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兩會是“協調”的天然場合(記者手記)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劉少華  2018年03月12日17:10

      本次兩會會期較長,但也已然過半。作為記者,雖然累些,但兩會可以接觸的采訪對象之多,遠非尋常日子能比。

      前天在人民大會堂三樓找位子,一看過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自己拉把椅子坐那——2米26的個子,確實沒法在常規座位上擠。今天在大會堂一樓茶水區,一轉身發現李書福,他掌舵的吉利集團剛成為奔馳母公司戴姆勒最大單一股東。至于代表通道,從第一天的馬化騰到今天的賈樟柯,想見名人,兩會是最全的場合之一。

      同樣能引起媒體興趣的,還有很多不那么出名的代表委員,他們有些來自基層,有些在一線做科研,有些專注于服務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對于我們的發展議題來說,代表委員名氣不太重要。

      啰唆這么多是想說,代表委員組成本身,便是新發展理念中“協調”二字的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有許多對需要處理好的、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等等。這些關系中的每一方,都有不少直接參與其中的代表委員,那么兩會這個場合,便是天然的“協調”之處。

      更為重要的是,大家每年此時聚在這里,各領域、各戰線、各地區的代表委員們,能在自身的不同之外,于大會議題和小組討論中,更加明確這些重大關系間如何協調、融合,如何統籌推進。

      比如這幾天,我在會場聽到西部省份代表委員頻繁討論如何讓東部人才西移,而東部省份不少代表委員則正商討如何幫助西部精準扶貧。在不少代表委員討論教育中如何為中小學生“減負”時,也有人尖銳地提出,鄉村教育仍是均衡教育短板中的短板。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判斷提醒大家,那就是必須增強發展中的“協調”意識。許多事物間不應是二元結構,應該是一個整體,發揮合力、共同發展。