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田嵩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來源:文藝菜園(微信公眾號) | 田嵩燕  2018年03月13日09:13

      泱泱中華 文明博大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生產中積淀形成的精神財富,是凝聚民族認同的“共同記憶”,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根脈和靈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一命題,在本質上表達的是對中國人文化認同的深層次關切。作為悠久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當代繼承者,中國人要能夠清晰而自信地回答“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處來?”這樣的問題,從中華文明的源頭處和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層面確認中國人的文化身份。作為百年近代中國苦難和悲情的親歷者,中國人要從遭遇西方強勢文化沖擊之后的文化失落、價值真空、意義危機中重建文化秩序,通過確立民族文化的主體地位,重塑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作為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進步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中國人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征程中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當代中國人要完成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文化使命,就要回到文明源頭,從“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尋找精神力量和思想支撐,從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開出中華文化的新境界。

      那么,何謂“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來看,中國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源于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開始形成;公元前2070年左右,第一個世襲制的統一政權夏朝建立;公元前17世紀,甲骨文已經出現。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有著較嚴密系統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記載,明確了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迄今已有3700多年。正是因為有了文字系統的成熟和廣泛使用,才使得中華文明的歷史譜系得以追溯,也使得中華民族從文明源頭處逐漸積淀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得以代代相傳。公元前3000至1000年間,中華文明的根脈得以確立并日益繁盛,中華文明在不斷的成長進步中積累著實現超越和突破的巨大能量。

      公元前1000年左右,《詩經》中最古老的部分——《周頌》和《大雅》已經產生。《詩經》產生的時代,是中國文化定型的時代,不僅文學形式從此定型,而且中國人的文化和思維方式也從此定型。公元前600至300年間,中華文化迎來了自己的“軸心時代”: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列子等諸子百家,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國人的基本價值觀念,《易》《詩》《書》《禮》《春秋》《老子》《莊子》等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典籍都在這個時期出現。這是中華文化精神的奠基時代,這個時代的先哲們的思想觀念決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和價值追求,這個時代的著作成為后世代代相傳的經典,中華文明的思想版圖由此形成并延續至今。這些構成中華文化基本框架和特質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基本典籍,就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

      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公元前6000到3000年間,這些區域就先后獨立孕育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是,在此后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都滅絕了,只有中華文明成功克服各種考驗和挑戰,舊邦新命,生生不息,一直延續到今天。

      為什么中華文明成為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獨特的價值體系為中華民族一次次的浴火重生、鳳凰涅槃提供了深層次的精神力量,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化獨特的價值體系,在軸心時代就已基本定型,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直至今日依然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基本內核,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些價值觀念包括:

      第一,剛健有為的人生觀。《易經》所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湯盤之銘“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都是在強調一種奮發有為、追求進步、自我更新、不斷成長的人生態度。這樣的人生觀是支撐中華文明面對各種挑戰與困頓時能夠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的強大精神力量。

      第二,包容開放的文化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最好地詮釋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包容萬物的氣度。一個文明體是不是足夠的包容開放,能不能通過不斷吸納異質文明的新鮮血液來滋養自己,決定了這個文明體是不是能夠不斷壯大,行之久遠。歷史一再證明,中華文明巨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是使得它歷經各種挫折和磨難,但文明不墮、其命維新的重要原因。

      第三,理性務實的發展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代表了中國人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中國人認為,沒有什么萬世不易的祖宗之法,文明的成長、社會的發展都是在“窮變通久”的過程中實現的。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世界,都需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保持活力。這種理性務實的發展觀是支撐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內在力量。

      正是在這些核心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成長模式:“以我為主,兼容并包,和而不同,推陳出新”。所謂“以我為主”,就是要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古人說“統之有宗、會之有元”,這個“宗”和“元”,強調的正是民族文化的主體地位。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怎樣向別人學習,中華文化立場不可放棄,民族本位立場必須堅持。在“以我為主”的基礎上,我們敞開胸懷,以兼容并包的態度積極學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對于異質文明,我們在承認文明差異性的基礎上,尋找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在求同存異中實現“和而不同”。在不同文明的相互碰撞、對話、交流中,中華文化實現了自我成長、自我更新,是所謂“推陳出新”。

      “以我為主,兼容并包,和而不同,推陳出新”的成長模式造就了中華文化的輝煌燦爛、歷久彌新,也保證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永續發展,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

      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在20世紀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著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

      20世紀以來,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從思想上的舶來品成功轉化為現代中國最重要的思想資源和歷史實踐,正是因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在多個層面上可以互通互釋:共產主義社會與“大同”世界的圖景如出一轍,共產主義道德與儒家“君子”的操守修養可以相提并論,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與中國士大夫的家國天下情懷完美對接。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深入人心的“均貧富、等貴賤”“民為貴、君為輕”等政治主張也與“平等”“民主”的價值目標若合符節。這些價值理念的對接,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能夠迅速接受馬克思主義,并且成功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堅實文化基礎。

      中國共產黨人一直都清醒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不但要與中國20世紀的革命實踐相結合,也要與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寫道:“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1943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優秀傳統的繼承者,把這一切優秀傳統看成和自己血肉相連的東西,而且將繼續加以發揚光大。……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在總結歷史經驗,吸納歷史資源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提升發展離不開中華民族所獨創的文化精神,離不開對民族傳統和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離不開歷史智慧的滋養。當前,豐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正在新時代背景下獲得復蘇,正在成為文化發展的巨大源泉和重要資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創造出重要機遇。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母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成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

      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探索,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活水源泉,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注入了持久發展的動力。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不懈努力中,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作者為中央黨校文史部中國史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