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泰成:文學傳播方式應該大眾化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金泰成 2018年04月24日09:51
在“后媒體時代文學的困境與出路”交流研討會上的發言
韓國學者、翻譯家金泰成
2018年4月24日
后媒體時代的困境是來自兩個方面的,一方面是新媒體的壟斷,另一方面是舊媒體運用系統的固著化。
在后媒體時代,最普遍、最壟斷的媒體是智能手機。智能手機是一種綜合性媒體,是媒體的黑洞,里面什么都有,什么都吸掉了,所以能夠制服所有的傳統媒體如書和雜志。舉個例子說吧,過去的中學生雖然上課時“舉頭望老師,低頭吃便當”,還用剩下的時間看書,但是現在的中學生“舉頭望老師,低頭看手機”了,下課也看手機,絕不看書。大學生也大同小異。地鐵里所有的人都不看書,只看手機,吃飯也看手機,甚至走路也看手機。
手機已變成生活的主要動力、甚至生活的全部,結果由人性與文化傳統控制的書遠遠離開我們的生活,由資本控制的手機代替了那個空白。手機里的東西主要是刺激人的周圍神經,提供瞬間的快樂與效用的,也是被資本牽制,走向資本的。所以越多使用手機,我們越成為資本的奴隸,我們的閱讀、生活和文學的空間越小。我覺得這種負面現象韓國比中國更嚴重,更悲觀,但是兩國都要克服的。
舉另一個例子吧。韓國的幾乎所有大學都有中文系,一地中文系敎授。他們有關中國文學的行為主要是寫論文,其目的不是更加具體、更有深度地了解中國文學或著更加廣泛地推廣中國文學,讓韓國的廣大讀者與作家吸收韓國文學所缺乏的中國文學的滋養,而是從國家、單位拿到一批學術基金。拿錢之后,誰都不管這些論文的下落,也不管其效用。其實這種情況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由誰看這些論文? 他們寫的大部分論文基本上只有4個讀者,一個是寫作的人,另外3個是審評人,其他人都無法接觸到這些文章。
后來他們把這些文章做成一本論文集,擺放在自己的書架上,過一段時間全部送到廢紙工廠。這種情況意味著有關中國文學的知識大部分都在大學的柵欄里被關起來,大學外面的廣大群眾一直沒有具體地了解中國文學的機會。這不僅是知識的浪費而且是時間和的資源的浪費。這種浪費的結構里,缺乏文學能夠接近廣大群眾的渠道,換句來說,缺乏使文學閱讀大眾化的實用性媒體。所有媒體功能由手機代替的當下文化環境下,我們生活里文學占有的空間越來越小。
再舉例子吧。是比較正面性的例子。近幾年韓國的兩家出版社( “文學村”與“銀杏樹”)幾乎同時創刊了全新類型的文學雜志,雖然其內容包括嚴肅文學、大眾文學、漫畫、古典音樂、電影、旅游、飲食男女等有關日常生活的多元層次,但是依然以純文學為主。封面設計和裝訂也與現存的傳統雜志全然不同,能夠同時滿足許多階層讀者的取向。這種新媒體的創刊,是針對智能手機世代的,對恢復他們的文學閱讀習慣有很大貢獻。
文學本身不能太大眾化,也不該太大眾化了,但是文學的傳播方式應該多多大眾化,讓更多讀者能夠接觸文學作品,能夠通過文學使生活更加美麗而豐富。為此我們必須創造符合新時代、后媒體時代的,更加大眾化的新媒體,同時對固著化的舊媒體運用系統進行合理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