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科學家牽手電影人?科影融合還需要一個好生態 
      來源:光明網 | 宋雅娟  2020年10月27日08:14

      如何架起溝通影視界與科學界的橋梁?如何鼓勵電視電影中加入更多、更好的科學故事和角色?10月22日,2020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上,一個名為“科學與影視融合發展論壇”現場,人頭攢動,往年的專業年會今年有了點小變化。

      好的科普生態會讓科學家做科普更有價值

      中科院大數據研究院院長、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科學普及工委主任王元卓是本次分論壇的主席,在他看來,這樣的分論壇議題設置,有更深用意。“我們把科學圈的、影視圈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碰撞,各自說出自己的訴求,彼此才能互相幫助和支持”。

      王元卓介紹,論壇希望創造一個影視界和計算機科學界共同交流的平臺,在保證兩者間的正常交流的同時,讓計算機科學為影視行業的技術發展創造更多價值,同時讓科學元素以恰當的方式融入大眾生活中,借力傳統媒介和優秀影視內容進行科學普及,從而提高全民素質。

      CCF科學普及工委會或許是科影融合的一個試驗場。在王元卓看來,科普工委會要通過創建一個平臺來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當影視圈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迅速幫他找到對口的科學家,同樣地,當科學家有需求,需要將一些科研進展可視化呈現的時候,我們同樣能找到對應的人才和機構。”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想法,論壇當天,CCF科學普及工委還發布了一項“群星計劃”,擬招募一批人工智能、大數據、計算機體系與結構(含計算機原理)、網絡與寬帶通信、網絡空間安全等5個方向的具有科普潛質的領域專家,納入“群星計劃”專家顧問庫。計劃旨在提升專家庫成員科普創作和科普傳播技能,構建面向計算科學領域的新型科普方法體系,為我國科學普及事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科普不僅僅是公益的,我們更希望,能打造一個專業的、良性發展的科普生態,讓科研人員參與科普也能獲得社會肯定和價值認可”,王元卓補充,“這其中也包括經濟價值”。

      科學與影視融合項目的發起人王姝有自己的視角,“和計算機學會合作發起群星計劃,可以有效解決科學家科普資源從哪來的問題,當有一天科影融合得到大家認可的時候,我們能做到有礦可挖,而非無源之水或無本之木。”

      科學發展和影視發展相互賦能

      今年7月23日,國家電影局與中國科協共同發布了《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系機制,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為科幻電影提供專業咨詢、技術支持等科學顧問服務。這是我國首次就科幻電影事業發展頒布的指導性文件,簡稱“科幻十條”。

      這一政策被期待國產科幻大片的觀眾寄予厚望,有了科學家服務的國產科幻電影或許就能插上科學的翅膀?不過,王元卓不太認可科學家為影視服務這個說法,在他看來,科學普及和影視發展要融合,更恰當的關系一定是雙向和相互賦能的。一方面,科研人員的加入會讓影視有更多的知識輸出,且這些知識是正確的、科學的,甚至展望和幻想的未來也是有科學依據的、可信的;另一方面,影視的發展反過來也會促進科學發展和科普,影視化的表達能讓科學得到更好的支撐。

      作為科學與影視融合項目的發起人,王姝曾在科學家和影視人兩個群體中做過大量的調研,對兩個群體的差異感受頗深。在她看來,科學界和影視界表達的是兩個不同的話語體系,甚至思維方式都不太一樣,但盡管如此,一部影視作品,有沒有科學家的參與,還是會對影視的質量有質的區別和影響。“盡管這個影響有多大,目前沒有最夠大數據做樣本來支撐,但此前國內兩部科幻劇的不同結局或許可以窺探這一影響。”

      在相互賦能的過程中,王姝認為,有一個群體必不可少,且需要一個培養的過程,也就是科學翻譯。“對于影視界的創作者而言,有了科學翻譯會更易吸收和理解科學知識,而對于影視創作者提出的問題,科學家借助科學翻譯可以正確理解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