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韓松:想象力歸來——邁入新時代的中國科幻

      來源:時光幻象網 | 韓松  2018年05月20日22:31

      二零一八年,是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誕生兩百周年。歷經兩個世紀,科幻仍魅力依在,并隨著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興起,繼續拓展它的影響,尤其在中國,科幻獲得了新的資源和能量。近年來,西方一些學者也把目光投向中國,欲了解科幻在這片土地上的態勢,甚至試圖通過科幻,來一窺中國崛起的原因和趨勢,以洞悉中國的未來走向。

      事實上,中國科幻已行過很長路程。如果從一九零四年第一部本土科幻小說荒江釣叟《月球殖民地小說》算起,到二零一八年,中國科幻已有一百一十四歲。在我看來,它大致經歷了四個高潮期。清末民初是第一次,其時,魯迅、梁啟超等人把科幻小說譯介入中國,呼吁“導中國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學小說始”。但這個過程旋即被戰爭動蕩打斷。一九四九年后,中國要建立自己的現代工業體系,國家要趕英超美,科幻隨之再度興盛,但十年浩劫又將其打斷。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向現代化進軍,科幻重新蔚然成風,但在八十年代初期出現波折,跌入低谷,《人民日報》亦曾發文《“灰姑娘”為何隱退》,呼喚科幻歸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現代化展現新的活力,科幻亦出現第四次高潮。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尤其是最近十年以來,中國科幻愈發呈現繁榮圖景。首先,是《三體》及一批優秀作品的問世。劉慈欣的《三體》于二零零六年在《科幻世界》上連載,二零一零年成書出版,二零一五年獲雨果獎,是亞洲人第一部獲該獎的作品,目前已被譯成十幾種語言。二零一六年,郝景芳憑《北京折疊》再奪雨果獎。據科幻研究者三豐統計,二零一七年中國出版二百三十多種科幻圖書,其中本土原創圖書一百一十余種,引進一百二十多種,再創新高。中國已堪稱世界科幻大國。其次,作者隊伍形成梯隊。以“六零后”、“七零后”為主的“新生代”,到“八零后”、“九零后”為主的“更新代”,有了一支比較穩定的創作隊伍,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出生的年輕作者,有不俗表現,逐漸成為創作的主力。第三,科幻開始成為一種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現象,受到重視和支持。二零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講到,“讀凡爾納的科幻小說,讓我的頭腦充滿了無盡的想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二零一六年中國科幻大會并致辭,稱“科普科幻工作者肩負著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時代使命”。二零一七年十月,九三學社中央組織科幻專場論壇,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出席并講話,與會者討論了科幻激發民族想象力、促進社會創新的作用。中國一些科技部門和大型企業亦邀請科幻作家作智囊,為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出主意。二零一七年京東商城設立首屆文學獎,其中包括科幻大獎,獎金二十萬元。百度等知名企業亦對科幻活動進行贊助。科幻已成為中國年輕人的一種主要閱讀方式,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行為。目前,在主要的大學里,都建立了科幻社團。中國科幻研究如火如荼,以南方科技大學吳巖教授為首,全國形成多個研究基地。科幻國際交流熱烈,版權交易活躍,美英法意日等國競相翻譯中國科幻小說,并在大學開設中國科幻研究課程。

      中國科幻的繁榮,在我看來,有幾個原因。一是中國現代化進入新階段。一般認為,科幻是世界現代化浪潮的副產品,也是經濟全球化的伴生現象。它與實驗科學、工業制造、電子信息等密切相關,反映科學技術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預示人類未來。從科幻的全球發展來看,它與大國崛起的進程是一致的。英法美日俄等國進入現代化的過程中,都伴隨了科幻的熱潮。中國如今也在經歷這個過程。中國在二零一零年后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中國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出國旅行人數超過一億,這一系列“現代化指標”,與中國科幻的熱潮是呈正相關的。二是新人群的出現。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一代人,成為科幻愛好者的主力軍,很大程度上,是“八零后”支撐起了當今中國科幻的繁榮。他們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代真正融入經濟全球化、分享到現代化成果、親身體驗以互聯網等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為生活帶來重大影響的人群,自身的知識結構、視野、興趣也與前人有了很大不同。科幻這種反映科技、變革和未來的文學,很對他們的口味。三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中國歷史上不乏幻想精神,《天問》、《莊子》、《山海經》、《封神演義》、《西游記》、《聊齋志異》等都展現了中華民族對于宇宙和世界的豐富想象力。隨著中國進入一個開放、穩定、創新和繁榮的新時代,想象力的歸來是必然的。

      因此,中國科幻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現實變遷的一面鏡子,也可以說,它就是中國夢的一個映射。如同中國的現代化是全球現代化的一個組成,中國科幻也是世界科幻的一個部分,同時,它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現代化的時代特征,并從中國源遠流長的優秀歷史文化中吸取營養,使它在世界科幻的版圖上異軍突起、獨樹一幟,并進一步與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緊密相連。

      根據吳巖教授在二零一六年的抽樣調查研究,進入新時代之后,中國科幻的創意創新熱點,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一是“繁榮的中國、崛起的中國、追夢的中國”。該類作品的創意主要集中在展現中國整體實力提高后,科技發展多方面的巨大進步。而這些進步會為民族和國家的未來、世界的美好明天創造了基礎。二是“互聯網、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發展的未來”。此類創意特別關注在互聯網和虛擬現實豐富的環境狀態下,人類對現實的依存和關注度。雖然虛擬世界存在,但科幻作家更多關心被虛擬所對抗的真實世界的發展。三是“生物、醫學與后人類的未來”。該主題特別肯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在未來生活中的作用,對相關領域作出了許多有價值的預想。特別是生物醫學在產業方面的升級換代。作家們認為,后人類狀況的出現,可能是下一個必須面對的個體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難題。四是“航天和航宇技術的未來”。科幻作家特別呼吁要重視非傳統航天器的發展,關注航天醫學的創新思路,要從長遠的方面啟動“天體工程”,要在近期特別關注新的太空政策規范下的自主航天活動。五是“未來的戰爭和武器”。集中于該熱點的作品特別關注信息時代的所謂海陸空天之外的“第五戰場”,關注顛覆性武器的可能出現。此外,要對未來戰爭的形態和戰略思想作更多創新性反思。

      在這些主題之下,當代中國科幻作家對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性的關系,進行了更多的探索性思考,展望了科技革命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的深遠影響。這使得當代中國科幻進一步超越了早期的單純“科普型”及“少兒型”模式。

      新時代中國科幻的發展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社會對它的了解還不夠。對于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科幻反映的主題和內容仍是超前的。公眾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種文學品種蘊含的巨大潛力,對于科技革命帶來的多方面影響也認知不足。這是造成科幻仍在邊緣和小眾徘徊的一個主要原因。二是科幻創作自身還欠缺精品。從二零一七年的本土原創作品來看,力作不多。十年過去了,仍沒有出現像《三體》那樣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作品。科幻作者以業余創作為主,缺乏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打磨精品。他們的科學素質和文化修養也需要提高,尤其是在如何做到讓科幻作品更能反映國家社會發展的火熱實際方面,需要下更大功夫。三是科幻產業尚未形成規模,與國外相比差距甚大。目前中國還沒有一部真正達標的科幻電影,游戲產業還在起步。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雄心勃勃欲進軍科幻領域,但往往雷聲大雨點小,缺乏科學和專業的論證規劃,一些掛名“科幻產業園”的項目有名無實。

      但總的來看,中國新時代的“兩步走”強國戰略,尤其是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和科技事業的跨越式發展,以及文化自信的確立,為科幻創作提供了新的巨大空間,如能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科幻將進一步在提升民族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國家創新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它自身也將實現其獨有的審美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