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要拍好看的科幻電影 少不了科學家當軍師 

      來源:北京晚報 | 蔡文清  2018年12月24日09:19

      “今年秋天我有幸遇到了好萊塢大片《星際穿越》的編劇之一,這位編劇竟然是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他告訴我他在參與拍電影前從來沒有想過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其知識一下子影響那么多人,要做多少場報告才能影響到一千萬人,而這部電影光是在韓國就有超過一千萬人看。除了電影之外,這位科學家兼編劇還出了一本同名的書,借著電影的熱度在全球大賣,也引起了關于黑洞研究相關科學知識的熱議。”在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等主辦的“科學界與影視界融合發展論壇”上,“科學界與影視界融合發展課題組”成員、科學編劇王殊很感慨。

      “有一位媽媽告訴我,看完電影《火星救援》后,自己女兒對于生物學知識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找來很多生物方面的書籍閱讀,半學期成績就提高了一截兒,問女兒為什么,女兒說看了《火星救援》后發現只要掌握了相關技能,哪怕丟在火星上也不會餓死。”王殊說。

      王殊告訴記者,在2015年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上,當時的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院士就曾反復提及《星際穿越》,說圍繞這部電影帶出了很多廣泛傳播的科普文章。

      當年美國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科幻影片《星際穿越》時曾引發全球關注,由于這部影片是以太空穿梭和時空旅行為題材,涉及大量物理學的前沿理論,曾有不少觀眾覺得有些看不懂。當時韓啟德就發現,“看懂《星際穿越》必備科普常識”等鏈接在微信朋友圈里廣為流傳,什么是黑洞、蟲洞、五維空間、彈弓效應、引力紅移等前沿的概念,都出現在了微信群里,讓不少人通過一部熱門電影得到了很多宇宙科學知識。不過韓啟德也發現,這些廣為流傳的科普小文章,有的是美國人為配合電影發行制作的,有的是國內記者改寫或者采寫的,他很遺憾地說,沒有看到出自國內科學家或者專業學會的文章。

      “作為中國科協主席,我多少有點失望。科普是科協的職責之一,是我們的主業,但我們該出手時沒有出手。”韓啟德說,我們并非沒有這樣的資源,在人人都

      麥克風的新媒體時代,盡管每個人都有發表言論的機會,但只有最優質的信息資源才能脫穎而出,獲得指數級的傳播。事實上我國不少學會、地方科協都有自己的科技成果信息庫,海量的信息資源“養在深閨人未識”。

      “這太可惜了,酒香也怕巷子深,怎么通過新媒體把這些沉默的優質科普資源用好、用活,使它轉化成能在群眾中廣為傳播的科普信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課題。”韓啟德說。

      由中國科協科普部組織開展的課題“科學界與影視界融合發展”系列項目,就是希望在影視界與科學界之間架起一座連接的橋梁,鼓勵電視電影中加入更多、更好的科學故事和角色,從而影響公眾對科學、工程學的認知,讓科學為娛樂創造更多價值的同時,也讓更多、更好看的科學元素出現在屏幕上。

      說到科幻電影,王殊說,剛剛發布的2018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里,2018年上半年國內科幻電影的整體票房是95.05億,而其中國產影片僅為8.9億元,其余72%的份額都是引進電影。

      “這說明什么?我們認為它說明好的高質量科幻影片國內觀眾不是不喜歡,而是目前現有的這些作品不能滿足我們國內觀眾的需求。科學元素在我國文藝影視作品中的匱乏,使得我國公眾獲取科學興趣和科學知識的來源主要存在于好萊塢大片中。這就是目前我們面臨的現實狀況。”

      當今影視市場上,很多人試圖拍出國產的優秀科幻電影,但發現問題不少。一直嘗試將科幻小說轉換成影視作品的微像文化CEO張譯文說:“我曾組織過兩次有科學家參加的研討會,發現我們自己并不能準確找到我們電影中所需要學科的專家,比如說我們想咨詢關于人工智能的事,可科學家說,你這個問錯人了,我研究的不是人工智能,我研究的是機器人。難道機器人跟人工智能不是一回事嗎?看來大家對于基本的認知是有一些偏差的,這樣造成的結果是,直到都開完會了,相互之間都聽不懂對方在說什么。”

      在美國,有一位最受好萊塢電影圈喜歡的男人,他既不是大牌明星,也不是有錢的老板。王殊說,這位Rick Loverd先生是美國科學與影視融合促進項目的負責人,其背后依托是美國科學院。在好萊塢幾乎所有的影視劇組有科學需求的時候都可以來找他,他會把你所需要涉及的科學話題,不管是昆蟲學、地外生命、太空、海洋探險還是其他,他都可以幫你對接到最準確的科學家群體,所有這些工作都是公益項目,完全免費。

      風靡全球的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各種物理、化學、光學、力學、量子理論、醫學、天文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科學梗”和“科學元素”層出不窮,這些在劇中出現的科學理論基本上都是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物理和天文學教授David Salsburg把關,此外還有一個非常強悍的科學家團隊作科學顧問,他們為里面出現的科學元素進行嚴格把關,這樣才能保證整個劇在拍出來以后觀眾不會覺得有什么槽點。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說,科學是開放的,除涉密內容外都可以與科技工作者進行溝通。他向記者透露,中國科學院青年促進會有四千位科技工作者,還有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覆蓋了影視工作者想了解的所有學科。

      想要拍出好的科幻電影,鄭永春說,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很多影視工作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還有一些科幻作家的思維跟不上科學的發展,成為科幻作家的必要條件是狂熱的科學愛好者,首先得了解科技的發展,才能創作出有帶入感的作品。此外科技工作者也要有包容性,要理解電影的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