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狂暴巨獸》為什么找上了芝加哥? —— 從好萊塢大片看起源于美國的摩天樓文化

      來源:文匯報 | 陳劍  2018年09月05日07:35

      電影《狂暴巨獸》劇照。根據劇情,芝加哥地標建筑西爾斯大廈在巨獸的攻擊下化為瓦礫。

      在好萊塢災難片《狂暴巨獸》中,故事的背景被設在芝加哥,而其最醒目的地標西爾斯大廈也在這些巨獸的攻擊下,化為瓦礫。應該說,芝加哥并不是災難片的場地首選,這座城市在好萊塢電影中出現的頻率遠遠低于紐約、洛杉磯、華盛頓、舊金山甚至西雅圖。

      但是,有一點是芝加哥所特有的:這里是摩天大樓的發源地,也是目前美國最高建筑西爾斯大廈所在地。1871年,芝加哥發生特大火災,城中三分之二建筑化為灰燼。城市重建時,為節約市中心用地,高層建筑應運而生,隨之也誕生了芝加哥建筑學派。

      人類在遠古時期,就試圖向天空擴展自己的活動領域

      自有文明以來,人類似乎就不愿被束縛在地面之上,從《圣經》里的通天塔到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無不反映著人類在文明的遠古時期,就試圖打破重力的約束,向天空擴展自己的活動領域。

      在《洛陽伽藍記》中曾經記載,北魏時期,洛陽城中的第一大寺修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永寧寺實際上是一個佛教建筑群,由很多幢建筑組成,圍在中間的是一座規制為九層的佛塔。這是一座全由木頭構建的佛塔,高度為90丈。塔頂還加上了一根約10丈高的幡柱,塔和幡柱加起來共100丈,高出平地1000尺。這座佛塔因是全城第一高度,而成為了洛陽城的地標,在百里之外也能遙遙望見。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二月,永寧寺發生火災,寺內主要建筑木佛塔被大火燒毀。

      與東亞偏好木制建筑不同,歐洲自從希臘羅馬時期就偏好石料建筑。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羅馬斗獸場都是典型的代表。古希臘的三大傳統柱式(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以及羅馬發明的混凝土使得大型具有穹頂的公共建筑成為可能,比如羅馬萬神廟。反而到了歐洲中世紀時期,由于傳統工藝的失傳,11世紀中央高塔建成時只有四層,這在當時已是罕見的高大建筑了。塔的墻壁用石塊砌筑,每層須能承載其上各層的重量。為了使塔身能巍然矗立,最底層的墻不得不厚達5.2米。

      當時,利用承重墻的建筑物至多高五層左右。只有利用框架支承上層重量,外加較輕的墻壁抵擋風霜雨雪,才可能建筑高樓。到了19世紀,鋼鐵產量大增而且性能可靠,才有了根本解決辦法。第一座整體鐵框架承重建筑物,是于1860年在英國希奈斯建成的四層船庫。它高16米,有鑄鐵柱和跨度九米的熟鐵梁,用螺栓緊緊固定。

      科技的進步讓建筑極高的摩天大樓成為可能

      得益于地理環境,但摩天大樓的出生地是美國。美國建筑風格和舊歐洲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在19世紀后期,隨著美國的鋼產量和生鐵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而城市中心的地價越來越昂貴,建筑商們把目光投向了天空:高層建筑應運而生。發達的鋼鐵技術、鋼筋混凝土、抽水泵、升降機的發明讓建筑極高的摩天大樓成為可能。

      建成于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險公司,高10層,55米,是世界上第一幢按照現代鋼框架結構原理建造的高層建筑。它的建造說明了高層建筑發展的可能性。1892年建成的卡匹托大廈,高22層,91.5米,是19世紀芝加哥的最高建筑。大廈的頂部是東方廟宇式的大屋頂。

      芝加哥高層建筑的出現,是19世紀建筑的轉折,也是20世紀摩天樓的萌芽,應當說是人類科技史的一大進步。

      進入20世紀,現代高層建筑有了較大的發展,1913年建成的紐約伍爾沃思大樓,高52層,243.8米,是當時的最高建筑。1931年,紐約的帝國大廈建成,大廈高102層,381米,它的建成是世界建筑史上頗為引人注目的大事。在建成后的40年間,帝國大廈一直雄踞世界最高建筑的紀錄,成為摩天樓的象征。1974年,芝加哥西爾斯大廈建成,這座高110層,443米的建筑,成為當時的世界最高建筑,可謂登峰造極,也使 “高層建筑的故鄉”芝加哥重振雄風。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最高建筑的紀錄不斷被刷新。1996年,吉隆坡佩重納斯大廈(雙塔)建成,95層,高452米。當時這兩幢大廈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它們的建成說明一個很令人感慨的事實:超高層建筑的建造重心已經從美國轉移到亞洲。2010年,迪拜哈利法塔以828米、168層的高度雄踞了世界第一高樓的寶座,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座超過600米的摩天大樓。

      而在巨石強森最近出演的另外一部影片 《摩天營救》中,香港出現了一幢假想的世紀第一高樓:220層高,超過1000米的明珠塔。這個假想其實沒有那么離譜,因為在擁有摩天樓數量最多的全球30個城市中,香港以308座摩天樓,傲視全球。

      摩天大樓不利于保護環境?未必

      有人說,摩天樓是城市化的標志,摩天樓的天際線是城市的名片;也有人說摩天樓是工業社會的一種病態,一幢幢摩天樓野蠻地把城市的天空破壞了;還有人說,摩天樓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不利于環保。總之,關于建造摩天樓的利弊爭論從第一幢摩天樓建成之后就沒有停歇過。

      美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蘇斯博士的觀點頗具代表性:在他的環保主義寓言《Lor ax》中,主人公是一個紡織企業家,他建立了一個工業城鎮,并不斷破壞環境,擴展城鎮。最終,他砍下了最后一棵樹,而他的紡織業也無以為繼。經過痛苦的反思,實業家幡然悔悟,敦促年輕人拿走最后的樹種并敦促他去種植新的森林。

      這個故事講的一些教訓是正確的。從單純利潤最大化的觀點來看,主人公是一個不稱職的企業家,因為他殺死了他的下金蛋的鵝。任何優秀的管理顧問都會告訴他,更明智地管理自己的企業成長不需要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這個故事的環保主義信息的一個方面是,當公共品(比如故事中的樹林)沒有明確的產權時,會導致對于其過度使用,也是正確的。

      但是,這個故事的錯誤在于:城市化進程被描述得非常糟糕。故事的寓意很簡單:森林很好,工廠很壞。這個故事不僅貶低了19世紀紡織城中大量生產服裝帶來的顯著效益,而且還帶來了錯誤的環境信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環境經濟學家馬修·卡恩教授和哈佛大學的愛德華·格拉斯教授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表明:與故事隱含的信息相反,生活在城市中才是綠色的,而被森林包圍的生活對森林而言也許不是什么好事。

      兩位教授瀏覽了美國的大都市地區,研究結果表明:在幾乎每個大都市區,中心城市居民的碳排放量低于郊區居民。在紐約和舊金山,平均每個城市家庭每年的碳排放量減少量在兩噸以上,因為他們的開車減少了。在納什維爾,由于駕駛造成的城郊碳缺口超過三噸。

      汽車僅代表紐約市區居民與紐約郊區居民之間碳排放差距的三分之一。紐約市與郊區之間的用電量差距也在兩噸左右,而家庭供暖排放量差距將近三噸。總而言之,估計曼哈頓的城市居民與威徹斯特郡的市民之間的碳排放量差異為七噸:被混凝土包圍的生活實際上很綠色。被樹包圍的生活不是。理想的環境保護主義者應該住在舊金山市中心的公寓,而不是馬林縣的牧場。

      當然,許多環保主義者仍然更愿意從亨利·大衛·梭羅那里獲得提示:他主張獨自一人住在樹林里。但他們應該記得,梭羅在一次做飯的時候,不小心燒毀了300英畝的康科德優質林地,卻很少有波士頓的開發商對環境造成了這么大的傷害。這表明如果你想要好好保護自然環境,就應該遠離森林并居住在城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