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胡弦:小處入手喚醒細節
胡弦在授課中
8月27日,魯迅文學院海南省中青年作家文學創作培訓班課程進入第三天,《揚子江詩刊》主編、詩人、散文家胡弦為學員們帶來了題為《從小處開始》的專題講座,分享了自己多年創作詩歌的心得與經驗。
從小處開始,其實就是抓好“細節”。在胡弦看來,一首好詩必須擁有三個要素:發現、發生、發明,其中“發現”指的就是挖掘“細節”。 他通過法國詩人讓·福蘭的《天籟》等詩作舉例,古往今來,古今中外,所有能流傳甚廣的優秀詩歌無一不注重細節,所有的經典詩歌都是從小處入手,從生活中起飛,進而反哺生活。“沒有個人的獨特發現,很難寫出好詩!”
但并不是所有的‘發現’都能成為“好的細節”。胡弦說,所有詩歌至少都有兩層,一層具象,一層意象。“好的細節”不僅要生動形象,還得能夠聯通意象的情感與經驗,能夠經得起推敲和檢驗。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細節?在胡弦看來,就是多讀。“只有好詩歌才能教會人寫好詩。通過讀好詩,可以兌付你的天賦。”
在分析“發生”時,胡弦說,其實就是如何將具象與意象,抽象與具體相關聯,將“細節”進行轉換。好詩歌背后都有自己的“生活的邏輯”“意象的邏輯”,通過細節與情感的發酵,才能打動人心,直擊人的心靈。“你寫的東西要通過讀者的深入領悟,才能變得重要、有意義。”想把握好“發生”,就要掌握好用什么手段“發生”,用什么關聯將具象的物和抽象的情感相結合。
他以劉禹錫的《烏衣巷》、韓翃的《寒食》、顧城的《一代人》等詩歌進行了分析,并分享自己的經驗。“喚醒細節有很多方式,可以以小見大,也可以從大中見小。要學會將細節與時代精神相聯通,展現時代精神,一首小詩也可以是宏大敘事!”
在談及“發明”時,胡弦說,詩人要注重“發明”自己的寫法,要寫具有辨識度的詩。“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課堂中,他舉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這個例子,認為這首詩的絕妙之處,就在于“綠”這一字的用法。“綠”本是形容詞,但用在此處,讓江南岸一下鮮活了起來,春意盎然,仿佛讀者眼前就是那幅迎面春風的美景。
胡弦也說,“發明”其實也并不一定是真正的重新創造,很多時候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再造”。比如王安石的“綠”字用法,其實前人早有用過,只是大家都沒他用得恰當、生動,所以只有他的《泊船瓜洲》能流傳下來,被世人傳誦。
談及如何寫好詩,胡弦趣說:“寫詩的訣竅,不是聽我講課,而是多讀好詩。”他解釋道,“多讀”既要有廣度的讀,大量的讀,也要有精度的讀。讀到好詩時,要讓自己停下來仔細琢磨“好在哪里”“為什么好”,思考能為自己今后的創作提供怎樣的借鑒。胡弦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時還提到,當下通訊平臺的發展助推了詩歌文化的向前,他也建議有志青年、詩歌創作者利用好這些平臺,廣交詩人好友,相互多交流切磋,提升自己的創作技藝。
不少人會困惑,為何唐宋時期能出現這么多好詩和偉大詩人?胡弦說,“這其實與當時的科舉制度有關!”“在唐宋時期,不會寫詩,都不好意思去赴宴!”課堂中,他也建議大家“行萬里路”,邊讀好詩,邊在大自然中感悟,尋找靈感和素材。
“我也來過海南很多次,去過定安文筆峰、三沙永興島,還到過陵水等地,每一次來到海南都能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在課堂中,胡弦還談到了他與海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他看來,海南是很好的詩歌創作天地,大海的磅礴更容易激發詩人創作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