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藏書家讀書看“顏值”

      來源:解放日報 | 韋力  2020年02月03日08:39

      梁實秋曾言,“以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是讀書。”深以為然。我既藏且讀,更在不斷的行走中驗證書中所得。現擇近期讀過的部分書目,向各位讀者予以推薦。

      有趣:改裝宋版書的有錢人

      因為自己藏書的緣故,我很喜歡讀和藏書有關的故事。陸灝也有藏書之好,也與許多藏書家有密切交往,如上海的黃裳先生。他的新作《不愧三餐》中《孫伯繩逸事》一文,就從黃裳在1978年的一篇文章講起,提到一位書友買到了張佩綸舊藏的四種宋版書,其中最精彩的一部乃是《花間集》,此人拿著這些書請徐森玉先生鑒定,黃裳在文中寫道:“森老盛贊此書,他十分高興,當場表示要請良工,重新裝池。森老聽了大驚,說,這是萬萬使不得的。”

      《不愧三餐》 陸灝著 中信出版集團

      將原裝宋版書拆掉重裝,猶如今日許多地方拆掉真遺跡蓋個假古董,此等焚琴煮鶴之舉令徐森玉大吃一驚。這是什么人呢?陸灝在文中寫道:“這位房地產經營者,業余喜歡收藏,先是收藏書畫,后來興趣轉移,賣了書畫,改收鼻煙壺,不久又轉移到收藏古書。他收藏古書的標準是漂亮,內容和流傳多寡倒不過問。”文章最后才點出這位書友的名字:“他叫孫伯繩,常熟人。”

      有顏:書脊上的“藏經洞”

      首先驚艷于《敦煌》的設計:粗糙的封面,沒有任何圖案,僅在封面的上方印著兩道壓痕,孔雀藍色,令人想起點翠工藝。翻開扉頁,里面以騎馬釘的方式夾著幾頁小于開本的紙張,均無文字,只是以黑白照片的效果顯現敦煌的蒼涼。這幾頁騎馬釘紙又跟封面連成一體,形成經折裝,而后則是以滿鋪敦煌壁畫彩繪作為副封面。

      《敦煌》 柴劍虹 劉進寶 著 朝華出版社

      書中用紙分為四種底色,書口則全部裁切成鋸齒狀,與尋常所見機制毛邊不同,感覺更像民國毛孔版的郵票。書的后端還有一紙長長的附表,展開來看,有一米多長,乃是敦煌文獻收藏單位一覽表。

      設計最用心之處是把藏經洞設計到了護封上。護封書脊上有一圈悶切線,沿著悶切線慢慢撕開,就會露出封面精美的壁畫;撕下來的紙片正是書簽,書簽的形狀是藏經洞洞口的形狀。

      黃魯是該書的責編,我微信問她:何以能把這部書設計得如此特別?她回答:“《敦煌》是一本講述敦煌歷史溯源及其文化藝術發展的普及讀本,我們特別想把它做好看,以表現敦煌的美。”

      不負眾望,這本書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最美的書”。

      《江蘇老行當百業寫真》 龔為 攝影 潘文龍 撰文 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有味:一本“土得掉渣”的書

      不久前有篇刷屏文章,《“土”到了極致,也就成了美》,文中第一個影像就是一本書被抖來抖去,落了一地的紙屑,配文“土得掉渣”的書。在人們一味追求精美的當下,《江蘇老行當百業寫真》的責編兼裝幀設計周晨卻反其道而行之。周晨在接受采訪時說,這是一部致敬匠心的作品:“這些行將消失的老行當來自民間,樸素而鮮活。我希望本書給人的感覺也有民間氣味,有生活氣息。”

      周晨贈我書時,告訴我部分設計靈感來自我的藏書,比如書以蘇州碼子作為頁碼排序,以紙捻釘的方式來裝訂。聞其言,頓感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