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古籍修復室里的年輕“書郎中”

      來源:新華網 | 汪海月 張錚  2019年03月04日09:24

      對于大多數年輕人而言,29歲的金鑫從事的工作聽起來古老而又神秘。古籍修復師,一個每天需要和沉睡上百年的古籍打交道的職業。

      雙眉微蹙,眼睛緊盯著面前的泛黃紙張,金鑫拿著潤濕的毛筆將褶皺的破碎紙片一點點鋪平、延展,再用毛筆和鑷子慢慢拼接到一起。

      “這本書是清朝道光年間的,絮化很厲害,一碰就碎,修的時候要特別特別小心。”金鑫說。

      金鑫是安徽省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5個“書郎中”之一。最大的34歲,最小的26歲,這群年輕的“書郎中”在圖書館的偏遠一隅里為古籍問診治病,延續著百年前的記憶。

      5個人是同門師兄妹,都畢業于金陵科技學院,這是中國最早開設古籍修復本科專業的高校。古漢語、版本學、字畫裝裱、書法篆刻、雕版印刷,專業的學科訓練讓他們掌握多學科知識,成了面面俱到的“雜家”。

      古籍修復是個技術活,也是個良心活。“書郎中”得先通過“望、聞、問、切”了解每本書的病情,再對癥下藥。“蟲蛀和鼠嚙的書需要補洞,糟朽和粘連的古籍情況更嚴重,還需要托一張皮紙進行加固。”31歲的古籍修復師耿寧介紹,耿寧工作6年,算是5人里的“老人”。

      古籍的修復需要經過配紙、拆書、溜口、補破、折頁、錘書、裝訂等多項工序。“古籍修復的原則是搶救為主、修舊如舊、過程可逆,修舊如舊最重要。”耿寧說。

      修復師們使用的很多工具都是前輩傳下來的,但這群年輕人也會充分利用專業的科學儀器。“紙張纖維測試儀可以精確判斷紙的成分類型。測厚儀可以快速測量書頁的厚度,精確到0.01毫米,這對于修復用紙的選配非常重要。”她說。

      長期為古籍“探診看病”讓這群年輕“書郎中”也沾上了職業病。“古籍都有幾百年了,一打開都是灰,會忍不住咳嗽。有時候霉菌灰塵太多臉會過敏,大家好多都有鼻炎。”金鑫說,“同事們常打趣道,這里聞不到書香味,只有書霉味。”

      處于安徽省圖書館深處,5個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埋頭修復。“這份工作需要坐得住,守得住,得有極大的耐心和定力。有時候修一天也只能修一兩頁。”他說。

      但這并不能阻止這群年輕“修書匠”對這份工作的熱愛。“每一本古籍都很珍貴,有自己的價值,讓它們存留下來是這份工作最大的意義。”耿寧說。

      看似重復單調的修復生活里,這群年輕人尋找著自己的小樂趣。“有些古籍內容很有意思,可以趁機了解古人的生活,像之前修復的一本書里就介紹古人是如何玩游戲的。每本書的裝幀、破損情況都不一樣,看似重復的工作實則有很多變化,所以對每本書都會有期待。”金鑫笑著說。

      在快節奏的社會中尋得一份慢工作,這讓他覺得幸運。“書能磨人,修書先修心。原來坐不住,很浮躁,現在心能定下來。”工作三年,從最初的技藝生疏到現在漸漸熟練,金鑫覺得自己也在慢慢成長。

      工作之余,5個人常約著去各種古籍展覽,一談起展覽中看到的珍貴古籍就會興奮不已。“入了這一行后,對這一行的每件事都會關注”。這成為每個人的心聲。

      自2007年中國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迄今為止,全國建立起25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有十余家院校開設相關專業。9000余人次參加過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相關培訓。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進入這個行業,也為其注入更多活力。

      “年輕人有經驗不足的劣勢,也有很多優勢,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把手上的活做漂亮,把中國的文化延續下去。”金鑫談及自己的工作滿是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