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客戶端 | 吳新宇  2021年10月26日09:05

      1926年,郭沫若在《馬克思進文廟》一文中以文學化的想象和幽默的語言描述了馬克思與孔子對話場景。在經歷過一番長談后,馬克思感嘆:“我不想在兩千年前,在遠遠的東方,已經有了你這樣的一個老同志!你我的見解完全是一致的。”孔子也說:“單只要能夠了解,信仰你的人就不會反對我了,信仰我的人就不會反對你了。”馬克思主義從內容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契合之處,從發展進程上自傳入中國起就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廣泛地吸收全人類思想精華,是屬于全人類的共同智慧。世界歷史的形成開啟了各民族互相依賴互相交往的一體化進程。世界歷史既包括物質生產,也包括精神生產。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發展和交往的產物,其中也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近代以來,歐洲傳教士把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翻譯介紹到西方,對歐洲思想界產生了深刻影響。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從萊布尼茨到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等,都不同程度地研究過中國哲學。馬克思撰寫的《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等關于中國的文章,就曾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析當時中國革命情況。黑格爾把“兩極相聯”的辯證法看成適用于一切民族的普遍真理,馬克思接受了黑格爾的這一判斷,指出“中國革命對文明世界很可能發生的影響卻是這個原則的一個明顯例證”,由此展開他對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關系的分析。馬克思指出,隨著英國用大炮打開中國市場,封閉的舊的中國必然像木乃伊接觸空氣一樣解體,中國將發生巨大的社會變革。他甚至預言中華共和國的出現,以中國哲學與黑格爾哲學的關系類比中國社會主義的一般性特征,“中國的社會主義跟歐洲的社會主義像中國哲學跟黑格爾哲學一樣具有共同之點”。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諸多契合之處。比如,在基本立場上有共通之處。馬克思主義堅持人民立場,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了民本思想。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比如,在基本觀點上有契合之處。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統一于物質,中國古代哲學中有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氣”被認為是萬物的本原,世界統一于“氣”。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以知行關系進行了諸多探討。很多思想家注重行,主張行先于知,由行致知。荀子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中國古代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認為凡物必有對,相反相成。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比如,在方法論上有融通之處。以實事求是為例,班固的《漢書》有“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原意是考證古代經典文本的真正含義,指治學的態度和方法。毛澤東重新解釋了實事求是命題,“‘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確立了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工作方法。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在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也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毛澤東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命題。在新時代,需要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第一,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思想資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尚書》提出“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禮記》描述了“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這些傳統思想對于新時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啟示意義。

      第二,厚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表現出的諸多特征,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共同富裕與“不患寡而患不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跟“天人合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與“倉廩實而知禮節”等,都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第三,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各民族和國家之間堅持對話協商,各文明之間交流互鑒,建設一個持久和平、開放包容的世界。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和”的思想,“協和萬邦”“和而不同”等已經融化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公平正義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推動國際關系沿著更加公平正義的方向發展,更好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這彰顯了“天下為公”的中國智慧,強調尚公之德,以公義戰勝私欲,才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