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卡梅隆“不務正業”,實際卻在傳承科幻文化

      來源:新京報 | freelee  2018年06月11日09:14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海報,正在思考科幻的卡梅隆。

      詹姆斯·卡梅隆最近推出了一部話題紀錄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著眼于探討人類與科幻之間的歷史關系及現實意義,共有六集,每集各有一個核心話題。其中有一條暗線主題貫穿于紀錄片始終——科幻創作者的傳承。中國科幻影視雖年紀尚輕,也走過彎路,但未來仍可期。

      追根溯源,國外科幻文化傳承清晰

      第二集的話題是“太空旅游”,把太空科幻片的淵源追溯到喬治·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該片的靈感又分別源自儒勒·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以及H·G·威爾斯的《月球最早的人類》。這兩位作家本身就被譽為科幻文學的第一代巨匠。可見西方科幻創作的傳承非常清晰,一代又一代有才華的作者不斷站在前人肩上,促進了科幻文化日趨發達。

      第三集“怪物”,研究了各種影史經典怪物形象誕生的時代背景。瑪麗·雪萊筆下的“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被視為怪物始祖。它多次被搬上銀幕,形象得以流傳之余,又從不同角度對現實進行了解讀。1910年愛迪生制作的第一個版本中,怪物通過化學反應而來。彼時愛迪生要宣傳電的“正義性”、“善良性”,因此不愿意在影片中用電的形式創造怪物。1965年版本的弗蘭肯斯坦則是用核能創造,反映了社會上的核恐懼情緒。1994年版本的怪物滑出試管降臨人世,影射了當時熱門的試管嬰兒話題。

      “傳承”意味著前人的鼓勵和引導,幫助后人不斷創新。它相當于一種肥料,促使科幻創作的土地變得肥沃。可是,當下的中國科幻影視圈欠缺這種肥料。

      中國科幻起步早,但不進則退

      如果我們以改革開放為界(中國科幻的誕生實際上早得多,可追溯到晚晴時期),當代中國科幻到今天已經步入不惑之年。小說領域發展尚可,從上世紀80年代的葉永烈到如今的劉慈欣,脈絡相對清晰。但在電影領域,中國科幻不進則退。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被解放思想的中國影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景,其格局和尺度之大蔚為中國電影巔峰。優秀科幻題材作品也在這個時期浮現,譬如黃建新的《錯位》(1986)、王亞彪的《合成人》(1988)、陳興中的《毒吻》(1992),分別涉及機器人、器官移植、人體變異等主題,想象力非常豐富。而《錯位》對官僚主義的諷刺、《毒吻》對環境污染的控訴,都富有現實思考意義。《毒吻》里弗蘭肯斯坦式的畸形人,更充滿當下中國電影罕有的“邪典”味道。

      但之后中國電影開始“轉向”。先是以“獲獎”為目標指向的現實主義作品大行其道,然后以市場為導向的“大片”面世。科幻基于幻想,與現實主義南轅北轍;大片喜歡從中國歷史、俠客文化等吸取靈感,科幻基本沒有用武之地,培養科幻影視人才的土壤就此荒蕪。

      資本可使行業變異,也可促進傳承

      其后中國電影市場涌入越來越多的資本大鱷,走向也越來越畸形。“流量明星”“IP為王”之類的現象成為主流。盡管如今倒是陸續誕生了《逆時營救》、《機器之血》等科幻類作品,可惜中國科幻影視的傳承早已中斷,主創們沒有駕馭相關主題的能力。同時,流量明星表演水平不過關,甚至態度不認真(摳圖表演之類),即使有創作人才也無力挽救這種先天不足。大部分流量明星擔綱的作品淪為粗制濫造,科幻題材也跳不出這個怪圈。

      早前傳出《三體》將被改編為電影,國內的科幻愛好者普遍不看好,原因就在于大家對中國電影市場環境的悲觀。科幻人才凋零,參與者又不認真創作,再好的IP、再精彩的原著也挽救不了改編電影的命運。

      回看西方科幻電影發展史,這一類型片經歷了從小眾娛樂變成吸金大鱷的轉折。大量“B級片”定位的科幻片代表了業界的不懈探索,最終促成量變到質變,《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戰》《終結者》《侏羅紀公園》《黑客帝國》等不斷樹起科幻片登堂入室的里程碑。中國科幻電影卻沒有那么多的先行者。現在就算資本想在這方面做文章,也只能陷入建造空中樓閣之苦。

      國外科幻創作者的傳承,除了發生在不同創作者之間,也發生在單獨一位創作者身上。雷德利·斯科特在1979年推出了《異形》,近40年后仍在通過《普羅米修斯》《異形:契約》等作品開拓異形宇宙。又如克里斯托弗·諾蘭,一直在嘗試不同主題的科幻作品:超級英雄(《黑暗騎士》系列)、克隆人(《致命魔術》)、人腦活動(《盜夢空間》)、多維空間(《星際穿越》)……這些創作者不斷自我突破,超越過去。而中國科幻電影第一批的前輩,要么轉型,要么淡出。

      如同卡梅隆這樣的導演,用紀錄片記錄下自己的探索路徑,對后來的影人而言,也是一種傳承,一種技藝和經驗的分享。假如從現在開始重新培育中國的科幻電影創作土壤,未來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