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呼喚優秀作品 響應偉大時代
      來源:文藝報 |   2021年07月30日08:37

      多措并舉抓好主題作品創作

      滕貞甫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在過去的100年里,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忠實地記錄這段輝煌的歷史進程,以飽滿的熱情為時代畫像、立傳、明德,抓好主題作品創作,既是我們的工作職責,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的具體舉措。

      超前規劃,把主題作品創作擺上突出位置。我們始終把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時代強音作為作協工作的政治要求,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主題作品創作規劃落實、落細、落到位。一是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超前規劃一批主題作品創作重點選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抒寫中華民族新史詩要求后,我們及時規劃了一批書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題材的主題作品,突出“四個謳歌”,鍛造精品力作。目前,規劃的作品大部分已經問世。二是響應社會需求、回應讀者期盼,營造主題作品創作寬松氛圍。主題作品不是簡單的命題作文,好比一方沃土,作為規劃者把握的是耕種“八字方針”,具體種植生產則是作家的事,我們不去越俎代庖,指手畫腳。我們提倡作家在創作中充分考慮社會價值,考慮讀者審美取向,目的是使主題作品真正能夠留得住、傳得開,而不是出版后束之高閣、少人問津。三是做好論證評估,提高主題作品創作選題的成活率。本著對社會、對讀者、對作家負責的態度,我們對每一部規劃中的主題作品都要進行論證把關,及時替換那些沒有社會關注度的應景選題,做到精選、選精,保持主題作品規劃高品位。

      發揚傳統,對作家參與主題作品創作加以引導。新中國成立以來,遼寧一直是主題作品創作生產大省,上個世紀草明的《乘風破浪》、李云德的《沸騰的群山》、胡小胡的《藍城》等在文壇影響深遠。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榜樣是時代的坐標,我們通過青年作家導師制、遼寧文學優良傳統“又日新”、簽約作家評聘、午后文學時光等載體,引導青年作家向老一輩學習,做到不僅要打江山、守江山,還要愛江山、寫江山,積極參與主題作品創作。我們發動遼寧作協主席團成員和全委會委員帶頭參與主題作品創作,近幾年,由這些骨干作家創作的《我們走在大路上》《鍛造“中國芯”》《春風故事》《錦繡》《雄風北來》《銅行里》《一個銑工的飛機情緣》等工業題材作品相繼問世,成為文學遼軍值得關注的創作現象。

      精益求精,在主題作品創作上不斷注入工匠精神。遼沈大地是新中國工匠精神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工匠精神包含的敬業、精藝、專注、創新內涵同樣適用于主題作品創作。我們恪守文不厭改的古訓,杜絕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粗制濫造,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來鍛造主題作品,確保規劃作品高質量。一是倡導作家在創作準備上下足功夫,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豐富和萃取寫作素材。二是聯合出版社共同召開主題作品版前研討會,邀請評論家、作家、學者和編輯在出版前對作品進行研討。近年來,我們每年都在北京舉辦兩次主題作品研討會,請專家學者對作品把關定向,提出建議。三是留出適當窖藏期,作品完成后并不趕時間倉促出版,而是留出至少6個月的窖藏沉淀期,綜合各方面因素再度打磨,減少出版后的遺憾。辦法不怕老到,管用便是良招,我們通過以上舉措提高了作家創作主題作品的責任意識和精品意識,培養了作者,推出了佳作。

      大力扶持,讓主題作品領航守正創新主陣地。主題作品因其意識形態上的鮮明特質,必須給予扶持,遼寧省作協一直在扶持政策上向主題作品創作傾斜,這既體現了我們的工作導向,同時也是對作者旗幟鮮明的鼓勵。一是將規劃作品列入全省文藝創作重點扶持項目,給予資金支持;二是將主題作品出版列入省作協“金蘆葦”工程,在作品出版推介上給予支持;三是將主題作品創作列入年度定點深入生活優先考慮項目,為作家體驗生活提供便利;四是在遼寧省全民讀書節圖書推薦、影視改編、農家書屋采購書目選定等方面,給主題作品提供更多平臺,擴大主題作品的覆蓋面。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好這次全會部署,尤其貫徹落實好張宏森書記的講話要求,久久為功,抓好主題作品規劃創作,讓主題作品創作這一優良傳統在新時代得到賡續,成為文學遼軍永不褪色的品牌。

       

      講好中國故事 提高文學品位

      徐劍

      10年之間,時光匆匆流逝。在切入主題發言之前,我想先說幾句感嘆的話。我是2019年1月退休的,最后一次穿軍裝坐車回家,回望那個我當了44年兵的火箭軍大院時,我驀地覺得,作為一位軍旅作家,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經歷過一場戰爭,沒能像在座的貴祥、秀海兄一樣,踏著硝煙,走向戰場。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沒有經歷過戰爭的軍旅作家,他的寫作閱歷和譜系是不完整的。回到家里,我將軍裝掛在書房的架子上,看著仍氤氳著自己青春熱血與精神體溫的軍服,似乎還有一種幻想,等待某一天火箭軍和軍委宣傳局的征召,在第一時間,重新走上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現場,走進沒有硝煙的戰役之中。但是,我反而覺得很幸運,能夠幸福地度過了這么多年的和平歲月,親身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全程,有幸在場目睹和書寫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時的光榮與夢想。因此,對于一個作家的寫作,從來就沒有賦閑的時刻,退休只是轉場,即從軍事改革的戰場,轉移到了國家經濟建設的主戰場。

      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令我特別感動,開篇就說:“我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

      三個“偉大光榮”,道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奔小康的自信,也道出了五千年歷史進程之中一個偉大成就。 這樣煌煌的功業,歷朝歷代都非常難以做到,縱然是漢唐盛世,縱使是人文情懷最盛的北宋年間,都沒有解決好。可以說,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時空下,底層窮人的生活大都能被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概括,這種狀態一直穿越了數千年中華文明史的始終,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無法走出的歷史怪圈。當然,從世界范圍內來看,也沒有哪個富裕國家真正解決了窮人的溫飽問題。

      近40年來,尤其是進入最近的10年間,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以前所未有的歷史氣魄與雄心,動員那么多政府公務員和央企管理層駐村,聲勢浩大地展開了這場偉大精準的脫貧行動,傾一國之力,傾全民族之情,幫助窮人,讓窮人、老人、病人和孩子能夠衣食無憂,住有所庇。真正實現了一代詩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夢想,這也是中國文人共同的千年夢想。

      這三年間,我一直行走在祖國的大西南邊陲,創作了《天風海雨》《天曉1921》《金青稞》《怒放》《安得廣廈》等作品,這是我直面、正視、見證中華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絕對貧困的收獲。從偏遠的中國鄉村和邊地中國看華夏大地,從多民族融合的中國來看我們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黨的決策,深覺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以來,確實做了許多開天辟地的驚天偉業。一個社會的文明、一個時代的進步、一個大國的氣派,很重要的一個衡量尺度,就是看他是如何對待弱小民族和極少民族,如何對待婦女兒童和弱勢群體。“安得廣廈千萬間”在大唐盛世還只是一個夢想,而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已經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現實。

      真實的生活為作家提供了無窮盡的素材與營養,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提高主題出版的文學品相,我的體會是三句話:

      第一句話,走不到的地方不寫,看不到的地方不寫,聽不到的地方不寫。只有走向廣袤的農村,走向遙遠的邊疆,走向大山深處,走向萬水千山,走向人間煙火處,作家才有可能開掘一口深深的世相之井,才可能寫出有溫度、有情感的文學作品。

      第二句話,用思想光芒照亮現實題材、主題創作。用獨立作家的立場和思考,看到別人未看到的地方,發現別人未發現的新生事物,思考別人未曾思考的領域。我們的文學書寫直面的是國計民生,這樣的主題敘事與書寫一定要有高遠闊大的視野,要有深邃獨到的哲學、美學發現,應該用歷史的、哲學的光芒照亮自己的現實題材。

      第三句話,主題創作并非要以大示強,以重現重,處理好大與小、輕與重、寬與窄、深與淺的關系,充分運用好多種文學元素和形式,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報告文學的文學品相、精神品相,真正寫出老百姓喜歡,經得起時間檢驗和讀者歡迎的好作品來,努力打造扛鼎之作,使我們中國文學真正具有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學的話語權。

       

      推動山東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

      姬德君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文學界的重大政治任務。山東省作協將在中國作協的正確指導下,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努力推動山東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更加注重創新理論武裝,推進文學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和道路前行。文學事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必須做到方向和道路正確。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圍繞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提出了“九個必須”的根本要求,為我們踏上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綱領。近年來,我們制定印發了《山東省作家協會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的實施意見》,舉辦了各類培訓班、高研班等,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下一步,我們將更加注重創新理論武裝,扎實深入地學習宣傳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黨對文學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加強黨的領導與尊重作家、尊重文學創作規律有機統一,團結引導全省文學界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發展道路,讓時刻聽黨話、永遠跟黨走成為廣大作家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以更加強烈的文學擔當,奮進新時代、邁步新征程,譜寫新時代山東文學事業華彩篇章。

      更加注重強化主題引導,推出更多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學力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記錄時代,創作具有時代特點和烙印的作品,是文學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近年來,我們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和重大主題,組織實施了2017—2021年重大題材文學創作選題規劃。同時,結合山東省委重要決策部署,突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沂蒙精神”等十大主題文學創作,對《艾約堡秘史》《經山海》《家住黃河灘》等重點創作選題進行扶持打造,推出了一批文學精品。下一步,我們將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提出的各項任務,組織實施重點作品創作出版工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對緊扣時代脈搏、吹響時代號角的主題創作進行引導扶持,激勵廣大作家立足于中國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波瀾壯闊的實踐,創作推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

      更加注重提升作品質量,推動文學產品供給側改革實現新突破。在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新征程中,我們必須適應人民群眾對文學產品需求的新變化、文學傳播方式渠道的新發展,改變過去更多地追求作品數量的慣性,以質取勝,提供有效文學作品,拓寬有效傳播渠道,實現文學產品供給與人民群眾需求無縫對接。近年來,我們在文學評獎、會員發展、重點扶持、簽約作家、作品出版發表推介等環節,更加注重質量指標,更加注重文學面向大眾。下一步,我們一方面將創新完善文學作品質量提升機制,努力解決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一方面在加強傳統文學陣地建設的基礎上,創新完善“互聯網+”文學工作機制,加強文學與影視、戲劇、歌舞、文旅等方面的跨界融合,創新文學供給方式,釋放文學發展潛力,合力推動文學產品供給側改革實現新突破、開創新局面。

      更加注重創作流程再造,在文學界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文藝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近年來,我們積極探索完善文學精品打造機制,改進過去作品發表、出版之后再進行研討的方式,指導幫助作家找出問題,努力提升品質。下一步,我們將組織實施文學精品戰略,一方面更加注重創作流程再造,一方面在文學界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引導廣大作家堅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潛心創作出更多傳之久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經典之作。

      更加注重能力素質提升,培養造就一支擔當時代重任的作家隊伍。推動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關鍵需要培育壯大一支德藝雙馨、銳意創新、活力旺盛的作家隊伍。近年來,我們通過成立“張煒工作室”開展傳幫帶,評定簽約作家、簽約文學評論家,舉辦青年作家高研班,實施“四個一百”人才工程,加大省作協會員發展力度,積極推薦中國作協會員等多種方式,不斷壯大“文學魯軍”陣容。下一步,我們將組織實施名家人才戰略,團結匯聚老一代作家、中年作家、青年作家和新興文學群體四股力量,培育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創作人才,推動形成全省文學隊伍大團結、創作大繁榮、事業大發展的良好局面。

       

      塑造角色 塑造自己

      東西

      今年6月上旬,習近平總書記給《劉三姐》的扮演者、老藝術家黃婉秋回信,說她主演的電影《劉三姐》家喻戶曉,讓無數觀眾領略到了“劉三姐歌謠”文化的魅力。電影《劉三姐》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廣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她繼續發揮老藝術家的表率作用,帶動更多的文藝工作者為人民創作,為時代放歌。

      黃婉秋接到這封回信后,帶著喜悅和激動的心情及時地跟廣西的文藝家們進行了分享,廣西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和廣西文聯分別召開座談會,組織文藝家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精神,并邀請黃婉秋老師到會發表感言。

      “劉三姐”是廣西最亮麗的一張名片,她是愛唱山歌的廣西各族人民的集大成者,她是真實的,也是虛構的。真實在于行走在廣西的山水之間,不經意地就會聽到類似的動聽山歌,不經意地就會遇上這樣淳樸機敏、愛憎分明的女性;而虛構則是藝術家們在“劉三姐”原型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加工,塑造了一個更豐滿生動、容易被觀眾接受的角色。這一角色如此深入人心、經久不衰,其創作經驗值得研究和學習。

      電影《劉三姐》的故事來自民間傳說,它天生就沾染了鄉土氣息,閃爍著民間智慧。它由民間傳說變成深受觀眾喜愛的電影,充分顯示了民間題材的強大生命力。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是要去尋找這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題材。《劉三姐》電影的成功在于對角色的定位和塑造,創作者們讓角色在勞動、談情說愛和斗爭中全部以歌代言,這是對角色的大膽創新,是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原則的最好詮釋。詞美曲美也是這部電影成功的關鍵,詞大部分是從民間搜集上來的,曲則大量使用了廣西山歌的音樂元素,無論詞或曲都深受民間文藝的滋養。

      “劉三姐”這一角色的塑造過程頗有啟示意義。“劉三姐”最先出現在廣西彩調劇的舞臺上,由于深受觀眾的喜愛,藝術家們對這一角色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再經過幾千場的演出培育,才有了后來我們看到的電影中劉三姐的樣貌。也就是說,一個好角色的產生必須經過千錘百煉。由于黃婉秋老師對這一角色的成功演繹,我們都把她稱為“劉三姐”。今天,我們尊重她以及所有參與“劉三姐”角色塑造的工作者,原因在于她們塑造了一個站得住、立得久,影響深遠的角色。

      由此,我想到了藝術家或作家自我角色的塑造。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作家的形象經受空前的考驗。如果說過去作家只需用作品跟讀者交流,但今天作家本人卻要直接面對讀者,甚至有時候作品都退到了作家的身后。過去,作家只用作品對讀者負責,現在作家不僅要用作品,還要用人品對讀者負責,這讓作家們的自我形象塑造成為必須面對的課題。

      作家如何在喧嘩的網絡面前恪守正道?如何不受聒噪的影響而專注于創作?我想,惟一的辦法就是保持創作的初心,以為人民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為己任,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理解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需要人民的內涵和外延。只有創作出優質的文藝作品,作家或藝術家們才有可能樹立自身的良好形象,才有可能得到讀者的尊重和認可。

       

      以“四創四化”為抓手推進四川文學高質量健康發展

      侯志明

      四川作協在中國作協強有力的指導下,緊扣“出作品、出人才”工作重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奮力推進“三個一流”,探索形成“四創四化”工作法,凝聚全省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的磅礴力量,展現出團結拼搏、銳意進取的積極態勢。

      創立“三聯”機制,強化政治引領。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根本保證,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是文學藝術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近年來,為加強黨的領導,我們創立了“三聯”機制。一是實行黨組領導和作協主席、副主席聯系市州(產業)作協工作機制,堅持面向作家、面向基層、面向社會,將黨中央、中國作協、省委省政府重要會議精神及時傳達下去,將基層作協所需所求及時反映上來。二是實行黨組班子成員聯系直屬各事業單位、文學雜志社,掌舵三家刊物的政治方向,抓好意識形態工作。三是實行黨組班子和作協主席聯系重點作家、重點寫作項目,切實提高作家的政治思想覺悟,引導作家關注國家“大事”和“大勢”,胸懷國之大者。確保重點寫作項目緊扣時代脈搏,反映人民心聲。

      創設“三大”平臺,孵化精品力作。我們通過創設培訓班、重點作品扶持、改稿會等“三大”平臺,努力孵化精品力作。一是舉辦四川省作協新會員培訓班、四川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等各類培訓,培養發現優秀青年文學創作人才。二是出臺《四川省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辦法》《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重要文學報刊發表成果補貼辦法》等文件,全力推動《四川省重大文藝項目扶持和精品獎勵辦法(試行)》的出臺,激勵作家創作文學精品。三是統籌協調國內省內公開發行文學刊物,開展為期3年的“文學川軍·百場改稿進基層”活動,變原來表揚贊美的作品研討會為挑刺挑問題的作品改稿會,深受基層作家歡迎,也大大轉變了作協的工作職能。2020年以來已完成改稿活動26次,受到廣大作家的高度贊揚。

      創新“萬千百十”文學扶貧活動,深化主題創作。2017年以來,省作協黨組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策部署,在全省發出“脫貧攻堅文學不能缺席、作家不能缺席”的號召,創新開展為期4年的文學扶貧“萬千百十”活動;每年推出百件脫貧攻堅文學作品,用文學形象鼓舞士氣,記錄黨和人民的豐功偉績。活動開展以來我們發動了全省27個市(州)、產業作協的2萬余各級會員聚焦脫貧攻堅主題,組織4500余名作家開展主題創作采風活動200余次,舉辦專項培訓班和主題文學創作講座100余場次,發表作品1000余篇(首、部),征集主題作品335部,簽約扶持107部,出版(發表)56部,多部作品獲得國家級獎項,翻譯成多種語言出版發行。

      創建“兩個互動”格局,優化文學惠民舉措。文學的根在人民,源泉在人民,前途在人民。只有根植于人民,才有源頭活水,才有真正的繁榮昌盛。四川文學尋根溯源,創建縱向與市州區縣作協單位,橫向與跨區跨行業單位文學互動的合作格局,將文學惠民舉措送進人民群眾生活中。一是與27個市(州)、產業作協合作,共同開展“紅色文學輕騎兵·百場講座進基層”文學活動,打造四川文化新品牌。二是與四川日報社、四川省圖書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四川作家文庫。優選四川作家的文學作品,在省圖書館設立四川作家文學作品收藏閱覽廳,并借《四川日報》新媒體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線上宣傳推廣,共同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三是與成都傳媒集團簽訂網絡文學產業共建戰略協議,打造天府網絡文學產業園,吸引優秀的網絡作家來蓉創作,催產更多優秀現實題材網絡作品。四是與重慶市作協合作,簽署《四川重慶文學交流合作框架協議》,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共同推動川渝文學融合繁榮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本次會議的精神,緊緊圍繞省委的中心工作,全力引導服務作家寫大事獲大獎出大師,推動四川文學事業和四川作協各項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再上新的臺階。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全省作家能夠群策群力、奮發有為,期待在呼喚優秀作品的偉大時代,能夠有四川的位置、四川的作家、四川的聲音。

       

      以史為鑒 開創未來

      蔣勝男

      今年是不尋常的一年,是我們齊心協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更是我們的國民自信心、凝聚力極為增強的一年。

      我深入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作為文學創作者,對其中的三句話感觸尤為深刻。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二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三是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100年前,有報社曾經發起討論,想象百年后的中國會是什么樣的。當時有許多名人都來信討論,但縱然是最樂觀、最具想象力、腦洞最大的來信,也無法想象出100年真的過去以后,如今我們國家的富強與進步。

      100年前,許多前輩都在為中國謀出路,而這百年來我們走過的路,亦是經歷無數坎坷,但重要的是我們雖然走得艱難,但從未放棄。前輩們的100年,讓我們從滿目瘡痍到如今的富強繁榮,接下來的100年,我們要為后人留下些什么?

      作為網絡文學作家,我們受益于時代,受益于科技,也受益于國家與人民。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要求,說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精神,是我們的使命。我們的創作既要總結過去,也要關注當下,更要展望未來。

      近年來我一直創作歷史小說,從《羋月傳》到《燕云臺》,乃至下個月要出版的《天圣令》與下一部《鐵血胭脂》,從先秦到宋遼夏,我感受到以史為鑒這一點尤其明顯。歷史上的事件是過去的,但在未來我們面臨抉擇時,前人們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猶豫與抉擇,能夠成為我們汲取智慧、增強信心、學習勇敢和犧牲精神的源泉。

      故事是一條船,最好的收獲是能帶領讀者去探索歷史長河,去學習思考。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知興替。看過去,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現在和未來。5000年的歷史,給了我們那么多的思維方式,歷史上每一個走到十字路口的人的選擇都可以給我們以參照,那些迂回的經驗,實際上也是在給我們探路。

      前段時間看《覺醒年代》,每到一個十字路口,都有一群時代探索者勇敢探路,最后剩下來的只是那些走對方向的人,現在重看前面倒下去的那些人,未必就要被否定,未必就是“愚蠢”和“錯誤”,他只是探路,去“踩雷”。他們當時為什么走這個方向、選擇那種思維方式,依然是值得去探索,去學習,甚至去共情的。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下一個路口有更多的思維模式,有更大的概率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互聯網縮短了所有的距離,讓優質的文學與內容能夠在最快的時間進行傳播,但同樣對于作家的要求也在進一步加深。雖然網絡文學體量在變大,從業者變多,產業廣泛性在延拓,但更新、創新和突破的壓力,也在困擾著作家們。因此,需要我們不斷加深自己的學習思考,深入生活,與時代共振,與社會共鳴,與人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