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現代作家的“佚文”或“集外文”研究 ——《中國現代作家佚文佚簡考釋》序

      來源:中華讀書報 | 陳子善  2019年12月07日09:16

      《中國現代作家佚文佚簡考釋》,宮立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11月第一版,68.00元

      《中國現代作家佚文佚簡考釋》是宮立的處女作。我是他的博士學位導師,他要我為他這部書寫些話,當然義不容辭。

      宮立的碩士學位導師是已故的王富仁兄。眾所周知,富仁兄擅長現代文學史宏大問題的探討和理論闡發,而宮立對現代文學史料的偏好在碩士階段就已顯露了,這與富仁兄的學術追求并不一致。但富仁兄并不以為忤,反而親自致電于我推薦他。因此,讀宮立這部處女作,我首先就想到了尊重學生學術興趣的富仁兄。

      佚,散失之意也,《孟子·公孫丑問》中就有“遺佚而不恕”之語,而“輯佚”本就是中國古籍整理一個源遠流長的學術傳統。到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領域,在我看來,所謂佚文佚簡,確切地說,如果一位作家已經編集出版了全集,仍有散失在全集之外的作品和書信被發現,那么,這些集外作品和書信可稱之為佚文佚簡。但如果這位作家的全集并未出版,他的作品只出版了文集和若干作品集,書信也未蒐編成集,那么,如果發現了他的文集或作品集未收的作品和書信,稱之為集外文和集外書簡(如其已出版了書信集的話)似更合適。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宮立這部書中所討論的一部分確實是作家佚文佚簡,另一部分則是作家集外文和集外書簡,這是首先應該加以說明的。

      綜觀宮立在本書中考釋的作家集外文和集外書信,計有集外文17家:周作人、李劼人、周瘦鵑、郁達夫、鄭振鐸、夏衍、胡風、聶紺弩、李健吾、錢鍾書、何其芳、徐芳、陳敬容、穆旦、黃裳、汪曾祺、李蕤;集外書簡也是17家:張元濟、蔡元培、陳望道、洪深、袁昌英、田漢、熊佛西和王統照、梁實秋、巴金、朱湘、李霽野、于伶、蕭軍、吳組緗、趙家璧、曹禺。這是一份相當可觀的名單,說明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這么多重要的作家、詩人、戲劇家、評論家、翻譯家、出版家(只有徐芳、李蕤兩位文名不大,但徐芳是新詩人,又是第一部《中國新詩史》的作者,也不可小覷)都有或多或少的集外文字散落。如果不是宮立努力發掘,可能還要在書山報海中埋沒很長一段時間。而據我的不完全的統計,宮立輯集集外文的李劼人、郁達夫、鄭振鐸、夏衍、胡風、聶紺弩、何其芳、汪曾祺,輯集集外書簡的蔡元培、田漢、梁實秋、巴金、朱湘、蕭軍、曹禺等均已有“全集”行世,而且郁達夫和汪曾祺已有不止一種全集。這些作家佚文佚簡的被發掘,也再次證明現代作家的“全集”不全已成常態。恐怕除了魯迅,沒有一位作家的“全集”可以稱得上哪怕是相對而言的“全”,這已是現代文學研究界所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

      按照我的理解,所謂作家的“全集”,關鍵就在于“全”。而要做到“全”,就應該編入這位作家生前創作的所有作品,包括公開發表、出版的所有創作和已知的未刊稿、未定稿、未完成稿等;如有譯作,當然也應包括在內;還應包括保存下來的書信、日記、題跋等。至于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少作”,包括中學和大學的習作,如能蒐集到,也應編入,以供研究他的文學發展軌跡之需。楊絳大學時代的“散文習作”《璐璐,不用愁!》不也已編入《楊絳全集》了嗎?雖然她的第一篇公開發表的譯文未能編入,難免令人遺憾。總之,這位作家所有的各種文字形式的留存都應加以蒐集,不加刪改地編入,只有這樣,才是尊重歷史而不是有意無意地歪曲歷史,對這位作家的研究也才會建立在全面而又可靠的基礎之上。如《郭小川全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郭不同歷史時期的“檢討書”,《聶紺弩全集》(2004年武漢出版社版)收入聶的歷次“運動檔案”,《馮雪峰全集》(201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收入馮“文革”時期的“交代”材料,等等,都是符合學術規范的做法,值得肯定。

      這些本來是并不復雜的道理,甚至只是現代文學史研究的常識,卻并非每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都能明白。我想,宮立也是在研究實踐中逐漸體會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他之所以能專心致志,并持久地從事現代作家集外文和集外書簡的發掘和研讀,其原因恐怕也在這里。2012年9月,散文家、書話家黃裳先生在滬逝世,拙編《現代中文學刊》擬刊文悼念,與宮立談起此事,他說正好在查閱舊報刊時見到黃裳先生的集外文,于是就讓他整理,他寫出了《略談黃裳的三篇集外文》,刊于同年10月《學刊》第5期(后來擴充為本書所收的《略談新發現的來燕榭早期集外文》)。這應是宮立正式發表現代作家集外文整理文章之始。從那時至今,整整七年過去了,他一直在進行這項工作,尤其他較早充分利用數據庫和網上拍賣信息而不斷拓展蒐集路徑,以至收獲不斷,這本書就是他的一個階段性的研究成果,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他在當今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青年學者中,也獲得了“宮集外”的美稱。

      當然,中國現代作家實在人數眾多,從文學史角度考察,成就有大有小,因此,并非每個作家都能出版全集,許多作家恐怕出版幾卷文集或一冊選集,就足以顯示其文學成績了,那么,對這些作家,蒐集其集外文或集外書簡,又有多大意義?這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即便是重要作家,新發現其一篇小說、一首詩或一通書簡,是否就會影響到對其總的文學成就的評價?這又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些問題,我想,宮立一定也在認真思考。但不管怎樣,如果有更敏銳的文學史視野,有更準確的學術判斷,還有更扎實的文本分析能力,那么現代作家集外文和集外書簡的蒐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就一定會減少隨意性,更具學術性。

      宮立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預祝他今后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長途上步伐更加穩當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