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虛擬映像或改變文學學科定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梁新軍  2021年11月17日09:21
      關鍵詞:虛擬影像

      一般而言,文學理論都將文學定義為“語言之藝術”,認為其屬于藝術門類的一種。在以往的文學研究中,所謂“語言之藝術”,主要指書面語言。那么,“語言之藝術”是否揭示了文學的本質?以書面語言為載體的文學,是否為文學的全部或主要形態?從人類學和文明史的視角來看,把文學理解為“語言之藝術”,其實只是看到了文學作品的外在媒介特征。如果僅從文學的外在媒介特征來看待文學,往往無法真正理解文學的本質,也無法讓我們認清文學在當今時代的現狀及其未來的命運。無論從文學的起源來看,還是著眼于文學的當代和未來命運,我們都應跳出狹窄的把文學單純視為“語言之藝術”的學科性定義,而要從演化人類學和當代媒介多元化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文學。

      01

      文學不只是“語言之藝術”

      從人類學的視角看,文學作品的書面文字形態,既不是文學最初的媒介形態,也不是最主要的媒介形態。文學最初是以口頭語言記錄和傳播的。人類學家根據考古證據發現,早在50萬年前,智人便有了語言表達能力;20萬年前,智人的語言能力已發展成熟。據此,我們有理由推測,人類的口頭文學傳統很可能在書面文字起源前已經歷了十幾萬年。而按照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簡史》中的說法,智人“講故事”的歷史至少有六七萬年。相比于口頭文學傳統的六七萬年甚至是十幾萬年,只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書面文學顯然是小巫見大巫。以書面文字作品為中心的文學史,只是漫長的文學史進程中的短暫時間,而即使在這短暫的時間里,口頭文學也一直在延續和發展。

      無論是口頭文學還是書面文學,都是以語言為載體,都沒有超出“語言之藝術”這一文學的定義。然而,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都是表情達意的符號體系,都是一種媒介(本文采用的是一種廣義的媒介觀,把表情達意的符號體系和承載符號體系的載體本身都統稱為媒介),其本身并不是文學。從人類學的視角看,文學主要指那些虛構的故事。虛構的故事廣泛存在于人們的頭腦和想象當中,是一種主體間的事實,一種不同主體所共有的想象的世界。虛構的故事和想象的世界,在人類的語言革命發生后,獲得了表達和傳播的機會,從此成為人類社會中重要的文化內容。語言作為人類發明的最初媒介,充當了承載和傳播文學的主要手段,并延續至今。

      然而,自古以來,人類不只是依靠語言講述虛構的故事。語言雖是人類發明的重要媒介,但人類的身體和行動也可以傳情達意,并構成一種特殊的符號體系。無語言的啞劇或無聲電影顯然也能講述故事,它們作為表情達意的符號體系也可被視為一種媒介。如果說“荷馬史詩”在古希臘主要是利用口頭語言來講述故事,那么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荷馬史詩”則主要是作為書面文字媒介而存在。古希臘的戲劇,其主要存在形式是人物的戲劇表演,主要內容是演員的道白和行動,從媒介視角上看屬于一種利用多種媒介的綜合藝術形式。從廣義的媒介視角看,“荷馬史詩”的存在形態既有口頭語言媒介,也有書面文字媒介;而古希臘的戲劇,則是以人物的現場表演為核心的多媒介形態作為主要存在形式的。

      從人類學和媒介的角度審視文學,我們會發現,文學并不只是“語言之藝術”。從古至今,文學一直都在利用多種媒介來講述其自身。

      02

      當代科技帶來全新文學形態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陸續發明了許多新的媒介形式。在智能化的終端設備出現前,人類已經發明了眾多媒介技術,如廣播、電報、電話、電影和電視機等。本文既把語言這一表情達意的符號體系視為人類發明的一種媒介,也把符號體系(聲音、文字、圖像等)所賴以寄生的載體本身視為媒介(如熒屏)。如此定義的話,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下,人類的確進入了一個媒介多元化的時代。在此背景下,文學也迎來了一個媒介多元化的時代。

      電影和電視機的發明,讓人類進入了一個大眾文化的新時代,文學也以一種新的形態呈現在了讀者/觀眾面前。電影和電視機利用攝影技術和熒屏播映技術,能夠以動態影像的方式講述虛構的故事。電影和電視機固然是新的媒介,但從文學的外在媒介形態上講,它們都只是把原來在舞臺上的戲劇表演加以技術性的復制并稍作加工,搬上了熒幕而已。電影和電視機所呈現的文學媒介形態,依然主要是人物的戲劇表演。作為綜合的多媒介的文學表現形式,它們都只是將那種現場性的戲劇表演,壓縮成二維的平面動態影像,超時空地傳輸給熒幕前的觀眾。和舞臺上的戲劇表演相比,呈現在電子熒幕里的戲劇表演,雖然仍主要是以人物的道白和行動來演繹虛構的故事,但其新特點在于傳播范圍更大,取消了戲劇表演的現場性和唯一性,使觀眾無須與戲劇表演者處于同一時空便可欣賞戲劇,并且可以無限次地欣賞。

      互聯網的出現,使人類的即時交互技術得到了新一輪的發展。人們坐在電腦屏幕前,通過鼠標和鍵盤的操作,便可以實現瞬間的溝通交流。這一背景下的文學也進入了一個媒介多元化的繁榮時代,文學的存在形式有了新的革命性變化。比如,以演繹虛構的故事為核心的敘事性電子游戲的出現。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與成熟,敘事性的電子游戲得到了快速發展,在今天已成為許多人的重要文化娛樂方式。實際上,如果我們把文學視為不依賴于外在符號體系而只存在于主體間的虛構的故事,那么敘事性的電子游戲顯然是一種文學的新的存在形式。

      敘事性電子游戲的革命性不在于它在講述或呈現故事的媒介手段上有什么新變化,而在于它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其特殊之處在于,與動漫電影或任何傳統的文學形態相比,它屬于一種未完成的文學作品。在此之前,任何呈現給讀者或觀眾的文學,無論其媒介形態怎樣,都屬于已完成的文學作品,具有文本的穩定性和不變性。但敘事性的電子游戲不同——游戲本身只向玩家提供素材,提供各種供選擇的人物角色、魔法道具、故事場景和多種可能的情節,具體故事的演繹需要玩家的參與,玩家的參與使得游戲設計者所提供的未完成的劇本得以最終完成。敘事性的電子游戲這一互聯網背景下得到快速發展的新文學形態,其創作者包括兩個主體——游戲設計者和玩家。這兩個創作主體的合作,使得一個文學作品最終形成。敘事性的電子游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類型,其革命性的意義在于擁有雙重的創作主體,玩家這一創作者成為故事里的主人公或某個角色,使故事的創作者和故事中的人物合而為一。并且,這一文學作品的讀者也主要是玩家自身。所以,這一文學形式實際上將故事的創作者、故事中的人物和故事的讀者這三方主體都合而為一,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學形態。

      03

      未來立體虛擬映像展望

      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可能會出現不再依賴電子熒屏的新的視像媒介,即立體虛擬映像。立體虛擬成像技術的發展,可能使這一設想在不久的將來即會實現。如果立體虛擬映像在未來能像今天的互聯網和智能終端設備一樣普及,那么彼時的電影和敘事性的電子游戲,很可能就告別了今天的二維視像時代,而進入高度仿真的立體式虛擬空間的視像時代。

      彼時,對虛構故事的演繹和呈現,很可能以某種方式回歸到傳統的在立體空間里的戲劇表演。不同的是,傳統的戲劇表演只限定在一小塊舞臺上,電影和電視劇里的表演雖然可以更換許多舞臺和場景,但也主要都是實景,是真實世界里的空間;未來的立體虛擬映像,其“舞臺”和場景可以既有真實空間場景的映射,也有純粹的虛構的空間。彼時的文學世界和虛構故事的“舞臺”,很可能比今天的更為自由和多樣化。

      如果說古人主要依靠想象來演繹虛構的故事,依靠語言承載和傳播,那么未來的人類不僅仍有頭腦來想象虛構的故事,或許還可以用高度擬真的虛擬映像世界來演繹和傳播虛構的故事。媒介技術的發展,不僅導致了文學存在和傳播形式的變化,還可能導致文學本身的變化。今天的超文本網絡文學、敘事性電子游戲和未來的高度擬真的立體虛擬映像,都是其代表或發展方向。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