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欏:網絡文學評論“欣閱”才能“誠服”
“他相信批評的力量源于真切的閱讀體悟,而絕非理論詞匯的堆砌。只有在與作者和讀者的平等對話和深度交流過程中,批評家才能將批評變成感悟生命的方式,變成作者和讀者情感交流和審美互動的橋梁……”陳定家在為桫欏新書《網絡文學:觀察、理解與評價》作序時這樣寫道。
他的評論往往只有兩三千字,但他對評論對象的觀察和理解,卻是實實在在地下足了細讀文本的“笨功夫”。他對文學批評,尤其對網絡文學這個看起來繁花似錦,實際卻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耐著性子研究的領域,有自己的見解和堅持。他像一位溫情脈脈的園丁,以一種“深入現場”的態度,呵護著網絡文學生機乍現的片片鵝黃嫩綠。
桫欏
“這種文學與傳統文學完全不同了”
中國作家網:您是如何接觸到,并且進入網絡文學評論領域的?做了多久的網絡文學評論?
桫欏:我曾經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保定市教育行政部門工作了二十多年,“半路出家”做起了文學評論。2007年,我第一篇勉強算得上是文學評論的文章在《長篇小說選刊》發表。我接觸互聯網比較早,還曾在“榕樹下”寫過一些詩歌、散文;也讀過一些早期的網絡小說,像《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悟空傳》等,對網絡文學現象有過一些片段式的思考。2008年,當時《長篇小說選刊》編輯部主任馬季主持了《長篇小說選刊》和17K網站舉辦的“網絡文學十年盤點”活動,這是當時網上的一件大事,在馬季老師的指導下,我不斷追蹤盤點過程中的作品,從此開始有意識地關注網絡文學,年末在《大家》雜志發表了第一篇網絡文學評論文章。若從那時算起,我做網絡文學批評有十多年了。這中間也在做傳統文學批評,只不過在網絡文學這邊投入的精力多一些。
中國作家網:相比于篇幅較短的傳統文學,您為什么對網絡文學評論產生了興趣?
桫欏:我最早接觸到的電子化的文學作品并不是在線的網絡文學,而是存儲在光盤里的離線文本。用臺式機的光驅讀光盤,里面包含了很多傳統經典文學作品,既有古典的“四大名著”,也有現代“魯郭茅巴老曹”的作品,還有金庸的武俠小說。當時買了好多,但是使用效率卻很低,現在看是白花了冤枉錢,因為它完全是紙質書的翻版,從讀書頁改成了讀屏,沒有提供新的內容。
在線的網絡文學流行開來之后,首先能非常方便地讀到新鮮的內容。但在網絡文學商業化之前,盡管用新的語言風格寫了很多新的體驗,但還是有點偏傳統,至少“文青”味道很重,像早期網絡文學“三駕馬車”,還有慕容雪村、安妮寶貝的作品。當時我做網絡文學批評的愿望并不強烈,但是也沒有強烈的愿望去做傳統文學批評。我也是讀著傳統文學成長的,但總有一個感覺,就是傳統文學帶給我的很多感受、以及體驗到這些感受的方法都跟我的日常沒有什么關系,需要我從生活中抽出身來,靜心慢慢思索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閱讀與生活割裂了,起碼是一種錯位。后來讀的書多了,我理解其中的原因就是借鑒西方文學經驗的傳統文學(“新文學”)表達方式至今沒有很好地解決本土化的問題,凡是受到時代熱捧、對讀者影響巨大的著作必定帶有中國傳統通俗小說的元素,比如“三紅一創”“保山青林”,以及后來路遙的作品等,傳奇性的故事、主角光環效應等等。當然,也許是我的思維方式還沒有完全進入到“啟蒙”建構起的敘事境界里。
等到商業化階段一開始,網絡小說中有趣的部分馬上就顯現出來了,傳奇性的故事、有吸引力的人物、光怪陸離的世界架構等,很快就吸引了大批讀者,也包括我。當時我就意識到,這種文學與傳統文學完全不同了,不僅媒介載體新穎,而且閱讀感受貼近自己的內心情感和情緒,即便是那些玄幻、歷史小說,看似玄之又玄,但你會感覺其中蘊含的東西、它表達出來的和想要表達的東西離現實的生活、離普通人的情感很近,覺得就是另外的不能實現但卻很真實的形態,沒有“隔”的感覺。我想這也許是文學發展的一種新路徑吧。所以,看到一些現象、讀到一些作品之后,就有話想說了,也許這就算引起了自己評論的興趣吧。
中國作家網:在做網絡文學評論的過程中,您受到過哪些同行的影響?
桫欏:網絡文學評論和研究隊伍這幾年壯大些了,但早些年網絡文學不被看好,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屈指可數,“圍不滿一張桌子”。所以我以后學身份進入這個行當,幾乎所有從事這個方向研究的專家學者都是我的老師,除了馬季老師,還有黃鳴奮教授、歐陽友權教授、白燁老師、黃發有教授、邵燕君教授、夏烈教授、周志雄教授,以及我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訪學時的導師陳定家,我在魯院讀書時的老師王祥等。作為這個領域的開拓者,這些老師對我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一方面,我是讀著他們的著作和文章,聆聽著他們關于網絡文學的講座、發言,或者是直接向他們請教問題,才一點點建立起自己從事網絡文學批評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參加開會、研討等活動,頻繁見面,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討論問題的時候暢所欲言,觀點即使有分歧但也可以愉快地交流。后來有一些比我年齡還小的同道加入進來,這個隊伍老、中、青結合,師友間互相尊重、互相支持、聲氣相通,我非常受益于這個氛圍。
《網絡文學:觀察、理解與評價》
中國作家網:您的新書《網絡文學:觀察、理解與評價》出版,有何感受?
桫欏:《網絡文學:觀察、理解與評價》僥幸出版,我的感受主要有兩點:一是感激,這部書稿先是入選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理論評論扶持項目,后來又加入到山東大學雙一流建設暨學科高峰計劃的資助項目中。這些文章在寫作、發表以及結集出版的過程中,很多編輯和師友都給了我很多幫助,在后記里面具體寫到過。我覺得給大家添了不少麻煩,所以心里特別感激,也覺得過意不去。二是忐忑,寫文章這種事永無止境,也永遠沒有盡善盡美的時候。現在這些文章結集成書,我期待同道好友從研究的角度多加批評,期待作家朋友從創作的角度多提意見,也好讓我今后的寫作更進一步。
文學批評越短越好?
中國作家網: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不同,動輒千百萬字,作品海量,閱讀量巨大,您做研究,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網絡文學作品中選擇出較好的作品?每一部都會細細讀完嗎?是用電腦閱讀嗎?每日的網文作品閱讀大概會占據多少時間?有沒有什么高效的閱讀方式?
桫欏:最初關注網絡文學,主要憑著自己的愛好去選擇類型,從網站的封推、排行中選作品;那時還有時間追更,也最有閱讀的快感。但后來研究、評論的任務重了,基本上就沒有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的余地了。除了一些必須讀的作品,比如像完成評審、推介、抽檢的任務,選文主要根據自己研究的內容,除非有現象級的作品出來,才可能再去追,也是利用閑暇的間隙去讀。對于需要研究和評論的作品,一般會全文讀完。與閱讀傳統小說不同,我們讀網絡小說主要是看故事、看人物的行動,做研究還需要關注人物的行動與性格之間的關系等,但它的語言、修辭之類的不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這跟傳統文學很不同。為了拉長篇幅,網絡小說中有很多場景、場面的描寫,故事進程一般都比較慢,枝蔓叢生,敘述通俗易懂,不用認真思考就能理解。我習慣用電腦閱讀,屏幕大,對于一些在同一場面內的活動描寫、或者無關故事推進和人物行動,以及無關主題的內容,可以快速翻屏略看。
中國作家網:您比較關注哪些作家和作品,您最喜歡哪些網絡作家、作品?
桫欏:我關注的以歷史、現實、軍事、都市、體育、探險以及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題材類型居多。做研究往往需要壓制自己的興趣,所以倒也談不上最喜歡哪些或者最不喜歡哪些,滄月的“聽雪樓系列”,蔣勝男的《燕云臺》、何常在的《浩蕩》、天使奧斯卡的《盛唐風華》、蔣離子的《糖婚》,酒徒的抗戰小說,阿菩的“山海經系列”,貓膩的“神經三部曲”等,還是能夠引起我的閱讀興趣的。
中國作家網:網上關于網絡文學的數據或信息,往往很不容易找到原始出處,但只要出現在您的文章中,就一定會標明可靠出處。這是您做評論時的嚴謹態度,有沒有遇到過找出處很困難的時候呢?您覺得參考文獻來源完整、齊全,對于評論寫作而言是否是必要的?
桫欏:網上的東西恒河沙數,但也雜亂無章、真偽難辨。關于網絡文學的信息資料,有的是專業機構、專業人士調查和研究的結果,但有的則是網友感性的、隨意的、并不嚴謹的判斷。做網絡文學批評的確面臨所選擇資料的真實度、可信度的問題,這些資料有的是研究的對象,還有的是佐證性材料。比如小說文本是來自網站的正版原始文本,還是盜版網站的翻錄文本,內容是有區別的;再比如數據,有些從網上搜來的數據沒有出處,在論證過程中就不能輕易使用。由于網絡無邊無際,信息資源體量也難以估算,所以涉及到網絡文學整體狀況的數據就很難找,比如現在網上各個類型的作品大致有多少部,不同年齡、職業、學歷的作者有多少人,有多少部,都是哪類作品實現了IP轉化,這些數據要么缺失,要么相當不準確。
說到底,評論文章要將作者對作品或現象的理解轉化成知識傳遞給讀者,而不同的知識之間肯定是互相關聯、互相支撐的,參考文獻起到的就是這個作用,所以我認為很重要。假如文章的觀點不與其他文章發生任何關聯,就很難服人。
中國作家網:真正的文學批評在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您的評論文章似乎多為三五千字,段落之間有深思熟慮的結構和邏輯,文風淡雅清純,語言樸素簡潔,極少夸飾,給人以沉穩厚實之感。作為評論家,您覺得好的評論寫作應該是什么樣的?你對當下的文學批評有什么看法嗎?
桫欏:謝謝您的肯定,實際上我常常為自己的文章欠缺文采而苦惱,不如那種使用很多學術概念、旁征博引的文章看上去更有水平。這既受制于我的能力,但也受制于我的觀念。我個人認為,就像文學作品應當寫給公眾,而不應當只寫給評論家看一樣,評論文章也應該面向公眾說話,而不應該是專門寫給專業人士看的。因此,評論文章首要的一條原則就是要把道理講清楚,如果除了專業人士之外的讀者看不明白,或者需要查閱各種理論工具書才能讀懂,這種評論文章的有效性會很差。
文學批評主要針對當下的文學現場發聲,應該關注新作品、新作家和新現象。但是現在文學批評有一個問題,就是混淆了與文學研究、文學史之間的區別,很多批評文章寫成了文學研究文章。從評論角度講,剛剛面世的文學作品還沒有過批評這一關,就被拿來像對待經典作品那樣進行研究,甚至直接被納入了文學史,這樣的文章觀點大多數都站不住腳。要知道,文學批評的標準和納入文學研究、文學史的標準是不同的,現在很多批評文章對批評對象的評價過高,搞混了方法和標準是重要原因。而且,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不僅佶屈聱牙,而且越寫越長;批評文章不是越長越好,也不是越長就越有含金量,能清晰地說明問題、觀點新穎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網絡文學評論不能成為產業評論
中國作家網:伴隨著網絡文學的迅猛發展,網絡文學評論也漸成聲勢。但有學者指出,我國網絡文學評論體系建設,無論是人數與文數,還是質量與形式,均滯后于我國網絡文學發展的腳步,成為明顯短板。您覺得網絡文學評論體系應該如何更好地建立健全?
桫欏:建立和完善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經過二十多年的評論和研究實踐,對于網絡文學是什么,它的內涵和外延這些問題大家基本上形成了共識。當務之急,首先要改變觀念,破除雅俗二分法對網絡文學的影響,從事網絡文學評論也是文學研究工作。其次,要調整思路,回到文學的軌道上觀察網絡文學,既要注意到它的網絡性,更不能忽略對文學性的關注,我們不能把傳統文學意義上的文學性本質化,要看到網絡文學給文學性帶來的新變化;同時,網絡文學盡管涉及媒介、產業等領域,但網絡文學評論不能成為產業評論、商業評論。再有,要加強評論機制建設,從隊伍培養、課題規劃、平臺建設等多方面努力,形成良好的批評和研究生態,才能共促評論體系的建設,從而促進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中國作家網:“網絡文學品質提升的關鍵,既不是大眾文學的屬性,也不是商業社會機制,而是網絡作家的文學觀念、思想境界和文學抱負。”這是您對網絡作家的期待嗎?具體怎么理解呢?
桫欏:是的。當下網絡文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不是網絡造成的,歸根結底是人造成的,它的背后是人如何利用網絡的問題。現在網絡文學繁榮興盛,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網絡文學帶來的也不全是利好,比如對規范精致的文學語言的沖擊,對傳統價值的消解,更別說其中存在的“三俗”甚至色情、暴力描寫等問題。這個我們還是要敢于說出來。網絡對于文學而言是一種媒介,媒介當然可以是麥克盧漢所說的“即信息”,但也可以是載體,在載體意義上,文學如何借重它,是作家和平臺經營者的責任。所以,促進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抵抗和規避網絡給文學帶來的負面的、消極的影響,還是要從作家、從平臺身上做工作。我的文學觀念偏傳統,我認為作家必須要有擔當,既要給讀者提供快感和快樂,也不能忘記文學對讀者精神和思想觀念的影響。網絡文學給自己的定位是消遣性的、娛樂性的,但也一定通過主題在傳遞價值,我們不能低估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現在人工智能也可以寫詩、寫小說了,盡管水平還比較低,但是要實現“智能”的前提還是要先“人工”,所以作家永遠都不能擺脫對公眾、對社會的責任。
中國作家網:今年全國“兩會”上,陳崎嶸提出,成立全國性網絡作家組織是網絡文學繁榮發展的現實需要,您怎么看?您對網絡文學未來的發展有什么期待?
桫欏:我覺得這個提案非常重要。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很不一樣,網絡作家的創作方式和創作習慣與傳統作家也不一樣,而且其中的差異性還相當大。因此,對網絡作家的團結引導、管理服務也需要采取新的形式。比如在對作家創作成績的評價上,傳統作家發表、獲獎、被評論等是主要的考量指標,但網絡作家要看點擊率、訂閱量、推薦票甚至打賞和IP改編情況,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再比如對作家作品的討論,要給傳統作家開研討會,但網絡作家可能更在意粉絲對作品的反應,開個研討會可能還不如在網站首頁做一次封推更能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網絡作家組織,更好地團結服務網絡作家,這會十分有利于網絡文學的發展。
我對未來的前景持樂觀態度。伴隨時代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千變萬化,文學不可能永遠停留在紙媒、停留在現在這種審美表達上。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是媒介和人類精神文化產品發展的必然潮流,文學如何適應乃至引領這一潮流,必須在傳統的基礎上做出改變。目前看來,網絡文學無疑代表著一種切合實際的形式和方向,是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在發展過程中,網絡文學的敘事規范和評價標準會逐步完善,從而達到實現精致化、完成精品化和經典化的目標;現在存在的一些問題,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得到彌補和糾正,從而使之成為文學創作和社會文學閱讀的主要形式。(中國作家網 虞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