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將更加壯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給下一個600年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單霽翔  2018年03月30日15:14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對文化自信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從文化資源、歷史條件和現實能力來看,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之路已經迎來了最好的時機。

      文化復興正當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我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文化復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悠久的燦爛的文化,何談文化復興,又復興什么?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植根于中華民族廣闊的歷史文化土壤中,也最有資格談文化復興。

      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在故宮博物院的各類文物藏品里,都能得到印證。紫禁城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這里有代表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歷史珍藏,有將近600歲高齡的紫禁城宮殿,明清兩代2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并發生無數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史上的重大事件。因此,故宮被列為最高的保護級別,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

      從1925年故宮首次對外開放,到現在每年1600萬觀眾的接待量,故宮博物院已經走過了93年歷程。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每年要接待上千萬觀眾的博物館。無論是參觀的有序性、建筑的安全性,還是安防和消防工作,都存在復雜性和嚴峻性,保護任務極其繁重。為了使故宮的文化遺產資源得到更加完整的保護,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于2017年初批準并公布了《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故宮博物院目前正在加大對《故宮保護總體規劃》的執行力度,全面實施落實規劃內容。

      一方面,采取以開放促保護的文物建筑保護策略,形成更加完整、集中、頗具規模的開放區域;另一方面,故宮宮墻以內除保留必要的安全保衛和有關業務部門之外,逐步外遷其他職能部門和研究部門。與此同時,抓緊推動《故宮保護條例》的專項立法工作,通過專項立法著眼于協調故宮文物本體及周邊環境,構筑對于故宮進行分層次、分區域科學管理的法律防護體系。

      對于從事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工作的人來說,必須時刻處于全身心投入的狀態,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無比珍貴、不可再生的人類遺產。文明保護的職責任重而道遠,需要從理論、立法、制度、技藝與博物館觀眾、社會公眾等各個主體、各個層面,不斷地提升認識水平、推動實踐進步。

      梳理創新挖內涵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多個重要場合屢屢提及“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文化發展理念。對于活起來的辦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兩條最重要的途徑,第一,系統地梳理文化遺產資源;第二,以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這兩個方向,就是我們今后不斷努力的方向。

      對于博物館來說,讓文物活起來,需要面向自身,不斷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內涵,讓文化遺產資源在更大程度上為人們的現實生活作出貢獻,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獲得精彩而難忘的文化體驗;需要面向公眾,創新文化傳播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讓文物的故事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人心,走進人們的文化生活。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以觀眾為中心,通過故宮整體維修保護項目和“平安故宮”工程等重點項目,讓文化遺產益壽延年,確保故宮平安、觀眾平安;通過各類展覽、教育項目、文化創意等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貢獻更為精彩、多元的精神食糧,讓故宮文化活起來,感染更多公眾;通過舉辦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推動各類國際合作項目,積極配合我國對外交往的大局,加強國際交流,講述“故宮故事”,在國際文物博物館舞臺發出“中國聲音”。一座博物館只有將自己的資源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才能夠得到全社會的支持,故宮博物院也才能夠更好地煥發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

      我們已經嘗試了各式各樣的“文化+”,比如文化+創意、文化+科技、文化+傳媒,包括話劇、紀錄片、電影,以及春節聯歡晚會、綜藝節目等……也讓故宮博物院豐富多彩的文化展示項目走向海內外各個國家和地區,包括馬耳他、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實踐證明,這些跨領域、“開腦洞”的傳播正是人們所期待所喜愛的文化接受方式。

      未來故宮博物院將繼續加大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方面的應用,使得無論是故宮古建筑維修保護信息、文物藏品修復信息、陳列展覽信息,還是綜合實踐應用課程、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成果、文化創意產品信息等,都能夠更加便捷、更加廣泛地傳播至世界各地,讓沒有機會經常來故宮博物院參觀的各國民眾,也能夠更多地了解故宮文化,這是我們讓故宮文物活起來的努力方向。

      以人為本促變革

      我們常認為一件事物、一種文化被收藏進博物館時,一方面意味著它在歷史文化中的價值地位極其重要,另一方面也往往意味著它可能將被束之高閣甚至被人忘卻。要想向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打開塵封的歷史,解讀經典的文化,就需要用一種生動的、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加以表達。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傳遞出的“正能量”,恰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元素。我們要做的是把故宮博物院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元素以及強大的文化資源,與當下中國人的生活、審美和需求有效地對接,讓博物館成為大家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糧,也讓中華傳統文化既有輝煌的過去、有尊嚴的現在,也能健康地走向未來。

      今天,人們已經越來越感覺到博物館文化快速走進自己日常生活的腳步。博物館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收藏、陳列和研究,而是多元化、多功能的文化設施。博物館現在的發展方向,是從保護文物藏品到保護文化遺產,再到服務社會,進而向參與推動社會變革的神圣責任回歸。新時期博物館文化發展目標,將從滿足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拓展到保障廣大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再拓展到讓廣大民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這是以人為本理念在博物館領域的體現。

      我曾經用“誠心”“清心”“安心”“匠心”“稱心”“開心”“舒心”“熱心”8個詞語,來總結故宮博物院應如何服務觀眾這一問題,其本質是要求故宮博物院要采用人性化、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目的是讓故宮文化資源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場管理革命。其核心理念的不同在于一切日常工作是以自身管理方便為中心,還是以觀眾方便為中心,不同的服務理念必將產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這些努力要持續地做,不是一任院長能夠完成的,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把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更多地融入到社會生活當中,這是故宮博物院最現實的發展目標。事實上,每個時代的文物博物館工作者都有不同的使命,而我們今天面對的,是一個更加艱苦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的。我們必須要用更大的毅力,更堅韌的意志,一步一個腳印地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于我們的文物保護、文化設施建設、博物館文化的弘揚,我們也應該有這種精神,才會不斷地進步。我的希望就是再過兩年,我們能把一個更加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