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親近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

      來源:光明日報 | 袁莎  2018年03月16日07:41

      【名家看兩會】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作為一名專門從事演出和教學的民族音樂工作者,我既感到春風般的溫暖,也有了沉甸甸的責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鄉愁”。就拿古箏來說,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在不少人看來,古箏很“小眾”,說起來也就知道《高山流水》《漁舟唱晚》等曲子,但它顯得如此不同尋常。古箏是一門兩極化的樂器,它是立體的,是剛柔并濟的,甚至本身就有著交響樂的效果。它既可以溫婉、舒緩地展現小橋流水,又可以演奏出排山倒海般的磅礴氣勢。它的音域寬廣,富有可塑性,有張力,有能量,有氣場,可以藝術化、詩意地傳遞著人的情感與思想。一曲《春江花月夜》,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優美畫卷在款款琴聲中徐徐鋪開:一江春水,悠悠東流,鐘鼓聲聲,花影疊翠,月光映出蕩漾水波,時而濁浪拍岸,時而水天一色。

      真正深入優秀傳統文化的人都能發現,傳統并不意味著保守、封閉,更不是“土里土氣”,它可以很現代。我在演奏《春江花月夜》時,就嘗試著加入一些西方文化元素,如大提琴、小提琴、鋼琴,采納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陸》的主題音樂。因為《自新大陸》中的思鄉情懷和《春江花月夜》中的月色與思念是對應的。這兩首曲子看似不搭界,但它們的內在氣質和基本邏輯是一致的,是可以相互呼應的。“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有根有據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活”的,是有“格”的,關鍵是要去發掘和探索,要有信心,要花心思,要見行動,真正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17年9月4日,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文藝晚會上,我和上百名小演員一起表演了一個節目,孩子們唱閩南童謠《月亮月光光》,我用古箏演奏。演出結束時,專門安排幾個孩子來到古箏跟前,輕輕摸了摸琴弦。這個設計是富有象征意義的,就是希望有更多人,特別是我們的下一代能親近民族樂器,親近民族音樂,親近我們悠久而燦爛的傳統文化。

      (作者:袁莎,系中央音樂學院古箏演奏家)

      人物素描:郭紅松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