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拍短視頻、開付費課、參與平臺人文藝術建設 嚴肅的文化人想和你聊聊天
      來源:齊魯晚報 | 師文靜  2021年08月16日14:53

      “我想和年輕人聊聊天。”在作家莫言8月初開通的公眾號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8月10日,作家劉震云在抖音發出第一條短視頻,用視頻形式向年輕人介紹他離開河南農村成為作家,又走向世界文壇的過程。他希望跟網友聊一聊文化和生活。

      8月12日,作家賈平凹開通抖音號,告訴讀者他出版了新書《諸神充滿》。有網友在下面留言:“爺爺,我做過您文章的閱讀理解。”

      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上,還有更多的人文藝術創作者、人文學者,通過視頻、語音、圖文等新媒體形式與網友見面。積極擁抱新媒體,向年輕人敞開心懷,成為越來越多嚴肅文化人的選擇。文化人、年輕讀者、平臺等各方的一起“奔赴”,正在促成這一道互聯網風景。

      作家學者教授

      向新媒體張開雙臂

      作家莫言自從8月2日開通訂閱公眾號以來,共發布4條推送,每條推送早已突破10萬+的閱讀量,可見莫言本身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新媒體上的莫言,呈現出來的是非常年輕開放的心態。比如在公眾號上玩起明星們熱衷的快問快答環節,用“飯量大、睡眠少、體力好”三個詞形容自己,自稱寫作的小癖好過去是抽煙現在是喝酒等。莫言是很積極擁抱新媒體的作家,他在去年就開通了抖音號,除了分享自己的新書《晚熟的人》,還推送了寫書法、介紹黃河壺口瀑布和黑瞎子島等祖國河山的視頻,雖然內容不多,但擁有50多萬粉絲。

      因為碰巧都在近日推出新書,作家劉震云、賈平凹前后腳在抖音開通賬號。劉震云的新作是長篇小說《一日三秋》,首推視頻回顧了他以河南省文科狀元考入北京大學,開始了發表小說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過程。劉震云開號得到很多網友的關注,終于可以與作家本人交流,有網友積極提要求,希望他多講一講古典文學。

      賈平凹出版的新書是散文集《諸神充滿》,他在視頻中說,“寫一本書,就是把對世界和生命的看法寫下來;讀一本書就是在學習這個作家一生的東西”。年輕的網友們在評論區評論熱烈,都在探討他們做過賈平凹“爺爺”哪篇文章的閱讀理解。賈平凹的《高老莊》《父親》《滿月兒》《一棵小桃樹》《風雨》等散文、小說等,深深地留在年輕人的記憶中。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層出不窮。新媒體憑借便捷性、互動性等特質正在改變并無孔不入地滲透進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嚴肅文化人開始擁抱新媒體。尤其是這兩年隨著泛知識內容視頻化、語音化,以及知識付費潮流的興起,人文藝術創作者、人文學者在接受微信、微博等圖文為主的自媒體后,又繼續接受短視頻平臺,以更多樣的形式接觸年輕人。

      抖音上已入駐的文化名人,還有鄭淵潔、馬未都、李銀河、蔣勛、周國平、易中天、馬家輝、余秋雨、麥家、李洱、劉墉等,可見文化名人們對短視頻媒體的接受度比較高。他們大多分享新作、分享寫作感受以及發表簡短的對某一現象的觀點等。不少人能保持不間斷的更新,與網友分享新作和感悟。同時,文化名人也開始進駐小紅書、西瓜視頻等流行平臺,比如作家劉墉、馬家輝、周國平、李銀河等在小紅書就很活躍。有趣的是,文化名人們的視頻大多是一次長時間的采訪、演講內容進行批量制作,分多次推送出來,而像李銀河、劉墉等人雖每一期探討的主題不同,但都是同一個視頻多平臺分發,滿足不同平臺用戶的需求。

      而在長視頻平臺,比如嗶哩嗶哩,則是人文學者集中的地方。在這里備受年輕人喜愛的學者,有講中國文化的許紀霖、講電影的戴錦華、講詩詞的戴建業、講法律的羅翔、講時事的沈逸等,這些教授都來自全國各大高等學府,看得了鬼畜,說得了段子,比很多學生懂得網絡潮流,還有更年輕的心態。有的教授當著積極營業的UP主,有的教授做UP主之余推出的專業學術課程也深受網友的喜愛。

      文化名人、人文學者積極投身新媒體,面對的是讀者之外、課堂之外更加廣闊的受眾,他們與年輕人展開深入、便捷、即時、個性化的溝通交流,逐漸突破了自己,也為年輕網友帶來更廣闊的知識的海洋、更多元的思想的碰撞。

      更坦率的交流方式

      更多元的思維空間

      記者了解到,作家劉震云的短視頻平臺自媒體,由作家、北京長江新世紀、抖音三方一起來運作,出版社和作家負責提供內容,平臺制作和運營。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最近劉震云的新作《一日三秋》剛舉行了首發式,他剛上完節目還拍了紀錄片,有充足的視頻資源可以推送,所以才開了賬號。此工作人員稱,劉震云的新媒體賬號會盡可能地長期做下去,除了向讀者分享新作,還會盡可能多地推送一些作家生活感悟、對文學作品的解讀等。劉震云稱,他入駐抖音,是因為想與讀者展開更多面對面的交流,聊一聊文化和生活,他想要跟讀者一起讀更多好書,交流好書,一起見證中國文學更好的未來。

      莫言的公眾號由作家莫言與讀客文化共同運作。讀客文化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賬號的內容由莫言提供,他們負責代運營,賬號每周一發布一篇莫言的文章,在二條推文中發布一條莫言語音,每期聊一個話題,與大家分享莫言對文學和人生的想法。作家賈平凹的自媒體賬號也是由作家本人、出版他新作的果麥文化、抖音一起運作打理的。果麥文化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賈平凹在新媒體平臺非常受歡迎,首條視頻10萬+點擊量,24小時收獲13多萬粉絲,這個賬號暫時計劃只在新書宣發期推送,是否長期做下去還要看實際情況。

      作家們可能沒有精力、時間來保證自媒體頻繁地推送內容,但大多數對新媒體抱有非常開放的接納態度。作家李洱說,作家總是希望與讀者有更多直接的交流,短視頻這種交流方式對作家來說也非常重要,它可以讓作家與讀者更坦率、方便地相處,同時還可以豐富作家的知識,豐富作家對世界的看法。

      根據B站數據,截止到今年6月份,沈逸的《白宮里的主角們》售出141230套;羅翔的刑法課賣出了49000套;戴建業老師的《高能詩詞課》更是銷量不俗。目前除了平臺自制,活字文化、觀察者網等人文新媒體內容生產者正源源不斷地為知乎、豆瓣、B站等平臺輸送人文視頻,比如戴錦華的電影課,郭寶昌的京劇課等。

      其實,對這些作家和學者來說,短視頻尚可以先開號運作,帶來更多挑戰的則是面向網絡大眾的這些課程。

      華東師大教授許紀霖一開始擁抱新媒體時,感覺是一場痛苦的煉獄。他在得道平臺制作中國文化課,一年半都在打磨課程,一遍又一遍退稿、改稿,說是一場痛苦的煉獄也毫不過分。經歷磨練的許教授今年3月成功成為B站很受歡迎的UP主。許紀霖說他想要做的就是能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所能理解的表達,盡可能地傳遞一些不一樣的聲音,為年輕人營造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可供選擇的思維空間。

      戴錦華也是較早使用新媒體打開更多公共空間的學者,幾年前,她講電影的音頻課程《52倍人生》就已風靡豆瓣?,F在她轉戰B站推出談電影的短視頻和長課程,同樣受年輕人的追捧。戴錦華在接受訪談時稱,她走進互聯網的核心動力是非常個人化的,因為自己開始步入老年,想以某種形式去嘗試留下一點東西,就選擇用這樣一些電子媒介的手段,但這些東西是否真能“留下”,還是像很多互聯網上的東西一樣最終全滅,她會坦然交給媒介、時代,讓人們去篩選。

      平臺與文化人、年輕人

      展開的一場集體奔赴

      平臺也越來越認識到人文藝術、泛知識內容對平臺品質提升的重要性。比如小紅書8月份開展人文藝術季,邀請作家、學者馬家輝擔任召集官,并對參與藝術話題的用戶,提供長期的流量扶持。

      細心的網友或許已發現,抖音的首頁悄然“變臉”,近日開始內測“學習”入口,并將該入口放在首頁的一級入口,與“推薦”“關注”并列,成為一個核心功能入口,為知識類視頻內容創作者開辟了單獨的通道,展現出對知識內容的迫切覬覦之心。抖音“學習”入口下的內容五花八門,包括人文藝術在內的泛知識內容,可以看出平臺希望通過知識短視頻去吸引更多用戶,增加用戶粘性,做短視頻版的知乎。

      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加碼知識內容,而不少年輕人早已在一些平臺展開學習。剛考上大學的琪琪,已開始利用暑假時間學習護理專業UP主的視頻,已工作了的孫芳則在B站學會了PS、PR等操作軟件。B站流傳著各種網友稱為“學神”的佳話。比如有一位網友反復聽山東財經大學副教授宋浩的《高等數學》等課后,考出數學學科教師資格證,從一名體育生跨越成為數學老師。

      依賴于互聯網增長知識,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的選擇,這一現象也體現在了數據上?!?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9.44億,多達95.4%的網民都是網絡視聽用戶,這當中泛知識內容的消費占比巨大。再比如,今年5月,有超過7855萬用戶在B站學習,占月活用戶的約35%。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陳睿在第九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中提到,“過去所有的知識我們都是記錄在書本上的,但是大家應該知道,比起書本,視頻對于知識的傳播更友好、更高效。所有書本上的知識都可以通過視頻再次傳播?!?/p>

      可以看出,知識內容視頻化大潮流已起,精耕細作的短視頻也可能會普及化,自媒體、視頻傳遞知識已被證明了它的巨大能量。但也有學者對新媒體、對大家擁抱新媒體持觀望態度。戴錦華教授就提出了要警惕知識簡化、思想簡化。她認為,新媒體是一種相遇和傳播的渠道,但是媒體自身的邏輯或者平臺自身的邏輯也可能會反過來改寫你、改寫學者們、改寫知識的形態或者改寫思想的內容、深度。在這個互動過程當中,我們究竟會朝哪個方向走,多種可能性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