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讀《論語》該從何起步

      來源:光明日報 | 侯婕  2020年03月16日09:15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大大增加,傳統文化經典的閱讀需求非常強烈。在眾多經典中,《論語》是很多人的首選讀物。但是,面對書店里琳瑯滿目的注解闡釋著作,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論語》讀本,是不少讀者的困惑。

      《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行,無論“四書”或“十三經”,都將《論語》編選其中,其重要地位可見一斑。《論語》在漢代就備受推崇,孔安國、馬融、鄭玄等學者皆為其做過注解。此后歷代均有重要注本,如南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其中的《論語集注》是此后數百年間帝王經筵日講、士子讀書、科舉考試與書院教育的必讀經典,再如清代學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新中國成立以后出版的《論語》疏解注譯著作層出不窮,不論是時代較早的楊樹達《論語疏證》、楊伯峻《論語譯注》、錢穆《論語新解》、孫欽善《論語注譯》等書,還是近年出版的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蔣紹愚《論語研讀》、孫欽善《論語新注》、周志文《論語講析》等,都有影響較大。

      張之洞說:“讀書不得要領,勞而無功;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要在從古至今如此眾多的典籍中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部《論語》讀本,實非易事。

      錢穆《論語新解》備采眾說,折衷求是,文言注解,白話試譯,且時有按斷。孫欽善《論語新注》收在“新編新注十三經”叢書,側重對《論語》經文、篇章的校注辯證,不附譯文。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蔣紹愚《論語研讀》二書皆采用語言學的方法,致力于在《論語》疑難詞句的考釋上求得突破。《論語》中解讀有分歧的文句很多,楊書為探討《論語》一些眾說紛紜的章節原意,提供了更多的解說參考,但采用繁體字注釋,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繁體字閱讀能力。蔣書從語言文字方面擇要討論《論語》中一些常見的、有典型性的文句,使讀者可以對孔子的思想有一個總體印象。錢、孫、楊、蔣四書適合具有一定文史哲基礎的讀者閱讀。

      周志文《論語講析》(下簡稱《講析》)一書,在對《論語》原文進行注釋、語譯的基礎上,融匯古今,結合人生閱歷與審美情趣對《論語》的人文精神,孔子的道德美學加以講析,既具備專業性解讀,又富有藝術性啟發,是一部難得的《論語》普及讀物。

      《講析》特別注意《論語》與《禮記》等文獻的聯系,在注釋《論語》中,屢屢引據《禮記》相關記載印證。《學而》“學而時習之”之“時”,《講析》結合《禮記·內則》《王制》記載和前人注解,認為“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時時,作“時時”講,切合原文。“道千乘之國”之“千乘”,除指“一千輛兵車”外,尚有《禮記·王制》“土方百里”之義。對《鄉黨》“朋友死,無所歸”的講析中,據《禮記·檀弓》記載孔子對“賓客至,無所館”的處理方式加以解讀。這種對《論語》中禮制、禮義的探索,是以往《論語》譯注本較為忽視的地方。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講析》提出“孔子的道德是一種美學”,“《論語》值得做更多的美學探索”。《述而》記載孔子在齊國聽到舜時的《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感慨道:“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講析》結合孔子曾自述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來闡明孔子的藝術涵養,使其超拔了實際生活的一切苦難。“沒有美學的道德只是制約,有美學的道德便是生活”,在我們以往的認知中,《論語》常被定義為一部蘊含人生哲理的書,是高高在上的圣賢語錄。但在《講析》的解讀中,我們逐漸發覺《論語》的親和性,孔子與弟子的對話,都是平常話,孔子跟弟子的生活,也是很平常的生活,孔子的道德思想、人文關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世事變幻,但人情依舊,孔子所講述的道理、抒發的感悟,依然可以指導我們解決當下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體會人生百態,尋求內心的安定與充實。引導讀者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產生感性的思考與體悟,這是《講析》最大的特色。

      楊伯峻《論語譯注》、孫欽善《論語注譯》注解簡明,譯文流暢,也是十分優秀的普及讀本。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妨從最通俗易懂且貼切當今社會生活,更宜讓人產生共鳴的全文譯注講讀本入手,選取周志文《論語講析》、孫欽善《論語注譯》、楊伯峻《論語譯注》三書,依照注釋與白話譯文通讀《論語》全文,即可對《論語》有整體的認識。讀了這些注譯本,如果還想對《論語》有更多了解,孫欽善《論語本解》《論語新注》、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蔣紹愚《論語研讀》、錢穆《論語新解》均可深入學習。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想對《論語》中有關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就離不開古代學者的《論語》注本,這些注本蘊含著前代學者對《論語》的理解和認知。在現代普及讀本閱讀基礎上,由近及遠,向上追溯程樹德《論語集釋》、劉寶楠《論語正義》、朱熹《論語集注》、何晏與邢昺《論語注疏》、皇侃《論語義疏》等著作,同時參考楊樹達《論語疏證》,可以讓我們對《論語》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從而對孔子的形象以及《論語》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得出更為深刻的理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離不開對國學經典的教育普及,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重點任務之一。讀者如果一時沒有精力閱讀全本《論語》,也可以從《論語百句》等選本入手,還可以借助各種網絡公開課平臺,觀看、收聽由專家學者講授的《論語》導讀課程,如喜馬拉雅“復旦名師傅杰的《論語》課”,從有趣味但不失專業性的解讀中領略孔子的人格魅力,思考經典與當下的關系。

      (作者:侯婕;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