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劉志明  2021年09月16日16:18
      關鍵詞: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都須臾離不開文化自信力量的堅強支撐。

      形成引領國家、民族前行的強大凝聚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今天之所以能夠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以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靠堅如磐石的文化自信,靠始終如一地堅守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靠自覺遵從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永不褪色的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引領,從而使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始終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和豐厚滋養之中,并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這種對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的中華文化的高度自信,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了腳跟,也激勵著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提供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助推力。毛澤東同志深刻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堅定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是要推動文化繼續繁榮發展,這必定更加彰顯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助推力。首先,有利于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文化不僅具有意識形態屬性,也具有經濟屬性。從經濟結構上來說,文化屬于第三產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提質增效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尤其在我國經濟發展雖然趨于穩定,但下行壓力依舊不容小覷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努力把文化產業打造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和轉型升級的新引擎。而且,世界經濟發展史充分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達程度越高,其文化的支撐作用就越大。這啟示我們,在新時代,我們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著力提高文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其次,有利于增強社會獲得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除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經濟屬性外,文化還具有社會屬性。文化的社會屬性突出表現為,它可以為社會提供豐富多樣的公共文化產品,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增強文化服務產品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供給,可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不斷增強社會和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可以不斷鞏固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局。

      增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戰略定力。相對于經濟、科技等硬實力來說,文化雖然是一種軟實力,但它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這一地位,從根本上決定了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必須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作為其精神血脈的民族文化。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今世界,在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們必須有堅如磐石的文化自信,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的地位,統籌推進包括文化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定不移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任由國際風云變幻,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始終充滿朝氣地生存和發展下去,才能不斷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