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文《有生》:“體驗”的復調和人性百科書
《有生》有著相對寬漫的時間跨度,小說中的“祖奶”和其中的眾生經歷著百年時光里的全部曲折、疼痛、起伏、愛欲和時代變遷,以及這種變遷中個人命運與社會認知的轉變。小說貌似書寫個人和個人史,但它更為內在和險絕的是胡學文的“野心”,他野心勃勃地試圖借用《有生》勾勒他看到的、體味的、認知的時代面影和命運面影,試圖讓自己寫下的每一個句子都是體驗和體驗的總結,都“經歷過滄桑”。“祖奶”是一個具有寓言式的象征,而她接生婆的身份也是寓言化的,它意味著生殖、延脈、新生,也意味未知、到來和慢慢彰顯的力量。依借這一身份和能力,“祖奶”獲得了生存的微弱保障,是她得以歷經百年、在種種波瀾和波折中得以活下來的支撐,更重要的是,依借這一身份和能力,她得以進入到各家的生活和歷程中,接觸到人世間的百態和各色人等,接觸到他們的生活和內心。
就小說的寫作而言,想到是一回事,將它完成并充分地完成又是另一回事,它考驗著作家的智慧、耐心、設計和才能。就《有生》而言,胡學文在這一向度上的展現是成功的,讓我們看到了豐富、多樣和內在深刻。和“百科全書”的寬宏相稱,《有生》幾乎可算做鄉村版“清明上河圖”,所有在鄉村發生和可能發生的在這部闊大的書中都可尋見影子,我們所熟悉的人和事件幾乎都可在這里尋到,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愛與哀愁、痛苦與歡愉,他們心底的種種計較和掂量,他們的在意和裝作不在意,他們的固執、沖動、善良、奸佞、虛榮、忐忑、怯懦和欲蓋彌彰的欲念,都在其中有所展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有生》也算是農村人性百態的“百科全書”式圖譜,與之相匹配的是書中所展示的胡學文寫作中博物志的理想、風物志的理想,以及民俗志的理想,胡學文巧妙地將它們一一揉碎,散落于小說的敘事中,和小說故事水乳交融。在這里,我也必須贊嘆胡學文講故事的能力,那么多豐富、極有彌散性和掩飾性的人性微點不僅被他一一捕捉,更是在他的粹取、分解、凝結和融合之后,交給有限的幾個人來承擔,這顯示了小說家的筆力。小說中,作為核心出場的人物并不多,祖奶是最重、最被強化的一個,其他的人物與其構成了時間之網、命運之網,他們都攜帶著自我故事的連線,他們彼此連接、相互糾纏。于是,這張有著強烈的嚴密性而環扣眾多的蛛網得以更大地延展,幾乎望不到頭。
以鄉村為支點,以熟悉的生活和這種生活的提供為支點,胡學文削繁就簡,同時添枝加葉。削繁是為了讓故事和命運的精彩更為集中有效地呈現,而添加枝葉則是讓故事產生更為微妙的豐富性,讓它更能有“總譜”的闊大復雜,更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在小說中,胡學文建筑起龐大的喧嘩,這喧嘩極有復調感,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樣,也是以“體驗”為基礎的,“體驗”是這部小說的核心詞:所有的人與事物都圍繞著“體驗”來書寫,他們一一伸出自己的感受神經,與那頭“時代之獸”發生觸碰、摩擦。充分尊重甚至遷就生活的多向和多意,讓其中的每個人物都成為自我行為和思想的主體,每個主體都只聽從他的心靈之聲而不是作家預想的主題的意志。其難度巨大,是因為每個人物的主體性會大大地沖撞和破壞小說的整體感,很容易成為按照“個人意志”各自奔跑的駿馬而不顧他們共同的馬車。事實上,小說往往會對生活說“不”,它不等同于生活,也不會將生活的種種碎屑全部納入而不加修減。為了“整體性”,胡學文削減了人物,他做大做強了故事中“祖奶”的聲音和體驗,其他的人物在她身側多少會形成環繞感,這樣當然就強化了凝聚。碎片拼貼的方式也有意地配合于小說的整體性,他不讓某個人的故事在敘述中太過突出而奪去“祖奶”的光,形成分流,時空的不斷穿梭、閃回和交織也是有益于小說整體性的,這樣的手段可以不斷地讓每個人的故事與“祖奶”的故事、“祖奶”的今日發生聯系,讓向心的線始終在著并且時不時提示一下。
與此同時,在如此浩大繁復的《有生》之中,我們會發現胡學文多少克制了自己的細節描寫能力,他少有綿密、復拓的鋪陳,這當然也是為了整體性而做出的取舍,他充分地、創造性地使用著“道具”:一只不斷在竄的螞蟻。胡學文讓它始終存在著,從小說的開頭“竄”到小說的結尾,它成為另一條可見的、夯實的串連之線,讓整體性更為明晰。這是作家的縝密心思,是他在“危險”和不斷的“危險”中建立起的平衡,它對理解小說至關重要。我猜度,胡學文之所以如此,是他對“體驗”的看重,他應是認為理論(或思辨的意識)是灰色的,而真切真誠的體驗之樹長青,那些來自生活體驗的感受應更具生命力,當一種理論(或思辨的意識)經年之后變成常識或被證偽,它的價值就會遭受減損,而來自生活的真切體驗、情節與細節則能有效避免這一減損,只要它是活的、豐富的,能聯接人類共同情感的,那它就可以不斷地被豐富、被重新注入“新意”,就像希臘神話里的那些故事,就像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那些故事。必須承認,小說里面那些真切的、具有氣息和意味的情節細節經得起時間的磨損,它總會在某些時刻重新被喚醒,重新煥發出新意之光。另外,“體驗”是渾濁的,它不具備明晰的、單一的闡釋向度,而恰因這一點它有了更強的、更豐富的容納,對閱讀者的人生經驗也是一種喚醒,它呼喚參與并讓你與之“疊加”,構成文本的多重。
百年的生活變遷、風起云涌,有著太多的巨變和壯闊波瀾,然而它也是被反復地言說和書寫的一段歷史,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也提供著多側面、多角度的深刻認知,它們自然而然、或重或輕地影響著胡學文。胡學文當然不希望自己是渺小的后來者,他也愿意更多地發揮作家的長處而不是短處,有意讓這份長處發揮到極致,他要成為“人類的神經末梢”,將那些大得不得了的歷史、時代、命運和它們的給予變成個人感受,讓個人來承擔、負載和觸動。
胡學文注意到時間和時代之變,注意到這變所帶來的變動,注意到它對人生、人性的深入影響,但他更為看重的卻是某種不變,是那些不因時間和時代之變而輕易改變的東西,是那種可能、可貴和可怕的恒定,是人和人生中的種種相遇。他將故事的時間拉長,他要在不同的時段和不同的境遇中考察和掂量生與死,生存和欲望的關聯、欲念的生出與控制、當下和亙古的煩惱等等。胡學文愿意審視這個存在,展現這個存在,并和我們一起凝視和思考這個存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