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回望新文化運動的長夜燈火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澤宇  2019年12月27日07:28

      《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孫郁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對于歷史研究來說,只有經歷不斷地回望與跋涉,時代的參照系和坐標點才會逐漸清晰,只有反復梳理和鉤沉漫漫長夜中的星星燈火,才能更確切地為社會發展問診把脈。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力圖回溯百年前中國社會的歷史現場,完整再現新文化運動的整體面貌,在多種聲音交錯共振的文化表達中,尋求一代學人的心靈足跡。

      新文化運動肇始于1915年,以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錢玄同等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發起了一場“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運動。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主義,倡導科學思想,促進了先進文化的普及與繁榮,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匆匆百年已過,舊時的報刊早已變黃發脆,學界和大眾一直缺乏兼具專業性、系統性和突破性的新文化運動史料集,關于新文化運動的史料亟需鉤沉和梳理。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組織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等國內眾多知名院校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精選、精編、精印了《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并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缎挛幕\動史料叢編》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郁主編,季水河、范國富、李今、程方平、楊聯芬、徐紀陽等學者分卷編選,每卷收入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原始史料,內容分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卷》、《新教育卷》(上、中、下)、《婦女與性別卷》(上、下)、《域外文學思潮卷》、《新舊之爭卷》、《文學改良卷》,計六卷九冊,四百余萬字,時間跨度上溯民國初年,下至1923年前后。

      據叢書編選者介紹,叢書選文按時間順序排序,大多以最初發表的報刊版本為底本,并在文末交代原載等版本信息。少量選文據作者文集或全集收入,改正文中的錯、漏、衍以及標點錯誤,改字、補字以“〔〕”標出,原文脫字、不可辨識者,以“□”標出。部分文章原無標點,按照現有文字規范增加標點,以方便讀者閱讀。保留異體字,保留帶有時代印記的用語,保留原有外國人譯名。每卷篇末附作者(著譯者)簡介,簡要介紹本卷收文的作者生平及其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影響與作用。

      “現代中國的精神起源于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初期,一大批的新式學人用科學方法、民主精神探索中國的出路,并勾勒它的未來,到了五四運動把它上升為廣泛的有工農群體參與的愛國行動,新文化運動的精神也演變成圖存圖強、自律自新的民族精神。在新文化運動后期,知識分子介紹、翻譯共產主義理論,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理論基礎,這場運動空前解放了中國人的思想,實現了中國文化的自我更新,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文化普及和文化繁榮。”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李巖對《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的出版非常看好,在他看來,這是出版界第一次嘗試大規模匯集新文化運動時期各類報刊原始文章并專題出版,叢書的出版為普通讀者提供了一套真實完整的參考資料,也為學術界深入研究新文化運動史、傳播新文化運動真實性提供有力依據。

      回望新文化運動,在“新”與“舊”的爭鳴論辯中,教育改革蓬勃推進、性別意識得以發現、域外文學思潮不斷涌入,“人”被明確地擺在一代中國人的思想中心。正如叢書編者范國富、王小惠所言,置身于“人”的核心地帶,任何外在的權威都顯得蒼白無力了。“人們可以自由地、毫無障礙地尋找中國文化所缺的質素,大膽地懷疑千年來桎梏自由人性的儒家倫理規范,且公開予以批判。正是這種開放、健康的心態,使得西方大量現代思潮、理念進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文明展開深入對話,激進的、保守的、妥協的、折中的,構成了文化的多聲部交響?!碑斎?,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存在著各種不足與缺憾,新生事物的淺薄與可笑固然在所難免,但在范國富看來,當時的新文化人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性,以世界性的眼光審視舊中國,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知識靜觀的背后折射出人之思想自由的偉大。

      “出版這樣一套叢書,乃重返歷史的一種勞作,它給人帶來的不僅僅是歷史的風景,還有思想的洗禮?!眳矔骶帉O郁認為,百余年前的新文化運動讓來自不同精神背景下的知識相互碰撞,并引發了世間的一系列變化,世事變遷的內在規律蘊含在有待解讀的文學史料中。“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會越來越意識到,對話與內省,批判與沉思,對于文明的演進何等重要。那些苦苦尋路的先賢,點亮了長夜的燈火,使人們繞過歷史的盲區,直抵思想的彼岸。這是一次軀體的補血,也可以說是精神的遠征,中華民族所以生生不息,恰恰因了這樣的自我懷疑和進取的意識?!痹趯O郁看來,新文化的誕生是中華民族的一次自新,中國社會的轉型于此開始,在時代的陣痛中,當時的中國人選擇了精神上的求新求變,“我們重返歷史語境的時候,當驚異于那一代人的激情和胸襟、才學和創造,這時候你會發現,讓我們捫心自省的提示何其之多。對于那些遠去的靈魂,我們當致以深深的敬意?!保悵捎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