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在文學領域倡導“三講”抵制“三俗”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劉艷  2018年03月16日14:1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在文學領域倡導“三講”、抵制“三俗”,富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緊迫性,對于新時代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具有重要意義。每一位文學工作者都應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將倡導“三講”、抵制“三俗”落實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

      第一,大力扶持符合“三講”的優秀作品,尤其是反映時代精神和歷史本質的宏大敘事作品。近年來,文學創作領域宏大敘事作品佳作頻現,并在文學研究領域引起高度關注。這與廣大作家和文學研究者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密不可分。當前,我們需要大力扶持反映中國現實、具有時代穿透力的好作品:一是在文學評獎中注意發掘;二是要大力宣傳推廣,特別是加強翻譯出版;三是對這些作品加強理論研究與經典化闡釋。我們要對現實題材創作和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加以全面、有效地扶持和推廣,從而形成正確的創作導向,使廣大作家關心時代發展和人民生活,用富有文學性和藝術性的筆墨勾畫出多彩的中國故事。

      第二,在文學批評領域倡導“三講”、抵制“三俗”。文學批評具有甄別作品優劣、引導文學創作潮流的重要功能。批評家的文學觀、文學鑒賞力和自身的素質、操守,都會影響作家的創作和文學現場。因此,文學批評家自身的素養和評論界的風氣,對于倡導“三講”、抵制“三俗”相當重要。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先由文學批評家發現和闡釋的,他們對各種創作現象和思潮流派等給予專業評價,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文學的發展。但也有一些批評家為了現實利益放棄職業操守,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作品。比如,20世紀90年代一些女作家書寫現代都市中帶有病態特征的生活,她們被某些批評家打造成名,成為一股風潮,但很快其寫作就無以為繼,現在早已偃旗息鼓乃至離開了文壇。由此可見,一味吹捧式的圈子化評論忽視文學作品的社會責任,對文學創作產生了不良影響。文學批評家的一個重要責任在于,要通過自覺的專業評論選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參與當代文學研究的經典化過程,使我們的文學創作向“高峰”邁進。

      第三,在文學出版領域倡導“三講”、抵制“三俗”。出版行為本身就是對優秀文學作品的自動遴選機制。近年來,文學出版日益繁榮興盛,尤以長篇小說數量劇增為一個突出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出版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文學作品,但也有一些作品一味迎合市場,追求低級趣味和感官刺激,如果不加限制就會使低俗之風大行其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這就要求我們的圖書出版機構既要求數量更要求質量,既重經濟效益更重社會效益,遴選書稿要充分考慮其藝術品位和格調,對文學圖書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要有正確的評估,堅決杜絕“三俗”作品流入市場,對讀者閱讀造成不良影響。

      第四,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倡導“三講”、抵制“三俗”。文學評獎是新時期以來積極推動文學繁榮發展的一項制度化的文學生產獎勵機制。成功的文學評獎活動是有效引領文學發展方向的重要措施。文學性和審美性固然是遴選優秀文學作品的重要標準,但評獎中我們必須先要樹立符合文藝“三講”的原則標準,以此作為前提對入圍作品進行選擇。從文學評獎的歷史過程來看,它有效地促進了文學創作的繁榮,推出了不少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優秀文學作品,但在評獎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亂象,如各種跑獎、圈子評獎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不正常現象,輕則導致差的作品獲獎、優秀的作品落選,重則使一些“三俗”作品魚目混珠、濫竽充數,借由非正常的評獎活動獲得與其品質不相稱的評價和榮譽。這對文學獎項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惡化了文藝生態。我們只有堅持“三講”標準,嚴把文學評獎各個環節,不斷提升文學評獎的質量,才能將“三俗”作品拒之門外,從而保證文學獎項的良好口碑。尤其是對于大型的、有一定歷史的文學評獎活動,對主辦單位和評獎的各個環節都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必須以思想藝術過硬的好作品來說話,否則就是自毀聲譽,會逐漸失去權威性和公信力。主辦方必須嚴格遵循上級有關部門對于文學評獎的各項要求,建立健全評獎的各項制度,對作品征集、專家評委的選擇、投票等各個環節都要加強監管,使文學評獎活動成為堅決貫徹倡導“三講”、抵制“三俗”的有效載體和價值標桿。

      第五,在網絡文學領域倡導“三講”、抵制“三俗”。近年來,網絡文學迅猛發展,其作品數量驚人,關于網絡文學的討論會和評獎不勝枚舉,其評論和研究似乎也越來越熱,這一切都表明網絡文學在文學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對青年產生了很大影響。即使有的研究將網絡文學的源流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陸原創通俗文學的復蘇、現代文學中通俗文學的承繼,乃至古典文學“說部”傳統的延續,但其在質量上仍然與它們存在不少差距。正如有的評論家所指出的,當網絡文學已經越來越被狹隘地理解為網文平臺的網文,“文學”被偷換成“IP”之后,也就是網絡文學之“文學”被定義為類型通俗小說之網文時,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之“網文”的“共識”已經和文學越來越沒有關系了。一些網文中存在的模式化寫作,具體描寫的整段的高頻率復制和粘貼,對歷史人物過于虛無地改寫所達到的瘋狂地步……這些都使網文平臺成為“三俗”現象最容易滋生的地帶,其背后則體現出資本的控制力和操縱力,而其文學性堪憂。在“IP”時代到來之前,網絡寫手還是希望得到傳統文學期刊的承認,但之后他們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審美和評價機制。網絡打賞機制和所謂網文“大神”的不斷產生,使他們無須借助傳統紙媒的力量,只憑借點擊量、粉絲數、收視率等就形成了自我評價和贏利機制。由網絡文學到影視劇的改編,雖然紅紅火火,但也存在劇情虛妄、情節爛俗等各種問題。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建立起良好的網絡文學寫作的引導機制,不斷提升其格調品位,使其擺脫市場消費主義的控制,形成積極健康的創作態勢。

      第六,在培養作家中倡導“三講”、抵制“三俗”。作家尤其是文學新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對文學創作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各級作協、文學研究院等機構應當重視作家的培養培訓工作,建立領導班子成員、文學工作者和會員培訓機制,加強對專業作家、簽約作家、高研班學員等重點文學群體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在日常各種討論會和講座、創作交流等活動中落實倡導“三講”、抵制“三俗”的工作,使廣大作家不斷增強民族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堅持在創作中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在培養文學新人的過程中要尊重文學創作規律,為文學新人施展才華提供優良條件,同時要加強對他們的正確引導,使其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和寫作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目前一些所謂文學新人,缺乏扎實的生活積累和必備的寫作訓練,他們的一些作品水平比較低,卻被冠以各種名目推出并發表在各種文學期刊上,類似低質量的新人寫作既不利于青年作家的健康成長,也不符合我們倡導“三講”的要求。比如,一些“80后”“90后”文學新人的寫作存在一種局限于個人小情緒、小情懷的問題,其作品把生活中的一點困難無限放大,表現出各種消極情緒和頹廢心理。與此相關,文學研究和批評領域也頻現“失敗的青年”“頹廢的青年”“局外人”“多余人”之類的命題……這些現象與我們倡導的“三講”相違背,也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正能量作用不相符,其創作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含量急需提升。因此,各級作家培養、培訓和進修機構等要在培養文學新人的過程中,積極引導他們堅持“三講”的創作原則,摒棄頹靡之風等的不良影響,要發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德藝雙馨的作家的示范作用,使文學新人在思想道德修養和藝術創作水平上向優秀代表看齊,從而不斷努力創作,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擔當起時代賦予文學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