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三三《圓周定律》:激情,作為一根稻草
      來源:上海文學(微信公眾號) | 王繼軍  2021年09月12日20:16

      《論語》“子路篇”里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大概是我們文化里對“狂者”最高的贊譽了。生活中喜歡狂者的人應該很少,但狂者進入文學里面,形象大多是可敬甚至可愛的,外國有著名的堂·吉訶德,中國有《狂人日記》里的狂人,賈寶玉應該也是。文學中的狂者多體現某種理念,進入“本質”領域,而世界按斯賓諾莎講,就是存在著,談不上本質,最多也是“存在先于本質”。理念或者說本質是人的一個幻想,但人或者說人類總要追求本質,與其說這是人的一種天性,毋寧說非本質的世界不好居,即有苦難。為擺脫苦難,要去另外一個地方,哪怕那個地方不存在。所以有雅斯貝爾斯這樣的話:“世俗人只能看見世界的表象,只有偉大的精神病患者才能看見世界的本源。”這應該也算是文學表現狂人形象的綱領了,某種意義上講,文學尤其是偉大的文學基本上都有這樣的氣質。肯定不能說三三的作品《圓周定律》是“偉大的文學”,但它確實在“硬件”上屬于這個氣質系列了。

      小說的題材是律師生活。女主人公是一個知識產權方面的見習律師,文中參與了一場有關知識產權糾紛的官司。她是被告方面的律師,但卻對原告很有興趣。原告即是我們說的一個狂人,叫任天時,是發明狂人。他自稱有幾千項發明,形而下的有汽車方面的、治病方面的(偏方)和菜譜,形而上的“發明”是圓周定律,“1999年,我無意發現圓周運動的神秘性……我認為,所有關于永恒的密碼都寫在圓周運動里……”在這個發明狂人的眼里,他的圓周定律不僅僅是一條自然的規律,主要還是能“拯救人類于水火”的東西,雖然他就是一個油田的辭職工人。在同事眼里這樣一個人妥妥的就是一個神經病,但女主人公相信他。原告的官司是打不贏的,甚至沒有立案,但這沒有影響她對他的興趣,應該說還增加了她對他的同情。她開始給他寫信,增加官司外的交往,主人公給出的理由是:“我個性平淡,對充滿激情的人總是羨慕,很想了解你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去研究發明,在幾乎沒有經濟獲利的情況下。”

      當然,能有這樣的“羨慕”,對所謂的“世界表象”也多少是有覺悟的,用我們的話說是見不到“中行”。她的男友也是一個律師,雖然業務不一樣,但是兩個人出于厭倦不交流工作,而非得交流工作的同事,一個前輩律師以法務主管的心態從事律師工作,根據客戶的要求爭取輸或者贏,但認真對待自己的律師義務的律師也不過是盡律師的義務。主人公給發明狂人的信里提到“起訴”這個詞的希臘語的本意:“追趕禽獸的意思。這很好玩,借助一種更宏大、公正的力量去啟蒙智性未開化的生物。”也就是說大家的工作都不是在這個層面上展開的,同時也就是暗示生活也從沒有在這個層面上展開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主人公是感到孤獨的:“貧乏的人生中,孤獨進攻過無數次……但在那些年里,我不再向人敘述孤獨……因為我已然明白,很多東西說出來也無濟于事,對消除孤獨抱有期待是幼稚的。”這等于默認孤獨就是存在的本然。小說里面有一個細節,主人公跟律師同事聊天,同事說曾經寫過詩,然后“我驚嘆一聲,問她去哪里可以讀到”。整篇小說里,主人公一直是很淡漠的,但當同事提到詩后,卻用了驚嘆詞,一下子“熱情”了,并且想以此與同事交流,但同事寫詩已經是過去式了,交流的愿望隨即就落空了。她跟狂人的交往——寫電子郵件,更多的是談論事物的“本質”,比如關于一個人幻想自己是天才,她是這樣理解的:“那種心態很難闡釋,未必完全是虛榮、或企圖得到關注,在我看來,它更接近于一種交流的欲望……他們潛意識里的需求,絕不是占有資源、控制他人,而是反過來,他們愿意憑借一種熱望獻出自己。”只是發明狂人其實不能理解她的話,以至于用她肯定他的話來向世人證明自己,導致她交流的愿望又落了空。按小說的邏輯是發明狂人的庸俗讓主人公失望了,但換個角度講主人公的失望可能是來源于自己對“本質”的茫然。

      相比現在,古代講“中行”也是有比較清晰的界定的,那跟著的“狂”或者“狷”的定義甚至更清晰。但“本質”就非常模糊了,用存在術語叫“本真”也“不遑多讓”,按海德格爾說的“本真”的另一個狀態叫“沉淪”。他分析“沉淪”的性質是閑談、好奇、兩可,很像是《圓周定律》的女主人公自認的生活狀態。這種狀態沒有具體的壓迫,因此也就沒有明確的解放意向,只有朦朧的解放意欲,所以“平淡”對“激情”的羨慕也就是這意欲的一綻,所以當狂人用主人公的肯定來證明自己的時候,主人公尤其失望了,因為她本來就是想靠著狂人來“證明”自己的:二人還都是“存在著”,還沒能在“本質”里相遇,也因此激情開始作為一根救命的稻草,結局則成了一根壓垮的稻草。

      2017年,作家三三和何平教授有一個對談,叫《好奇心讓我不愿意輕易對事物下結論》,里面提到三三的創作有兩種風格:一種敏于想像,一種敏于感受,對于作家來說這是難得的綜合性天賦。《圓周定律》風格傾向于后者,但也融入了“想入非非”的風格,雖然這個風格在這篇小說里發展不充分,但這種融合暗示作家以后可以在一部作品里面更完整地表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