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孟子與《孟子文獻集成》

      來源:光明日報 | 陳來 王志民  2019年11月25日08:09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后世對發揚孔子之道貢獻最大、影響最大的非孟子莫屬。孟子以雄辯著稱,在當時就很有影響,他以辟楊墨、弘揚孔子之道自任,有很強的道統意識。雖然,其后荀子學派對孟子有比較激烈的批判,但進入漢代,陸賈、賈誼、韓嬰、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揚雄等一流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對孟子表示肯定,或受到孟子思想的一定影響。漢代開始就有學者給《孟子》作注,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注本是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也是他最早把孟子尊為“亞圣”。

      敘述儒學的發展,一般多認為“孔孟”并稱是在宋代“四書”觀念興起之時,實際上并非如此,“孔孟”并稱出現得比較早。東漢馬融在其《長笛賦》中就說“溫直擾毅,孔孟之方也”,東晉葛洪在《抱樸子》中說“子以天不能使孔孟有度世之祚,益知所稟之有自然,非天地所剖分也”,南朝宋時期的何承天在《上邪篇》中說“承平貴孔孟,政敝侯申商”,《南齊書·王融傳》載王融上疏稱自己熟悉“戰陣攻守之術,農桑牧藝之書,申商韓墨之權,伊周孔孟之道”,等等,一直到隋唐時期也不斷有學者(如王通、權德輿等)并提“孔孟”。

      唐代韓愈極力推崇孟子,拉開了唐宋時期孟子大幅度升格運動的序幕。隋唐時期,總體上來說,儒門淡泊,佛老興盛。為了對抗佛教,振興儒學,韓愈想了很多辦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他構造了儒家的道統說,認為從堯、舜、禹、湯,到文、武、周、孔,再到孟子,儒家之道依次傳承,孟子為儒學道統的嫡傳,他去世后,這個道統就斷掉了。這就把孟子的地位抬得很高。隨后,李翱、皮日休等人也都大力推尊孟子。與唐宋古文復興運動相呼應的,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儒學振興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孟子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經過孫復、范仲淹、王安石、二程、朱熹、陸九淵等人的不斷頌揚,孟子的亞圣地位最終得以確定,得到公認。宋明理學各大派系,無論是程朱還是陸王,盡管有各種分歧,但在推崇孟子方面是一致的。孟子思想,深刻影響到中國哲學特別是宋明理學的形成與發展。

      為什么孟子在唐宋時期不斷升格?這有多方面原因,最重要的可能是其以性善論為主導的心性修養論契合了時代思潮和社會人心。魏晉唐宋時期,人們普遍對性命之道感興趣,這是佛老興盛的重要背景。儒學本來也有這方面的資源,但在漢代沒有很好發揚出來。為了對抗佛老,儒學在唐宋時期就開始發掘心性方面的資源,重構自己的內圣外王之道。孟子性善論與中國佛教特別是禪宗宣揚的佛性人人內在本有的思想,確實也有遙相契合的一面。這是佛教特別是禪宗流行中國后,孟子大盛的重要原因。

      孟子性善論認為仁義禮智皆內在根植于人心,這四方面的德性為人所本有。在漢代,四德又加上“信”成為五常之德,為儒家道德價值的基本觀念,在歷史上影響甚大,一直到今天,五常作為儒家的核心價值仍然在社會大眾層面流傳甚廣,深入人心。在倫理層面,孟子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種富有溫情的人倫學也明顯優于后來董仲舒、《白虎通》提出的“三綱”之說。孟子的柔性五倫說,其倫理精神和指導原則在今天仍有一定價值。

      在君子人格修養和人生哲學信念方面,《孟子》中的很多名言警句,其影響范圍之廣之深,可以說僅次于孔子。如“浩然之氣”“良知良能”“舍生取義”“與人為善”“萬物皆備于我”“上下與天地同流”“天時地利人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登泰山而小天下,觀于海者難為水”“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些震爍千古的名言警句,至今熠熠生輝,為中國人所樂道。孟子個性鮮明,有英氣、豪氣、浩然剛大之氣,他的很多話特別能鼓舞振奮人心、激發砥礪士氣。孟子還強調,“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達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三天下”和“三不能”,集中體現了士君子剛大、弘毅的境界。“三天下”可見其胸懷廣闊,“三不能”可見其士君子所代表的凜然正氣。這個正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會正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中,第一條是講仁愛,第二條是重民本,這兩條恰恰與孟子思想有著特別直接的關系。孟子思想能夠對我們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兩個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基礎,即“講仁愛”和“重民本”。孟子講仁愛的重點已經不是放在個人的道德修身層面,而是把其擴大到一個社會的價值層面。“以民為本”是孟子全部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基點,它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對民眾的同情也就成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道德價值。

      孟子不但深刻影響到中國的歷史文化,對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也有廣泛影響。近現代以來,很多學者結合西方的人文社會科學對孟子思想作了新的發揮與詮釋,使得孟子學走向世界,得到了新的發展。

      孟子文獻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千余年的歷史過程。

      宋代以前,孟子文獻的傳世文本只有趙岐《孟子章句》,孟子在孔門和儒學中一直地位不高。至兩宋時代,《孟子》一書,列入儒家十三經之中,進而超越“五經”,入“四書”之列。

      元、明、清三朝的五百年間,孟子的地位一直在“升格”之中,而到清代達于高峰。這與我們在編纂《集成》過程中,所看到的孟子文獻形成的數量、質量及高度、廣度、深度,是相契合的。《集成》所收歷代刻本中元代學者文獻即有17種,內容包括孟子文本解讀及義理闡發等多個方面。其中,吳真子《孟子集成》一書,為元刻孤本,輯錄了大量宋元時期諸家學者的解孟之說,可見元代孟子地位提升后對文獻產生的影響之大。宋代以后,朱熹及《四書集注》受到歷代的尊崇和重視,促進了大量孟子文獻的產生。從《集成》目前所收604種文獻看,由“四書”中析出者為390種,占比三分之二。元代承接南宋朱熹之學,將理學尊為正統,將朱熹《四書集注》定為官學,所存孟子文獻,多如許謙《讀四書叢說》之類。明永樂年間編纂《四書大全》,“實欲頒布于天下,俾人皆由于正路而學不惑于他歧。家孔孟而戶程朱,必獲真儒之用”(《皇明文衡·進書表》)。清代從清初即重“四書”。康熙十年三月設日講官一職,專為康熙帝服務,至康熙十六年“四書”講畢,成《日講四書解義》26卷。上重如此,下必效之,整個社會興起了“四書熱”。“四書”之中,《大學》《中庸》雖為儒家思想的核心經典,但皆以傳承、解讀孔子經說為宗旨。《中庸》為“子思懼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為此書,以昭后之學者”(朱熹序),因而從第二章到第十一章,就是以記孔子之言為主。《大學》則被程頤稱為“孔氏之遺書”。所以從根本上說,所謂“四書”,實為孔孟之書;推崇“四書”,實為推崇孔孟。這就大大提升了孟子及《孟子》一書的地位。清代一朝,“四書”、《孟子》文獻叢出,固與印刷術改進、考據學盛行不無關系,其主因還是“四書”及《孟子》地位之高。值得關注的是,在“四書”的光芒下,《孟子》已有獨立版本214種,占比《集成》三分之一,也足見孟子的地位和影響。

      千余年來,孟子思想與精神,隨科舉考試對孟子的重視,長久而深刻地影響了童蒙、士子與仕宦之人,進而對整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孟子之書從宋代進入科考,元明清以來,“四書”作為科考主要對象。皇慶二年(1313),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即以朱熹《四書集注》作考試標準。明代亦以“四書”為科考對象。在目前所收入的明代174種文獻中,竟有101種是為科考所用之書。清初開始,實行科考,名為分三場進行,但最重要的是首場。而首場中,“四書”出三題,“五經”出四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將“五經”移至二場,首場專考“四書”。其中,《論語》一題,《大學》《中庸》共一題,《孟子》一題,由此可見《孟子》在科考中的地位。值得我們對《孟子》之書作進一步分析的是,在“四書”中,其他“三書”更多帶有說教性,《孟子》則充分展現其“雄辯”特色,更多活現出孟子知行合一的思想實踐,及其品格、氣質、德行、操守和精神世界。換言之,唯有《孟子》一書更多地展現出孟子其人。而孟子的養氣、性善、王霸、民本、仁政等思想以及“人皆可以為舜堯”的“內圣外王”思想更帶有實踐激勵性。《孟子》以四書進入科考,孟子其人對童蒙教育、士子人格、政德官品影響是最大的。孟子就是以其思想、形象,對社會和人的精神塑造產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從而達到了所謂“升格”的高峰,使孟子成為千余年來對傳統社會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

      縱覽《孟子文獻集成》(以下簡稱《集成》)所收文獻,從孟子學史的角度看,大致說來:宋元文獻多義理闡發,以朱熹《孟子章句集注》為代表;明代文獻多從心性之學發掘孟子豐富的思想內涵,以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為代表;清代孟子學最盛,不僅產生了以乾嘉學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崔述《孟子事實錄》為代表的大量考據、辨偽著作,還出現了集前人成果之大成的焦循《孟子正義》。大致可以說,以東漢趙岐《孟子章句》為發端,歷代學者對孟子雖有所闡研,但唯宋元以降,孟學方為千年之“顯學”。這個時期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研究范圍之廣度,探究辨析之深度,都是前無古人、后難為繼的。尤為重要的是,歷代學者,秉持儒家之人生價值觀,一生所系,立德立言,以“為往圣繼絕學”為生命追求之本,往往傾其一生,終研一經。孟子文獻,不僅真實系統地展示了孟學乃至儒學傳承發展的歷史,也留下了歷代學者精于治學的心路。

      編纂《集成》,匯聚孟子文獻于一體,不僅為全方位深入研究孟學,深入挖掘孟子思想之精髓,提供了資料文獻之便利,也有利于加強珍貴文獻的保護,展示《孟子》世代傳承的歷史場景,澤被后代,惠及子孫,其意義之重大,定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