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吳俊:略說《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的編纂

      來源:“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微信公眾號 | 吳俊  2020年05月13日08:50

      《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 (12卷) 吳俊 總主編

      《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是第一部系統(tǒng)、完整地著錄巨量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的大型專業(yè)叢書。全書共12卷,以編年形式著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年(1949年)至2009年這60年間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各類文獻資料名,包含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和國外的批評史料,包括出版和發(fā)表的著作、論文,會議、活動的學術資訊,相關政策文件、報告,報刊、圖書中的相關資料等,以及與文學批評密切關聯(lián)的各種文學史現(xiàn)象。收集范圍廣泛,著錄信息豐富,按年份逐月逐日據(jù)原初面貌編排,便于查找某一時間的當代文學批評相關史料線索。

      從現(xiàn)代學科觀念看,古代雖無所謂學術自覺意義上的文學批評史,但實際內涵批評史的文學批評研究、甚或說是跡近文學批評史性質的撰著,史上也并不完全沒有。如果說赫赫盛名者如《文心雕龍》等,不太像史著結構文體而更多純理論色彩,那如《詩品》這般的著作,既以批評為主,卻也多少隱含了史論的涵義,此類雖算不得古代的文學批評史著,但其實都有批評史之意了。說到近現(xiàn)代,域外學術東漸,學科意識漸明,且學科分類細化,文學批評漸成文學研究的自覺對象,其中自然醞釀形成現(xiàn)代學術意義上的文學批評史學科方向。如可能是最早進入大學教育教材體系的就有陳中凡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羅根澤、郭紹虞諸先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等,至少在1930年代就有了正式的批評史教學的大學用書。降至1980年代,我在復旦大學中文系讀書時,郭著及朱東潤先生的批評史著仍為本科閱讀書目,且同時開設有同名的專修課程。可見若從當代而言,文學批評史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本是文學研究中早就有的專門研究方向,綿延流變后稱其為文學研究里的大宗顯學恐也不為過吧。

      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批評史終于退出了學科設置體系,由此對相關的教學和研究都有影響。一方面看,批評史的整體是被“肢解”了,分置入古代文學、文藝學等學科中,另一方面看,批評史觀念特別是其實際的研究,卻也在各學科中依舊頑強地生長著。這無異于說明了學術研究確有自身的實際需求和發(fā)展生命。所以我們也就看到了各類批評史著的出版對這一學科研究方向的精彩貢獻。不過,較之于甚為發(fā)達的古代文學批評史,現(xiàn)當代文學批評史顯然薄弱;或可說當代文學批評堪稱發(fā)達,而當代文學批評史的研究卻最弱。即便與當代文學史相比較,顯然文學史也相對熱鬧得寵,而同時期的批評史則顯遭冷遇。不太追究的話,這在一般學術實踐上看倒也是普遍現(xiàn)象,古代文學史一樣要比古代批評史更顯繁榮。只是所謂當代的時間范疇似乎一直在無限擴容,恍惚間已過了60年,是一般概念中的現(xiàn)代文學時間的兩倍。其他不談,如果現(xiàn)代文學史、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或當代文學史方面的學術成果足以令人驚艷的話,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及內涵體量應該也完全能夠支持當代文學批評史的研究開展。

      或許受到20世紀80年代早期我在復旦大學讀書時上過的現(xiàn)代文學文論課的影響,九十年代末期我在華東師范大學開設過當代文學文論、當代文學批評史專題之類的課程,大概算是較早的同類課程教學和研究。調任南京大學工作后,當代文學批評史方向的研究也一直在繼續(xù)。2010、2011年間,我任首席專家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項目競標成功,立項為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這促使我必須在近年完成至少兩項任務,一是結項項目《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專著的撰寫,二是原定項目計劃中包括的正在進行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等資料整理及相關編撰。當代文學批評史的研究開展及其學術保障,必須依賴并建立在專業(yè)史料和文獻研究的基礎之上。這可以說一直就是我從事這項具體工作的初衷。

      感謝我的合作者多年來的精誠團結,終于完成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叢書12卷的編纂。該叢書不僅列入了國家規(guī)劃重點圖書,還在出版社的努力和同行的鼓勵下獲得了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2017年終于付梓出版。此時此刻,既感欣喜和放松,卻也不乏遺憾和不安。畢竟凡事總不能做到盡善盡美。我視這套書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圖標集成,它是將歷史的散點集合成為一種邏輯系統(tǒng)。所以準確性和系統(tǒng)性是它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基本特點。它對專業(yè)研究的學術價值也將視此而定。這套書的收錄對象主要是狹義的文學批評史料,但也有與文學批評相關的一般當代文學理論史料,甚至包括了一些古代文學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等方面的史料,之所以如此,從宏觀上簡單說是因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開展和理論建設往往與“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指導相關,在古今、中外研究中,互相間的影響和互動互滲是一種歷史的常態(tài)。這其實也就給類似這套書的編纂帶來了顯見的困難,如何取舍既難輕斷,且常易斷錯。另一方面,失之疏漏、錯失的地方又幾乎在所難免,尤其是在定稿成書之后,誠惶誠恐就是我真實的心理感受。不管怎樣,作為總主編我須為這套書的質量和水平負責。祈請學界同道不吝賜教。順便也預告一下,除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完稿在即外,一套8卷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論》叢書已在陸續(xù)交稿中,規(guī)模更大的《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文獻提要》(暫名)也在進行中。

      感謝丁帆教授俯允賜教墨寶為本書題簽書名。丁老師乃學者書家,為本書裝幀版式提升了清新瀟灑的書卷氣。這套書的合作成員也多是丁老師領銜的南京大學文學院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的歷屆研究生,從項目籌備、啟動到正式出版的幾年間,當年的學生也已成長為知名的青年學者和批評家。叢書各卷主編分別為肖進(第一卷,1949-1957)、黃珊(第二卷,1958-1965)、林寧(第三卷,1966-1976)、李丹(第四卷,1977-1983)、方巖、李媛媛(第五卷,1984-1987)、方巖、李媛媛(第六卷,1988-1992)、周述波(第七卷,1993-1995)、劉瑩(第八卷,1996-1999)、閻海田(第九卷,2000-2002)、陳俊(第十卷,2003-2005)、劉熹(第十一卷,2006-2007)、劉熹(第十二卷,2008-2009)。除了以上已經署名的各卷主編外,叢書總校閱為黃靜、肖進、李丹,南京大學文學院圖書館的于雷也協(xié)助、支持了本書的校訂工作;我的另幾位研究生吳倩、郭靜靜等曾參與了部分資料的補充、核查工作,在此謹表感謝。對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王焰女士、龐堅先生諸位多年來的寬容和照應,特別是他們?yōu)檫@套書的出版所付出的辛苦勞動,感動且慚愧,謹向老朋友們再次深表由衷的感謝。

      本叢書是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的子項目成果,歷年先后獲得了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藝術”、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江蘇省2011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中國文學與東亞文明”、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的資助,對長期幫助、提攜、支持我的諸位專家及機構,希望這套叢書能作為我表示感謝的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