例,2019年以來,該刊就先后組編和刊發了余華、蘇童、王安憶、格非的作家評論專輯,以及賈平凹、老藤、徐兆壽等作家的新作評論小輯。創刊時間不長的《中國文學批評》《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等理論批評刊物,在作家作品的評論專輯方面,用心和用力都較多,因而在研究作家和推評新作方面都顯示出了特別的力度。《中國文學批評》每期推出一個作家評論小輯,針對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徐懷中、李洱、梁曉聲、陳彥等作家,都依次推出了專門的評論小輯。此外,還有推出小說新作的麥家、滕肖瀾、東西、格非等作家,也先后開設了評論專輯,組織一些評論家撰文予以評論。《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在這兩年間,先后就莫言、賈平凹、麥家、梁曉聲等作家,李洱、徐則臣、王松、徐兆壽、張檸等人的新作,開設研究專輯和評論小輯,就作家創作的特色、作品的成色,進行文本細讀和藝術評析。這些評論專輯,以不同的角度對于作家的深入體察,對于作品的細切品味,構成了對于一個作家或一部作品的多角度的解讀與集束式的評論,無論是品評作品特點,還是論析作家風格,顯然更見深度,也更具力度。

      文學經驗的梳理與總結

      以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為契機,對某一時段的文學創作與事業發展進行回眸展望和歷程回顧,并通過一些重要的作家、經典的作品,勾勒文學創作的行進脈絡,總結文學發展的基本經驗,是這五年間文學理論批評工作一個重心所在,也是一個特點所在。這種文學歷程的回顧、文學經驗的總結,可以溫故知新,觀往知來,對于文學創作吸取應有的營養,文學事業獲取必要的借鑒,推動當代文學更好地前行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至2018年,我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整整四十年的歷程。在這前后,一些黨報的文學版和文學報刊都開辦了專欄、專版,一些專家學者紛紛撰寫專文,就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學豐碩成果、創新發展與重要經驗等,開展系列性的評論與研究活動,形成了理論批評界的關注熱點。較有影響的舉措與活動,就有《人民日報》的“逐夢四十年”欄目、中國作協于2018年底舉辦主題為“回顧與展望: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文學”的博鰲論壇、《文藝報》的“回首四十年,放歌新時代”系列研討等。與此相關的理論批評文章,或者總體性地評說改革開放以來文學發展的歷程與意義,或者具體性地論述某一文體與類型的創作成果與成就。如錢小芊的《40年,鑄就文學的時代品格——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文學發展成就與經驗》、孟繁華的《這一代人的青春——知青文學四十年》、陳曉明的《文學觀念與話語的解放——略論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文學理論批評》、李朝全的《時代的先聲——回眸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文學》、何平的《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學:邏輯起點和階段史建構》、賀紹俊的《當代小說從宏大敘事到日常生活敘述》、洪治綱的《“人”的變遷——新時期文學四十年觀察》、高建平的《新時期、新世紀、新時代——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文論發展》、白燁的《為變革的時代描形造影——改革開放四十年小說創作的幾點經驗》等。這些文章從不同的方面梳理了新時期以來文學創作的開拓性成果,描述了文學領域某一方面的突破性新成就,整體上又構成了對于新時期四十年以來文學發展進程與創作繁盛狀況的總體繪描,深入探討了改革開放與文學發展的互動情狀與密切關聯,觀照了創作的新實踐,總結了文學的新經驗,

      在2019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文學界乘著舉國歡慶的東風,對中國當代文學的七十年走過的曲折而光輝的歷程,在各個方面取得的巨大的成就,舉辦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撰寫有分量的專題文章。這些現場活動與理論文章一起構成了對于中國當代文學七十年的歷程回望、成果梳理與經驗總結。2019年5月到9月,先后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召開的“中國文學研究七十年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召開的“回顧與展望:外國文學研究七十年”學術研討會、上海社會科學院召開的“上海社科院文學所成立四十周年暨新中國七十年文化發展邏輯”學術研討會等。遼寧、湖南、陜西、浙江、江蘇、山東等省市的作協與高校,都在這一時期召開了相關專題的研討會,就本地文學與共和國文學的七十年成就進行了理論回顧與學術研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開辟系列專版,連續發表有關文學的經典作家與作品的回顧與評述,文學各個方面的創作成就與基本經驗得到梳理與總結。如鐵凝的《與人民一道前進——新中國文藝的初心與使命》、錢小芊的《與時代共進步,與人民同呼吸——七十年中國文學成就與經驗》、於可訓的《努力以精品奉獻人民——七十年中國文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潘凱雄的《在廣袤的時空中呈現時代感——長篇小說創作七十年成就與經驗》、李炳銀的《展現鮮活生動的社會歷史畫卷——中國報告文學七十年經驗與啟示》、王堯的《寫出時代的美與精神高度——新中國七十年散文創作的啟示》等文章,或宏觀地把握文學歷程、概述文學成就,或聚焦于某一門類,細述重要收獲與累累成果,都對中國當代文學七十年的歷程、成就與經驗,構成了系統的梳理與整體的掃描,生動地揭示了新中國與新文學相隨相伴的歷史進程和相輔相成的繁榮景象。

      2021年喜迎建黨一百周年,一些重要的黨報與文學界的報刊,組約了一些文學家和理論批評家撰寫文章,就建黨百年與文學發展進行歷程回顧與經驗總結。這些文章圍繞著建黨百年的總主題,從不同角度論述了黨的領導、黨的方針政策等與文藝發展的密切關系和重要指引。其中不少論題涉及到了黨的發展與文化文學建設的關系,以及黨在不同時期領導文藝工作的經驗。如王蒙的《文學里的黨史和黨史里的文學》、董學文的《中國共產黨百年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黨領導文藝工作的豐功偉績和基本經驗》、陳思和的《建黨百年與當代文學研究》、仲呈祥的《黨的領導是文藝繁榮的根本保證》、吳義勤的《百年中國文學的紅色基因》、蔣述卓的《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文藝格局的構建》、賴大仁的《人民文藝的百年歷程:理論與實踐》、白燁的《四時花似錦,文苑氣象新——黨的文藝方針政策與當代文學事業的發展》、梁庭望的《黨的領導與少數民族文學發展》、杜學文的《百年奮斗光輝歷程中的文學貢獻》等。應該說,在我們之前的當代文學研究中,存在一個顯見的缺陷,就是較少從黨的領導的角度來考量文學的發展,評估其影響與作用。這樣一些文章的批量出現,正是對長期以來存有的這一缺欠的有力彌補,這使得我們在中國文學的整體考量與中國特色的深刻認識上,把握更為準確,視野更為廣闊,理解也更為全面。

      網絡文學評論的蓄勢與建設

      網絡文學作為中國當代文學中最為特殊的部分,無論是興盛的速度之快,還是繁衍的范圍之廣,都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自從上個世紀末崛起以來,網絡文學已成為當代文學中發展最快、受眾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文學版塊。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穩步增長至4.67億,占全部網民數量的47.2%。網絡文學作家與讀者遍布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小城市網絡文學下沉用戶日益增多,顯示出我國網絡文學蓬勃發展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也持續激發了網絡文學行業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網絡文學的成分雜、受眾多、影響大,建設好網絡文學就成為當代文學與文化建設中的重大課題。這其中,網絡文學研究與理論批評的建設,就不僅是題中應有之義,而且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網絡文學自產生之后,與評論和研究有關的工作實際上也隨之出現。但總的來看,網絡文學的評論與研究,多為傳統文學領域里的有興趣的研究者的轉身或延伸,而且多為散兵游勇式的單打獨斗,所秉持的觀念與方法也都依托于傳統文學,實際的效用與產生的影響都很有限。在這情況下,中國作協于2017年成立中國作協直屬的網絡文學中心,就顯得十分重要。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以負責網絡作家的團結服務和創作引導工作、承擔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人才聯絡與活動指導工作為己任,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過去的網絡文學的自然自在狀態,也使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建設落到了實處。自2017年起,中國作協實施網絡文學理論評論支持計劃,引領網絡文學研究評論,加快構建網絡文學理論評論體系,網絡文學的理論批評工作開始得到更多的重視和顯著的加強。

      至2018年,從1998年發端的網絡文學,正好走過二十年。網絡文學研究以此為契機,從各個角度梳理網絡文學的歷史,展望網絡文學的未來。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與上海作協等單位合作,舉辦“中國網絡文學20年”研討活動,并推選了20部優秀作品,促進了相關研究。此后,一批以網絡文學二十年發展為研究對象的成果相繼推出,如《改革開放宏闊背景下的網絡文學20年》《網絡文學的渠道與內容關系解析》《網絡文學20年:媒介革命與代際更迭》《網絡文學20年發展及其社會文化價值》《態度與方法:略說介入網絡文學20年的學術資源》《中國少數民族網絡文學20年巡禮》等。

      2020年11月,中國作協在杭州召開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就網絡文學的理論建設發表各自的意見,共商如何加快推動建構適應網絡文學特點的網絡文學理論評論體系的大計。這幾年,網絡文學中心還利用中國作協的“重點扶持項目”,扶持出版《中國網絡文學年鑒》《中國網絡文學理論評論選》《網絡文學大事記》等重點研究項目,組織《文藝報》開設“網絡文學專刊”等,全面梳理總結中國網絡文學在創作、評論研究、隊伍及引導、產業發展及海外傳播等方面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中國作協網絡文學杭州研究院,山東大學、中南大學、上海大學基地等,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評論人才培訓、選題資助、扶持理論評論著作出版等,推動網絡文學評論研究。

      網絡文學的作品排行是一種包含了評價因素的作品推介,是廣義的評論的別一形式。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連續組織的中國網絡文學排行榜的評審與發布,從海量作品中遴選出各個類型中的優秀之作,對于推動創作的質量提升、導引讀者的文學閱讀都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江蘇的網絡文學“金鍵盤”獎、上海的網絡文學“天馬”獎等,對于推介網絡文學優秀作品、引導創作質量的提升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總體來看,與方興未艾的網絡文學發展態勢相比,網絡文學的研究相對滯后,網絡文學的理論批評的總體基礎仍很薄弱。但在各個方面的合力推動下,網絡文學的理論批評正在不斷蓄勢、逐步成形、日漸壯大,也是正在顯現的事實。網絡文學理論批評成為網絡文學整體構成中的重要一翼,當是指日可待的。網絡文學理論批評的成長與壯大,對于網絡文學的健康生長,乃至整體文學的協調發展,都是極為迫切和至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