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王久辛:文明是融合后的創造

      來源:中國藝術報 |   2018年04月25日13:16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文學一直迎著八面來風,翻譯與介紹了世界上主要的文學經典與文學大獎的主要著作,包括最新的哲學、歷史與文化等等方面的著作。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國家文化戰略的轉移,我們開始注意將自己的古典文化與人文著作及當代學者、作家藝術家的著作向外推介與翻譯出版。這顯然是非常好的事情,有來有往,才是交流,不能光來不往,不能妄自菲薄。正確的發展,必須是交流的,互動互換與互助合作,才能促進文化的真正的融合。

      交流并不是目的,交流是為了尋找共識,形成一致的正確的發展觀,以促進人類的文明融合,形成世界共同發展的價值觀。這才是交流的目的。否則,我們出那么多書干什么呢?僅僅為了讓寫書的人出出大名,然后高高地掛起來,那又有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說,出名掛號、成名成家并不是目的;可以說出書與交流也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與人類世界上的有見識、有學問、有才華的精英們的交流,把他們對人類的關懷、對人類進步的思想與建議表達出來,然后通過出版發行,通過翻譯介紹,通過相互交流,修正偏差,形成共識,并依此共識去促進人類的共同進步,實現人類社會的永久和平與發展——這才是目的。

      事實上,由于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閉關鎖國與戰亂,中華古老的文化經典,也就是中國古代的先哲們的思想與文化,包括近代以來至今的文化精英們的思想文化成果,從來就沒有真正地進入過西方文明的價值體系,也就是說現在世界上通行的價值觀的形成,是在中華文明缺席的前提下形成的。這恐怕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公正與科學的。在中華文明缺席的前提下形成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所謂文明世界里,大約至唐代以后,伴隨著中華帝國的沒落,中華民族就一直在西方世界的偏見中——被描繪成一無是處的劣等民族,哪有什么文明可言?又何談借鑒與吸收中華文明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呢?正是基于這個認識,我才深深地感到:中國政府今天對外的文化戰略,即建立孔子學院,積極推動中華文明與先哲典籍的翻譯出版,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等務實的工作,非常重要非常正確。因為,不僅我們的祖先早就創造過燦爛的文明,而且也對我們的子孫后代諄諄地告誡過:切不可妄自菲薄。還因為,只有當世界文明包容了全人類的文明成果而創造形成了真正的文明之后,才能代表人類文明,而決不是用某一地區、某一大國、某一大洲的文明,來取代來自全人類的真正的文明。盡管那些地區與國家的文明,可能的確有很多有益于人類發展的文明成果。但是,那也不能成為排斥與拒絕其他文明的理由。人類的文明,一直是全人類共同的文明,而不是我覆蓋你,你侵略我,不是你強迫我,我役使你;文明必須是共融之后形成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你要尊重我,我也要尊重你的共同的文明。也正是基于這個認識,我才深切地感到對外交流與翻譯工作的極端重要,才需要一個對外交流與對外翻譯的平臺與戰略。

      其實,中國作家協會就正是一個對外交流與翻譯的平臺。不僅每年有數十個作家代表團出訪,而且,它所擁有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所創作出的作品,也每年都有被官方或非官方翻譯介紹到世界各地。作為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我有幸出訪歐洲與非洲,設身處地,感慨良多。在波蘭與俄羅斯,我們與當地作家與詩人、學者座談。我們知道波蘭有六七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詩人與作家,也知道俄羅斯從陀斯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到當代的索爾仁尼琴和布羅茨基等等作家與詩人。我們的交流發言都是很專業也很有誠意的,是盡其所有的交流,然而很遺憾,他們幾乎都對中國作家的作品知之甚少,甚至是少得可憐!當波蘭作家聞聽作家王宏甲的《教育風暴》首版印刷數萬冊后,都興奮地尖叫了起來。他們紛紛起來問我們討要如何在中國翻譯出版的“經驗”與電子郵箱,包括我回國之后,還能時不時地收到他們介紹自己著作、渴望在中國出版他們作品的電子信函。然而,他們對了解中國與中國作家的創作,卻顯得興趣寡淡。在俄羅斯,他們的作家也只知道中國現代作家中的魯迅、茅盾、郭沫若和極少的當代作家,如莫言、閻連科,但對中國的發展卻充滿了好奇。這種情況在非洲顯得更為突出,無論是在阿爾及利亞,還是在突尼斯,他們的作家與學者對中國的高速發展,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包括對中國的歷史與現實。他們渴望知道,中國為什么會在短短的三四十年中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其實,在中國作家的作品中,這些變化都是非常深刻、生動的,當然也是非常感人的。比如莫言的小說與賈平凹的小說,比如大批書寫改革開放的優秀的報告文學與散文、詩歌等等。然而,也許是翻譯得太少的緣故吧,他們知之很少。雖然文學并不能為歷史與現實提供答案,但卻可以通過作品,即小說與報告文學和詩歌,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與現實,從而獲得一個相對深刻、全面的印象。2009年,我應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之邀,參加了一次中俄作家的座談交流,我記得非常清楚,俄羅斯的當紅作家拉斯·普京發言說:我上世紀六十年代來過北京,那時的北京像個大縣城,而這次來北京,我幾乎認不出來了!中國改革獲得成功,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的改善……在與菲律賓作家代表團座談時,我記得也有一位老作家大發感慨,他說:我來過三次中國,一次比一次印象深刻,至今,我已經完全不認識中國了,她發展得令人吃驚,但是,我們不知道中國發生了什么,怎么會如此迅猛地發展?這些年,我隔三差五地會受邀參加中國作協與來訪的外國作家代表團座談交流,廣泛地與世界各地的作家有所接觸與懇談,我感到世界對中國充滿了好奇,他們非常想知道中國經驗。但是非常遺憾,由于我們作家很少有正面書寫這樣的中國經驗式的作品,或寫了也由于出版翻譯的質量與數量的問題,而使得世界對中國的了解仍然處于一知半解的猜想之中。

      這使我想到了我的兩本詩集的翻譯過程與出版的一帆風順的過程。在2007年的一次中波作家座談會上,我無意中介紹了我書寫日軍在中國南京大屠殺的長詩《狂雪》,我記得在座的一位波蘭銀行的出版商當即就向我索要這首詩,并表示要出版; 2014年5月,我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阿爾及利亞,當中國駐阿使館文化參贊石躍文先生了解到我寫的《狂雪》與阿國在法國殖民時期的大屠殺有某種相似后,也當即表達了出版的意向,并經阿爾及利亞作家協會等非常積極的推動得以順利出版。我的波蘭文版詩集《自由的詩》與阿拉伯文版詩集《狂雪》,都先后在這兩個國家出版的原因,我猜想,大抵是可以從詩中看到一個詩人對中國歷史的一些詩意的揮灑吧?其實,我的這兩本詩集,并不是我的全部作品。我只選了與中國歷史相關的幾首抒寫歷史的長詩,如:《狂雪》抒寫日本侵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藍月上的黑石橋》抒寫國民黨29軍在盧溝橋的對日抗戰; 《肉搏的大雨》抒寫彭德懷元帥指揮的“百團大戰” ; 《大地夯歌》抒寫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以及抒寫個人心靈的長詩《檸檬色》 《云游的紅兜兜》等。通過這樣的作品展示,我以為,如果譯得足夠好的話,外國讀者是一定會通過這些詩歌理解并認識中國命運的轉折與轉折的歷史必然。同時,通過展示一個中國詩人心靈的痛苦經歷,也可以洞察與體驗到中國人的生存困境與幸福之源……我猜想,為什么我的詩集能夠在外國作家只關心他們的書可否在中國出版,而并不在意中國作家的作品是否能夠在他們國家出版之際而獲得出版,這其中的緣由是什么呢?我感到:作家大多數都是很自我的,無論中國作家還是外國作家,這基本上是通病。但是出版商與讀者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以詩歌為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詩人一直在向外國詩人學習,每當外國的一位新的有影響的詩人的作品翻譯出版,中國詩人都會當即找來學習,態度真誠,學得扎實,導致中國當代詩歌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幾乎都是模仿翻譯體在寫作。當然,這并不可笑,因為可笑的是生活本身,是閉關鎖國十多年的反彈。然而,時至今日,應該仍然這樣寫嗎?模仿了三四十年了,有人已然忘了自己的母語與母語的優雅高貴了,甚至你讓他回過頭來用母語寫作,他已經只會“什么的什么的什么了” ,而不知道中國的漢語表達是不用或少用“的、地、得”的,甚至忘了漢語的書面語常常是一個字就是一個詞的常識了;尤其令人憂慮的是我們的某些作者已經沒有自己的歷史觀與價值觀了,基本上喪失了對歷史事件的認知與分析能力,那還怎么表達呢?所以,我們今天在各種刊物上看到的詩歌,基本上是碎片化的生理情緒的自然表達,提煉的能力被模仿的激情過濾,任何一件歷史事件都被無情的價值觀的混亂給涂抹得亂七八糟,只留下了悲觀、厭世與逃避的書寫……問題是,這樣的寫作在西方已經進入繁華落盡的時代了,人家怎么會感興趣?出版商怎么會投錢給你出版?我猜想,人家渴望的是你們自己的表達——中國人自己的歷史、現實與生存危機與幸福感的真實表現,他們渴望通過我們的表達,來了解中國的經驗與教訓,明白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知道中國的痛苦與渴望,而這些,我認為,才正是世界渴望了解與投資出版商們渴望翻譯出版的。同時,也可以說是中國作家與詩人應當筆下用力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中國作家在世界的影響力顯然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我認為,自中國新文化運動以來,一直被排除在世界文學之外的中國作家,終于結束了缺席的尷尬,而事實上,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也終于有了中國作家的名字,這對于中國來說,的確是一大喜事。因為莫言獲獎之后,世界各國都會翻譯出版莫言的作品,而莫言的20多部長篇小說與上百個中短篇小說中,充滿著中國思維與東方的哲學思想。雖然很不系統,也不全面,但文學不是理論著作,她是一種生活與生命的狀態,而莫言所呈現出來的中國人的生活與生命狀態,無疑將影響世界,并產生對中國更多了解的渴望與好奇。世界是一個整體,人心都是一樣的。我們渴望獲得世界各國的經驗與教訓,世界也同樣需要中國的經驗與教訓;而與世界的文化交流,需要的正是這樣有歷史有現實的交流,包括翻譯出版,我們需要翻譯出版我們中國自己的經驗與教訓,以使世界共同借鑒和記取,如果僅僅是模仿,如果其中沒有自己,或者沒有自己的親人、國人與切膚的疼痛,翻譯了也沒有什么人會感興趣。因為優秀的文學,一定是參與了推動了文明建設的文學,她是思想的先鋒,精神的指引,而文明是一種交融,是先鋒與先鋒的交融,是精神與精神的撞擊,是在撞擊中的交融,是在交融中的撞擊,她們正是在這樣的撞擊與交融中完成了創造……文明是為人類謀福祉的,它與沽名釣譽無關,當然翻譯可以將一位作家介紹到另一個國家,但是能不能進入另一個國家公民的心靈,并形成世界觀,那就要靠作品自身的質量與力量了,非人力所能為。偉大的作品,一定是人類文明的成果,她將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