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新時代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 要以問題意識為導向

      來源:文藝報 | 范玉剛  2018年04月02日10:06

      馬克思主義文論認為,文藝活動作為人的精神性的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通過文學藝術的創造和欣賞使之展現和外化出來,具體的鮮活的人是文藝的出發點、樞紐點和歸宿點,文藝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動的創造,文藝是塑造“豐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徑。文論研究要在關注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中增強自身的問題意識,使理論創新有效闡釋現實。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也相應地迎來新的發展際遇。新時代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必須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緊緊抓住時代及其主要矛盾。時代是思想之母,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要緊緊抓住這個時代,善于聆聽時代的聲音,“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一定能夠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習近平在回答時代之問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造性發展。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習近平文藝思想,是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新形態,是中國文藝發展道路的指南。

      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繁榮文藝創作必須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直面現實不回避矛盾,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原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導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惟此,文藝發展和文藝理論建設要擔負時代的使命,使時代的氣象和特色不斷彰顯,因此,新時代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必須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在回應時代之問中使理論接地氣順民意,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發展要遵循的原則。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同樣,一代也要有一代之文藝理論。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展一定要抓住這個時代,這是一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文化自信不斷彰顯的時代。一個時代的根本問題肯定會反映在社會主要矛盾上,所謂問題意識就要緊緊圍繞社會主要矛盾進行思考。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要成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深化的切入點。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相對于不平衡,某些領域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更加突出,已成為制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馬克思主義文論要深入這些問題的肌理中進行思考,要把人民的需求以藝術及其批評的方式反映出來,充分顯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文藝要能書寫這個時代,文論要能充分闡釋這個時代,有效言說這個時代。就現實性而言,一方面,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是發展的問題,這決定了我們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實,無論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是人民對切身利益訴求從物質、文化領域向政治、社會、生態、審美等領域的擴展和提升,而沒有質的不同。無論是“落后的社會生產”,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都是生產力水平從低到高的轉變,而不是根本性的質變,文藝要反映這種變化,在“變”與“不變”中彰顯當代性。另一方面,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具有邏輯必然性,就要發揮理論言說的有效性。其一,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這是由發展的動力所決定的,協調發展是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因此,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并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解決嚴重的不平衡即不協調和失衡問題,需要以文藝的形式讓新時代的人民有充分的理解和認知。其二,發展的不充分問題是長期存在的,不充分是絕對的,充分只是相對的。相對于一定歷史階段和人民的需要而言,可以通過充分發展來解決發展和需要之間的矛盾,但相對于更高的歷史階段和人民更高更豐富的需要,發展的不充分問題又會凸顯和呈現出來。因此,充分發展并不能一勞永逸。這就是時代問題的癥結,它一定會作為問題意識反映在時代的理論創新中,這也是新時代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問題導向。

      扎根現實向著社會生產力充分發展邁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表征著向自由境界的地平線不斷前傾,文藝愛人民,當代文藝要反映時代價值觀念的變遷、情感訴求與心靈的渴望,要發出時代的先聲。而理論正是對時代問題的回應,只有以問題為導向才能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這對文論話語體系建構中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審美感覺、話語表達、批評范式等都提出了要求,必須在回應時代之問中使馬克思主義文論閃現出真理的力量。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如何為人民提供更豐富的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如何使文藝成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人生向度,成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內容。既要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在機制上使文藝不能淪為市場的奴隸,在為什么人上發生偏差;又要在文化消費中發揮文藝的導向作用,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趨近,從而增強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展現新時代中國人奮進有為的精神風貌。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作為時代先聲的文藝及其文藝理論要發揮時代風氣的導向作用,就要在契合時代精神中緊緊抓住時代,才能在傳承弘揚偉大民族精神中續寫中華文明的輝煌。抓住時代,就必須洞悉新時代最主要的社會變化。領會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把握時代本質的有效線索,馬克思主義文論創新的問題導向要體現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圍繞如何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進行思考。所謂問題意識其實是社會現實及其矛盾的反應,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繼而推動理論創新。對于我們而言,只有立足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才能真正把握改革開放40年的大勢,真正領會改革開放40年的理論創新,回答時代之問,即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在尊重實踐和歷史發展趨勢中實現理論創新,成功探索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并符合人民意愿的中國道路,從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新境界。在馬克思主義文論話語體系建構上,“完整的人”、人的理想形態,是比感性的現實的人更高、更真實的存在,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標,是對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價值導向,是引導新時代人民邁向美好生活的地平線。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所謂理想狀態,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可能通過對勞動結構的改善和成果的分配機制揚棄奴役人的異化狀態,從而使人實現完整性的存在成為可能。

      馬克思主義文論認為,文藝活動作為人的精神性的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通過文學藝術的創造和欣賞使之展現和外化出來,具體的鮮活的人是文藝的出發點、樞紐點和歸宿點,文藝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動的創造,文藝是塑造“豐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徑。文論研究要在關注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中增強自身的問題意識,使理論創新有效闡釋現實。美好的生活就是自由全面發展的生活,是全面實現人的能力并能夠自主表達的生活。不同于席勒把自由的實現寄望于審美化,馬克思所屬望的是社會實踐,他關心美好生活的政治決定因素,可以說審美滲透于馬克思最重要的政治范疇和經濟范疇。馬克思把“在自由聯合中全面發展的自由個性”當作人的更高存在的概念,馬克思發現在資本主義時代,所謂現實的人及其實踐的具體規定不是一般的勞動與財產,而是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由此可見,馬克思對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批判,表明了他對“現實的人”的人性狀況的徹底否定。在馬克思看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異化主要是人的感覺的異化,人成為真正的人就要對人的感覺實現徹底解放,使感覺成為“人的感覺”,即“眼睛成為人的眼睛”,使需要和欲望失去其自然的質料性,在揚棄私有財產的實踐中重新生成為人的感覺。只有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揚棄利己性,眼睛變成人的眼睛,耳朵成為人的耳朵,其中體現的人的關系促使感覺經由實踐直接變成理性,才有自由全面發展的可能,這是人的感性豐富性的展開和自由全面發展的邏輯起點。正是對勞動的能動性的形而上的升華,在根本性上,藝術和審美不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而是內在于生活本身的一種價值引導,技藝、勞動在形而上的意味上都有著審美的價值指向。因而,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這種屬人的感性的豐富是對人的片面發展和感官功能抽象化的揚棄,它指向的是人生審美化的實踐,這是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所要明晰的。當人在解放自身感覺時,也是對物的解放,對純粹有用性的揚棄,從而展示出人的本質性力量。因而,感覺直接成為理性,人通過這種全新的感覺在對世界肯定自己的精神性本質,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說,“那由于勞動而變得堅實的形象向我們放射出人類崇高的精神之光。”“只是由于人的本質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產生出來。因為,不僅五官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正是緊緊抓住了人的感覺,使人的社會性感覺始終關聯著物和主體,而超越了資產階級美學思想的主客二分,并呈現不同的感覺存在,這在新時代人—機互動的數字化生存語境下格外凸顯。對此伊格爾頓指出,馬克思是最深刻的美學家,他相信人的感覺力量和能力的運用,本身就是一種絕對的目的,不需要功利性的論證。一定意義上,審美和實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統一于感性的現實,而指向審美目的本身,即人的本質力量的愉悅顯現。正如馬克思所說,真正的人類生產的特點乃是出于直接的需求滿足的自由創造的沖動。對馬克思來說,生產力的大規模釋放與人類豐富性的展開分不開,即生產力的最高發展也是“個體最豐富的發展”。這是人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哲學基礎,也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現實關懷,更是馬克思主義文論有效言說現實的理論增長點。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和人類能力的發展最終是同義的,但在資本力量支配下卻是支離破碎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的到來準備著物質條件,資本主義生產所產生的力量,從交換價值的專制中解放出來,為未來的社會主義藝術提供比它的古代先輩更為廣泛的基礎,從而使社會主義能夠從事全面的生產,促使人不斷地向“完整的人”趨近。對此的深刻理解和有效闡釋,是新時代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的方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